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媽,銀行來電話了,說您那個保險到期了。"
徐慧芳接過女兒遞來的手機,聽著那頭熟悉的聲音,心跳莫名加快了幾拍。
十年了,整整十年,那筆讓全家人爭論不休的600萬投資,終于到了見分曉的時候。
01
2024年3月15日,春光正好,徐慧芳卻在家里坐立不安。
她一遍遍地翻著那張發黃的保險合同,上面清楚地寫著投保金額:600萬元整。
"你說我當年是不是太沖動了?"她問正在看報紙的丈夫陳大明。
陳大明放下報紙,嘆了口氣:"都過去十年了,你還糾結這個干嘛?"
徐慧芳記得十年前那個春天,她剛從教師崗位上退休,手里攥著夫妻倆大半輩子的積蓄。那時候房價還沒有現在這么離譜,銀行存款利率也比現在高一些。
"徐老師,您這筆錢放銀行里太可惜了。"當時的理財顧問劉顧問一臉誠懇地說,"我們銀行這款產品,十年期,預期年化收益能達到6%左右。"
那個下午,徐慧芳在銀行里坐了整整三個小時。她反復看著產品介紹,心里盤算著:600萬,如果按照6%的年化收益,十年后能拿到多少?
"媽,您瘋了嗎?600萬全部買保險?"當晚,女兒陳小娟從上海打來電話,聲音都變了調。
"小娟說得對,媽,這錢要是有個閃失,咱們下半輩子怎么辦?"兒子陳小軍也在一旁附和。
徐慧芳看著一家人焦急的臉,心里也開始打鼓。她想起自己當老師時,總是教育學生要理性思考,可這會兒輪到自己做決定,卻發現理性和感性在心里打架。
"我再想想。"那天晚上,徐慧芳一夜沒睡好。
第二天一早,她又跑到銀行找劉顧問詳細詢問。
劉顧問很耐心,把產品的每個細節都解釋得很清楚:保本保收益,中國人壽的信譽保證,十年期滿一次性取出。
"徐老師,您這個年紀,求穩是對的。"劉顧問說,"但是完全不理財,也是另一種風險。"
徐慧芳點點頭,她想起前幾年通脹的厲害,錢放銀行里確實跑不贏物價上漲的速度。
回到家,她把一家人叫到一起開了個"家庭會議"。
"我決定了,就買這個保險。"徐慧芳的語氣很堅定。
"媽,您真的想好了?"女兒還是不放心。
"想好了,這錢本來就是我和你爸的養老錢,現在提前規劃,十年后我們正好70歲,那時候用錢的地方更多。"
陳大明雖然心里也忐忑,但看妻子主意已定,只好點頭同意。
02
2014年3月20日,徐慧芳正式簽署了投保合同。
那天天氣很好,銀行里人不多,她的手簽字時竟然有些顫抖。
"恭喜您,徐老師,您做了一個明智的選擇。"劉顧問笑著說。
明智嗎?徐慧芳心里問自己。她看著合同上的數字,600萬,這是她和丈夫省吃儉用大半輩子攢下的全部家當。
簽完字回到家,徐慧芳把合同小心翼翼地放進保險柜。從那天起,她每個月都會翻出來看一眼,就像看著一個熟睡的孩子。
第一年過去了,她沒有收到任何分紅通知。她有些著急,打電話給劉顧問。
"徐老師,這是十年期的產品,中途是不分紅的,到期一次性給付。"劉顧問解釋道。
第二年,第三年,徐慧芳漸漸習慣了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投資方式。
有時候她會想,如果當初把這600萬買了房子,現在得漲了多少?
