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17日,小城蘭考發生了一件舉世無雙空前絕后的大事,上一次這種場面還是書記焦裕祿去世,蘭考人民送別他的場面。
這一次十余萬蘭考群眾跪攔靈車哭泣,同樣是他們老書記的張欽禮回歸蘭考,這是張欽禮離開蘭考二十七年首次回來。
縱使歲月變遷,蘭考人民也沒有忘記這位老書記,此情此情驚天地泣鬼神,只有心中裝著人民的公仆,人民群眾才會把他記在心里……
1962 年寒冬,豫東蘭考縣深陷內澇、風沙、鹽堿三害肆虐的困境。這一年春季,風沙無情摧毀 20 萬畝麥田。
入秋后,30 多萬畝莊稼被洪水淹沒;鹽堿地的侵蝕,更是讓 10 萬畝禾苗枯死。在三害的輪番沖擊下,蘭考全縣糧食產量急劇下滑,跌至歷史最低谷。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蘭考迫切需要萬眾一心抗災豐收的關鍵時刻,偏偏一線指揮部縣委的第一書記難孚眾望,沒有抗災的旗手,哪來的抗災隊伍?開封地委開始考慮蘭考換將......
就是在這樣的關口,黨派焦裕祿來到了蘭考,焦裕祿是他的老首長張申推薦來的,1948年1月,焦裕祿從山東南下來到河南尉氏,迅即投身土改和剿匪斗爭。
尉氏縣委書記兼縣長張申,見證了焦裕祿帶領民兵同土匪惡霸斗智斗勇驚心動魄的過程。
因此在1948年8月,張申毫無猶豫提議焦裕祿擔任尉氏縣大營區副區長兼武裝部部長,張申晚年談到焦裕祿稱贊道:“他不怕死,危險關頭敢于向前沖!”
所以這次河南蘭考的重任張申覺得非焦裕祿莫屬。
1962年冬天的一個傍晚,四十歲的焦裕祿乘坐老式綠皮火車來到河南蘭考,成為蘭考新上任的縣委書記。
而此時的張欽禮任蘭考縣委副書記,1954蘭封,考城兩縣合并時,張欽禮才27歲,穿著戰士的衣服,掛著盒子槍。
焦裕祿初到蘭考任職,第一時間便找到副書記張欽禮交流。他誠懇地說道:
“我想和你聊聊,你扎根蘭考十多年,對這里的情況比我熟悉得多,依你看,咱們要改變蘭考的面貌,關鍵問題出在哪里?”
張欽禮略作沉思后回應道:“關鍵在于人的思想轉變。”
焦裕祿接過話頭:“這話在理,但還得在‘思想’前加上‘領導’二字。眼下最緊要的是縣委領導核心的思想轉變 —— 沒有勇于抗災的干部,就帶不出敢于抗災的群眾。”
兩個人談得很久,很深,一直說到后半夜,對于張欽禮,焦裕祿十分欣賞,在張欽禮的建議下,焦裕祿讓蘭考各級領導班子面貌煥然一新。
不僅如此,張欽禮敢于講出實情,他在大會上直言不諱地說道:
“我們解放了15年,這些地方經濟還沒有翻過身來,一年接一年,一季接一季,群眾的生活很苦,固陽公社劉樓一戶農家,全部家當不值7元5角錢,三義寨有一戶農民,幾口人只有一條褲子,誰出去誰穿,其余人只能睡在床上”,
焦裕祿很欣賞張欽禮敢于講真話的態度。
焦裕祿下鄉后,冬日的曠野,滿目嵩菜,一片肅殺,荒村頹屋間,幾個倚門窺望的孩子,個個頭大,腿細,肋瘦,挺著個圓鼓鼓的小肚子......
