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媽,您這玉雕還留著呢?"
女兒陳小燕看著茶幾上那塊巴掌大的佛祖玉雕,語氣里帶著六年來從未消散的埋怨。
66歲的陳秀芳正拿著剛收到的拆遷通知書,手指微微顫抖。
這份通知書讓她想起了六年前那次"倒霉"的云南之行,想起了這塊讓全家人都頭疼的"破石頭"。
"小燕,你知道嗎?"陳秀芳突然抬起頭,眼中閃爍著一種奇異的光芒。"也許當年那個王師傅,并不是要騙我們。"
01
六年前的那個春天,陳秀芳剛剛退休,手里攥著二十多萬的退休金。鄰居張阿姨組織了一個云南大理的旅游團,十二個人,都是小區里的退休老太太。
"秀芳,咱們這輩子為兒女操勞,現在該為自己活一回了。"張阿姨拍著她的肩膀說道。
陳秀芳心動了。丈夫去世三年,女兒小燕工作忙碌,她一個人在家里確實寂寞得很。
大理的風景確實美得讓人心醉。洱海邊的晚霞,蒼山上的白雪,還有古城里悠揚的民歌聲。陳秀芳覺得自己好像年輕了十歲。
第三天,導游帶她們去了一個叫做"佛緣堂"的玉器店。店主是個五十多歲的男人,自稱王師傅,說話溫和,笑容可掬。
"各位阿姨,您們能來到我們這里,都是有佛緣的。"王師傅雙手合十,一臉虔誠。"我這里有一批開過光的佛祖玉雕,都是用和田玉精雕細琢的。"
陳秀芳被一塊巴掌大的佛祖玉雕吸引住了。玉雕上的佛祖慈眉善目,雕工精細,在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
"阿姨,您看這塊,這是我們店里的鎮店之寶。"王師傅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塊玉雕。"這是用新疆和田玉雕刻的,里面還有一份特殊的證書。"
"什么證書?"陳秀芳好奇地問。
"這是我們當地的土地證明,證明這塊玉雕的來歷。"王師傅神秘地說。"買了這塊玉雕,這份證明就一起送給您。誰知道以后會不會有用呢?"
陳秀芳心里一動。她從小就信佛,覺得這尊佛像特別有緣分。
"多少錢?"她問。
"原價要十二萬,但看您這么有佛緣,我給您打個折,八萬八。"王師傅說。"這個價格,我都不賺錢了。"
陳秀芳猶豫了。八萬八,這可不是小數目。
"阿姨,您看這玉的成色,這手工,在上海買絕對不止這個價。"王師傅繼續勸說。"而且這是開過光的,能保佑您和家人平平安安。"
最終,陳秀芳還是掏出了銀行卡。八萬八千塊錢,幾乎是她退休金的一半。
回到上海后,女兒小燕知道這件事差點氣暈過去。她找了幾個懂玉的朋友看了看,都說這就是普通的石頭,最多值幾百塊錢。
"媽,您怎么這么糊涂!"小燕氣得直掉眼淚。"八萬八千塊錢,夠我們家用多長時間了!"
陳秀芳也后悔了。她把玉雕鎖在柜子里,不敢再看,每次想起來都心疼得要命。
02
從云南回來后的日子,陳秀芳過得很不好。女兒小燕雖然嘴上不說,但每次來看她,眼神里都帶著責備。
"媽,您以后別再出去旅游了。"小燕說話的語氣很無奈。"那些導游都是騙子,專門騙您這樣的老人。"
陳秀芳默默地點頭。她知道女兒是為了她好,但心里卻很不是滋味。
鄰居張阿姨有時候會來串門,兩人聊天時也會提到這件事。張阿姨總是安慰她說:"秀芳,別想那么多了,錢沒了還能再賺,身體健康最重要。"
但陳秀芳心里明白,六十歲的人了,還能賺什么錢?這八萬八千塊錢,是她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輩子攢下的。
有時候半夜醒來,她會偷偷打開柜子,看看那塊玉雕。玉雕上的佛祖依然慈眉善目,但在她眼里,卻像是在嘲笑她的愚蠢。
"佛祖啊,我這輩子也沒做過什么壞事,為什么要這樣懲罰我?"她心里默默地問。
更讓她難受的是,小燕的態度越來越冷淡。以前每周都會來看她,現在兩三周才來一次,而且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
"媽,您要是缺錢用,跟我說。"小燕每次臨走時都會這樣說。"但以后真的不能再亂花錢了。"
陳秀芳知道,女兒是在埋怨她。八萬八千塊錢,如果留著,能給即將結婚的小燕買多少東西啊。
她開始變得沉默寡言,不太愿意和鄰居們聊天。每次聽到有人提起旅游,她就會想起那塊玉雕,想起自己的愚蠢。
日子一天天過去,陳秀芳漸漸地學會了和這種痛苦共處。她告訴自己,這就是一個教訓,一個昂貴的教訓。
03
時間慢慢過去了三年。陳秀芳的生活逐漸平靜下來,但那塊玉雕始終是她心中的一根刺。
這三年里,她幾乎沒有再出過遠門。小燕結婚了,生了個兒子,陳秀芳幫著帶孩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每次小燕需要錢的時候,陳秀芳都會想起那八萬八千塊錢。如果當初沒有買那塊玉雕,女兒的生活會輕松很多。
"外婆,這是什么?"三歲的外孫有一次翻出了那塊玉雕,好奇地問。
陳秀芳連忙把玉雕收起來。"這是外婆的一個紀念品,小孩子不能玩。"
"很漂亮呢。"小外孫天真地說。"外婆,佛祖會保佑我們的,對嗎?"
