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踐行教育家精神論壇上校長分享3個經(jīng)典育人智慧
以教育家精神踐行育人智慧:一位校長分享學校育人的3個智慧
本文字數(shù)2681字,閱讀需要4分鐘,講話發(fā)言需要15分鐘左右
訂閱后購買本專欄進入第一篇文章閱讀到文章末尾提取本專欄全部電子文檔。
【這篇文章是我在教育家精神論壇上的發(fā)言,發(fā)言結束后,不少校長私下加我微信,想今后繼續(xù)向我請教管理學校的智慧。】
各位同仁:
站在教育家精神論壇的講臺,我常自問:一所新校從零起步,憑什么贏得信任?五年前,我們在家長"不放心"的質(zhì)疑中啟航,搖號現(xiàn)場家長那句 "運氣太背" 的嘆息,至今仍警醒著我:教育的真諦,不在于名校光環(huán),而在于對教育家精神的躬身踐行——那是孔子 "有教無類" 的胸懷,是陶行知 "愛滿天下" 的熱忱,更是蘇霍姆林斯基 "把心交給孩子" 的赤誠。
今天,我想以三大智慧為綱,分享新校在突圍中沉淀的育人智慧。這些探索或許稚嫩,卻始終錨定一個核心:用教育家的智慧,喚醒每個生命的成長能量。
一、動力的智慧:以好奇為火種,點燃深度學習的引擎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教育是生活的預備。" 而生活的底色,是對世界永不停歇的好奇。作為新校,我們沒有老牌學校的 "成績神話" 可倚仗,便把 "保護好奇心" 作為踐行教育家精神的起點。
(一)讓課堂成為好奇生長的土壤
我常對老師說:"真正的教育,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問題走出教室。" 我們提出 "好奇課堂三準則":
問題要 "勾人":數(shù)學課不講 "長方形面積公式",而是拋出 "為什么課桌面要設計成長方形";語文課不直接分析課文,而是讓學生先猜 "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可能坐在什么樣的窗前"。
活動要 "動手":科學課上,孩子們用放大鏡觀察螞蟻搬家,記錄 "它們會不會堵車";美術課不教臨摹,而是讓學生用樹葉拓印,想象 "這片葉子在樹上時,見過多少小鳥"。
評價要 "留白":每節(jié)課結束前,我們不問 "學會了嗎",而是問 "現(xiàn)在你最想知道什么"。有個一年級孩子上完 "月亮課" 后問:"月亮睡覺的時候,星星會給它蓋被子嗎?" 這個問題后來成了全校的研究課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fā)現(xiàn)者。" 我們要做的,只是別熄滅他們眼里的光。
(二)校長先做 "好奇守護者"
作為校長,我給自己的定位是
【需要完整電子版請先關注“教育好文”,購買后可獲取本專欄全部材料的電子文檔(都是結構漂亮、娓娓道來、金句不斷的精彩講話稿),您還可以在本號遇見更多學校教育管理的公文材料、匯報材料、校長講話、計劃總結、管理制度等學校公文類文章和學校管理能力提升課程,成為超級會員可以看到所有文章和課程,期待您加入教育好文超級會員,可代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