他向大家說:“蘭考是個大有作為的地方,但是蘭考是災區,窮,困難多,但災區有個好處,它能鍛煉人的革命意志,培養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
焦裕祿的話,說得大家心里熱乎乎的,之后焦裕祿和張欽禮齊頭并進,共同引領干部群眾治理風沙,沙丘,疏導洪水,排解內澇。
僅僅一年,蘭考的面貌煥然一新,農業豐收,民生大幅度改善。
焦裕祿在蘭考縣只工作了475天,就病逝的工作崗位上,他卻把共產黨人的本色詮釋德淋漓盡致。
他忍受著嚴重病痛的折磨,走遍全縣 84 個風口與 1600 個沙丘,逐一進行編號,并繪制出詳細的地圖。
與此同時,他對全縣的河流、淤塞的河渠、阻礙水流的路基以及涵洞,展開細致入微的調查。
焦裕祿始終堅守艱苦樸素的生活準則,他常年使用的被子上密密麻麻綴著 42 個補丁,褥子上也布滿 36 處縫補痕跡,同志們心疼他,紛紛勸他換一床新被褥。
他卻笑著擺擺手,目光中滿是堅定與關切:“被子破了確實該換,但咱們得想想,災區還有多少群眾缺衣少被,我這被褥雖舊,卻能遮寒保暖,比起早年討飯時裹著麻布片,在房檐下挨凍受餓的日子,已經好太多了!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在彌留之際向組織提出唯一的請求:“把我送回蘭考,安葬在沙堆上。活著時我沒能治理好沙丘,死后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焦裕祿逝世后,張欽禮主動挑起大梁,主持了一年工作,張欽禮同焦裕祿一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下鄉與農民們一起勞動,蘭考同志陶建國同志回憶說:“張欽禮同志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我親眼看到。”
那是1963年5月的一個早晨,陶建國在村西北給牛割草,早上露水大,草特別沉,他割了一大筐,跪在地上扛了3次都沒有起來。
那年他12歲,上小學五年級,忽然看見張欽禮縣長快步向他走來,說:“建國啊,你不要著急,我替你扛”,就這樣,一個堂堂的縣長,幫著他背了一筐沾滿露水泥土的青草,一直送到飼養棚大院。
而且張欽禮不坐縣里派的吉普車,下鄉照樣騎著自行車,他不坐車,其他領導也都不坐。
然而幾個月后突然地負責態度卻讓他入獄長達13年……
焦裕祿去世后,張欽禮在會議上介紹了焦裕祿的感人事跡,焦裕祿的感人事跡在全國掀起熱潮,張欽禮也被譽為“毛主席的好干部”“焦裕祿的親密戰友”的稱號。
然而,張欽禮卻在1977年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免去職務,入獄13年。
服役期間,經常有百姓前去看望,蘭考人民哭著為他們的老書記送行。
其中三位老農民遞上一包蔥油餅和花生,說:“俺們都知道您有餓傷病,一犯病就頭暈,出冷汗,啥時候餓了您就吃兩口,墊墊饑,張書記啊,您要照顧好自己,我們等著您回來!”
在蘭考百姓心中,焦裕祿,張欽禮都是黨的好干部,張欽禮是活著的焦裕祿,2004年5月7日,張欽禮因病在鄭州逝世,他逝世后,魂歸故里蘭考,十萬人敬迎,送書記最后一程。
一排農民雙膝跪在馬路上,一邊燒紙祭奠,一邊哭喊著:“張書記,拾錢吧,俺知道您一輩子兩袖清風,如今更窮,只管拿去花吧,我們的生活好了,這是俺村1000多人給您送的。”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爺豎起大拇指顫抖著雙手哭著說:“張書記您和焦裕祿書記都是農民的好書記,都是農民的大恩人,你咋就等不到那一天啊……”
更壯觀的是在他墓前,群眾自發立的96塊石碑組成碑林!有一塊碑刻著:“那年您賣吉普車換42口機井,救活三百孤兒”。
“蒼天有眼欲落淚,萬民有口皆是碑”,雖然屢受不公,信仰卻堅如磐石,歷史會永遠記住您的無私無畏,人民會永遠懷念您的鞠躬盡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