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1年冬,蒙古拔都汗的先鋒軍抵達克里米亞半島的卡法城(今費奧多西亞)。
那是一座由“熱那亞商人”控制的港口,聚居著大量庫曼突厥人。
蒙古大軍抵達后并未立即屠城,而是執行了成吉思汗法典中的特殊條款:“將敵人的女人變成我們的牧場”。
據波斯史家志費尼記載,蒙古軍將城中12-40歲的突厥女性集中篩選,“如同分配馬匹般按十戶制分配”給將領和士兵。
與后世有制度、有法度的國家軍隊不同,當時的蒙古軍營還實行的是“獎勵機制”。
戰功卓著者,又優先挑選擄獲的女性,為此蒙古軍隊攻城拔寨,如風一般迅猛,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被俘獲分配的女性,白天被迫為蒙古士兵縫補鎧甲、燒煮奶茶,夜晚則成為征服者的伴侶或奴隸。
歷史記載顯示,僅保加爾一城被掠走的女性就裝了幾十車,而整個西征過程中被擄入蒙古軍營的突厥女性數量可能高達十萬。
那么,蒙古士兵都是為了性嗎?
其實不然,他們一方面為了性,畢竟行軍打仗都是男性,隨軍女性極少,為了滿足需求,征服女性是最基本的需求。
另一方面,蒙古作為較小的游牧民族,雖然作戰勇猛,攻克了很多城池,但面對廣袤的被征服的領土,必須有人來進行管理。
由此,蒙古軍隊不得不以繁衍為目的,大肆侵犯突厥女性。
到1250年左右,金帳汗國內部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的混血人口。無論是朝堂上,還是民間,幾乎年輕人都是混血人,只有零散的一些老年人還是蒙古血統。
隨著混血人口的進一步繁衍,金帳汗國的管理者意識到,先前為了繁衍人口而采取的蒙古士兵與突厥女性的結合,最終卻出現了“惡果”。
因為蒙古士兵常年在外征戰,孩子出生后只能由母親撫養,而母親幾乎都是突厥人,所以教給孩子的都是“突厥母語”。
這樣一來,當初原本想征服突厥的蒙古,最后卻在征服中,被人口給“吞了”。
對于被侵占的突厥女性生下的混血后代,自認為有著高貴血統的蒙古父系不會同意,同樣也不被突厥母族所接納。
于是,那些混血兒就成了一個新族群,被稱為“克里米亞韃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