陳秀芳愣了一下,然后輕輕地摸摸外孫的頭。"是啊,佛祖會保佑我們的。"
或許是孩子的話給了她一些安慰,陳秀芳開始重新審視那塊玉雕。雖然它不值那么多錢,但雕工確實精美,而且這三年來,家里也沒有發生什么大的不幸。
"也許,這真的是佛祖的保佑吧。"她心里想。
鄰居張阿姨偶爾還會提起那次旅游。"秀芳,你還記得那個王師傅嗎?聽說他的店關門了。"
"關門了?"陳秀芳有些意外。
"是啊,聽說是因為賣假貨被舉報了。"張阿姨說。"不過他倒是沒有跑路,還在大理開了個小餐館。"
陳秀芳聽了,心情復雜。一方面覺得王師傅活該,另一方面又覺得有些同情。
生活就是這樣,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無奈。她已經六十三歲了,也學會了接受這種無奈。
04
轉眼間,又過了兩年。陳秀芳已經六十五歲了,小外孫也上幼兒園了。她的生活變得更加平靜,那塊玉雕也漸漸地不再是她的心病。
這一年,她們住的老小區開始傳說要拆遷。鄰居們都很興奮,因為這里是市中心,拆遷補償肯定不少。
"秀芳,如果真的拆遷,我們就發財了。"張阿姨興奮地說。"聽說按照現在的房價,每平米能補償五萬塊錢。"
陳秀芳的房子是七十平米,如果真的能補償五萬塊錢一平米,那就是三百五十萬。這個數字讓她有些不敢相信。
但是月復一月,拆遷的事情始終沒有確切的消息。有人說政府在研究,有人說開發商在談判,總之就是沒有定論。
陳秀芳也不太在意這些傳言。她覺得,像她這樣的普通老百姓,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不會輪到自己頭上。
這一年,她開始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經常和女兒小燕視頻聊天。小燕的工作很忙,但對母親的態度比以前好了很多。
"媽,您身體還好嗎?"小燕在視頻里問。
"好著呢,你放心吧。"陳秀芳笑著說。"小寶在幼兒園怎么樣?"
"很好,老師說他很聰明。"小燕也笑了。"媽,有個事我想跟您說。"
"什么事?"
"我和老公商量了,想把您接到我們那邊住。"小燕說。"您一個人住著,我們也不放心。"
陳秀芳心里一暖。女兒終于原諒她了,不再因為那塊玉雕的事情埋怨她了。
"我再想想吧。"她說。"我在這里住了這么多年,舍不得呢。"
掛了電話,陳秀芳拿出那塊玉雕看了看。五年過去了,她對這塊玉雕的感情也發生了變化。雖然它確實不值那么多錢,但它見證了她這幾年的成長和變化。
"也許,這就是緣分吧。"她對著玉雕說。
05
六年后的一個春天,陳秀芳終于收到了正式的拆遷通知書。她拿著通知書,手有些發抖。
"真的要拆遷了。"她喃喃自語。
女兒小燕趕緊請假過來,幫母親處理拆遷的事情。她看到茶幾上那塊玉雕,神情復雜。
"媽,您這玉雕還留著呢?"小燕問。
"留著做個紀念。"陳秀芳說。"也許當年那個王師傅,并不是要騙我們。"
小燕有些不解。"媽,您這話是什么意思?"
陳秀芳拿起那塊玉雕,仔細地看了看。"小燕,你還記得當年王師傅說過,這塊玉雕里面還有一份特殊的證書嗎?"
"記得啊,什么土地證明。"小燕說。"那肯定是假的。"
"我想看看。"陳秀芳說。"這么多年了,我還沒有仔細看過那份證書。"
她從柜子里找出了一個小盒子,里面裝著當年王師傅給她的那份"土地證明"。這份證明她一直沒有認真看過,只是隨手放在了盒子里。
陳秀芳戴上老花鏡,仔細地看著那份證明。證明是用繁體字寫的,有些字她認不清楚。
"小燕,你幫我看看這上面寫的什么。"她把證明遞給女兒。
小燕接過證明,仔細地看了看。突然,她的臉色變了。
"媽,這上面寫的是什么地方?"小燕的聲音有些顫抖。
"什么地方?"陳秀芳疑惑地問。
小燕又仔細看了看,然后拿出手機查了查地圖。她的臉色越來越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