"媽,您后悔嗎?"有一次女兒回家,無意中問道。
"后悔什么?"徐慧芳反問。
"后悔買保險啊,您看現在房價漲得多厲害。"
徐慧芳笑了笑:"房子漲了又能怎樣?我們又不賣房子,而且房價漲了,其他東西也貴了。"
她說得輕松,但心里確實有過動搖。特別是看到鄰居老王家買的房子兩年就漲了一倍,她更是五味雜陳。
第五年的時候,家里遇到了一件大事。陳大明突然查出了糖尿病,需要長期用藥。
"要不我們把保險退了吧?"陳大明提議。
徐慧芳搖頭:"退保要損失很多錢,而且你這病不是急癥,我們還有其他積蓄。"
那段時間,徐慧芳幾乎每天都在計算家里的開支。她把每一筆花銷都記錄得清清楚楚,生怕影響了家庭的正常生活。
"媽,您要是缺錢,我們可以支援一些。"兒子陳小軍說。
"不用,我們還撐得住。"徐慧芳不想給孩子們添負擔。
第七年的時候,女兒陳小娟在上海買房,首付差50萬。她試探性地問母親能不能先墊付一些。
"這保險不能提前取出來。"徐慧芳有些為難。
"媽,當初您要是不買這保險,現在我們也不會這么被動。"女兒話里帶著一絲抱怨。
那一刻,徐慧芳心里很不是滋味。她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否正確。
03
第八年,徐慧芳開始頻繁地關注保險公司的新聞。
她擔心萬一公司出什么問題,自己的錢會不會打水漂。
"你天天看這些新聞有什么用?"陳大明勸她。
"我這不是關心我們的錢嘛。"徐慧芳說。
每當看到保險公司的負面新聞,她就會心慌。
有一次,她甚至跑到銀行問劉顧問,公司會不會倒閉。
"徐老師,您想多了,中國人壽是國企,不會有問題的。"劉顧問安慰她。
第九年,徐慧芳67歲了,身體開始出現各種小毛病。她更加迫切地想知道那筆投資的最終結果。
"還有一年就到期了。"她經常這樣告訴自己。
有時候晚上睡不著,她會躺在床上計算:600萬,按照6%的年化收益,十年后應該能拿到多少?她用計算器算了無數遍,每次都是1073萬左右。
"400多萬的收益,值了。"她這樣安慰自己。
但她又擔心,萬一實際收益沒有那么高怎么辦?萬一只有4%的收益怎么辦?
第十年開始的時候,徐慧芳幾乎每天都在等待銀行的通知。
她把劉顧問的電話存在手機里,隔三差五就想打過去問問情況。
"媽,您這樣等下去不是辦法,要不我陪您去銀行問問?"兒子陳小軍建議。
"不用,還沒到期呢。"徐慧芳搖頭。
她想起十年前簽合同的那個春天,想起劉顧問信誓旦旦的保證,想起家人們的反對和支持。
這十年來,她經歷了太多的心理波動。
直到2024年3月15日,她終于接到了銀行的電話。
04
"徐老師,您好,我是中國人壽的客服,您的保險產品已經到期,請您方便的時候來銀行辦理取款手續。"
電話里的聲音很甜美,但徐慧芳的心情卻格外復雜。她等了十年的這一天,終于來了。
"我需要帶什么證件?"她問。
"身份證、保險合同,還有當時的銀行卡就可以了。"
掛了電話,徐慧芳坐在沙發上發呆。陳大明看出了她的緊張。
"怎么了?不是一直在等這個電話嗎?"
"我突然有點緊張。"徐慧芳說,"十年了,也不知道最后能拿到多少錢。"
"按照當時的承諾,應該不會少吧?"陳大明安慰道。
徐慧芳點點頭,但心里還是忐忑。她想起這十年來的種種波折,想起家人的質疑和支持,想起自己無數次的計算和擔心。
第二天一早,徐慧芳就起床了。她把需要的證件都準備好,又把那份保險合同仔細檢查了一遍。
"要不要叫小軍陪你去?"陳大明問。
"不用,我自己去就行。"徐慧芳說,"這事兒是我做的決定,結果好壞我都要自己承擔。"
出門前,她在鏡子前整理了一下衣服。鏡子里的自己,比十年前老了不少,但眼神依然堅定。
銀行離家不遠,徐慧芳走了十幾分鐘就到了。這家銀行她來過無數次,但這次感覺格外不同。
"請問您辦理什么業務?"柜臺小姐問。
"我是來取保險到期的錢的。"徐慧芳說著,把證件遞了過去。
柜臺小姐查看了一下系統,然后說:"您稍等,我叫一下我們的理財經理。"
很快,一個中年男子走了過來。
"您好,我是王經理,劉顧問已經調到其他部門了。"
徐慧芳點點頭,心里有些失落。畢竟劉顧問是當年說服她投保的人,她原本想當面感謝一下。
"王經理,我想問一下,我的保險最終收益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