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本文資料來源:《金剛經》
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純屬虛構,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世間之人,常說命由天定,運由己求。古來多少賢人智士,前半生顛沛流離,歷經磨難,后半生卻如醍醐灌頂,洞悉人生真諦。所謂"佛緣星",并非天上星宿,而是指那些與佛法有宿世因緣的修行者。他們往往前世種下善根,今生雖遇挫折,卻能在適當時機開悟證道。
為何有些人三十歲前命途多舛,三十歲后卻能大徹大悟?這其中蘊含著怎樣的因果規律?古德云:"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苦難磨煉是否真的能成就智慧?讓我們從古代一位高僧的傳奇經歷中,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唐代有一位名叫慧能的禪師,他的前半生可謂命途多舛。慧能出生在嶺南新州的一個貧苦人家,父親早逝,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為了維持生計,慧能從小就要上山砍柴,到集市上賣柴度日。
那時候,慧能不識字,也沒有機會接觸佛法。鄉里人看到他家境貧寒,又是個文盲,都搖頭嘆息:"這孩子命途多舛,恐怕一輩子都難有出息。"
慧能二十多歲時,有一天在集市上賣柴,聽到客店里有人誦讀《金剛經》。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時,慧能忽然心有所感,如被雷擊一般。他急忙放下柴擔,向店里的客人詢問這是什么經文。
那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是弘忍大師在黃梅東山傳授的。"慧能聽后,心中升起強烈的求法之心。他安頓好母親,踏上了前往黃梅的求法之路。
到了東山,慧能見到了弘忍大師。弘忍問他:"你從哪里來?想求什么?"
慧能回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弘忍聽后,略顯不悅地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
慧能不卑不亢地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弘忍被這句話震撼了,但表面上并未表現出來。他讓慧能到后院舂米,做最苦最累的活計。慧能在東山待了八個月,每天舂米,從未間斷。
期間,弘忍多次暗中觀察慧能。看到他雖然做著最苦的活,卻始終保持內心的清凈,從不抱怨,從不懈怠。弘忍心中暗喜,知道這是一個難得的法器。
一天,弘忍召集所有弟子,宣布要傳授衣缽。他說:"你們各自回去,以智慧觀照自性,寫一首偈子來見我。若悟得大意,即傳衣缽,為第六代祖師。"
眾弟子中,以神秀上座最為博學,大家都認為他必定能得到衣缽。神秀思考了三天,在半夜時分,在南廊墻上題了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第二天,弟子們看到這首偈子,無不贊嘆神秀的修行境界。弘忍看后,點頭稱善,但心中知道神秀尚未見性。
慧能雖然不識字,但聽到有人念誦神秀的偈子后,心中有所感悟。他請人代筆,也題了一首偈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子一出,寺中嘩然。有人說這是亂說,有人說這是胡言。但弘忍看后,心中大喜,知道慧能已經徹悟自性。
當晚,弘忍悄悄來到碓房,看到慧能正在舂米。他用錫杖在地上敲了三下,然后離開。慧能心領神會,知道師父要他三更時分到方丈室。
三更時分,慧能來到方丈室。弘忍為他講解《金剛經》的深奧義理。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豁然大悟,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慧能激動地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弘忍聽后,知道慧能已經徹底開悟,當即傳授衣缽,立他為第六代祖師。但他也知道,寺中其他弟子必定不服,會對慧能不利。
于是,弘忍連夜送慧能離開東山,臨別時叮囑他:"衣缽是爭端之源,以后不必再傳。你要隱居修行,待時機成熟,再出來弘法度眾。"
慧能帶著衣缽,連夜逃離東山。果然,神秀等人發現后,派人追趕。其中有一個叫惠明的和尚,本是四品將軍出身,跑得最快,很快就追上了慧能。
惠明追上慧能后,伸手就要奪取衣缽。慧能見狀,將衣缽放在石頭上,平靜地說:"這衣缽是信物,豈可以力奪取?"
惠明試圖舉起衣缽,卻發現衣缽重如千斤,無法舉起。他頓時驚恐萬分,知道慧能確實有非凡的道行。
此時,慧能說了一句話,這句話不僅讓惠明當場開悟,也成為后世禪宗最重要的開示之一。這句話到底是什么?它又如何能讓一個追殺者瞬間轉變為弟子?
更重要的是,慧能從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嶺南獦獠,如何能在短短八個月內就獲得弘忍的衣缽傳承?他開悟的關鍵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