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消息,2025年7月9日,特朗普公開宣稱"最近美中關系有所改善",甚至罕見地稱贊中國在貿易領域"一直對美奉行公平政策"。僅僅三天后的7月12日,當記者在"空軍一號"上追問訪華計劃時,特朗普的回答變成了一個微妙的"可能訪問中國"。這個看似隨意的措辭轉變,實則暴露了雙方尚未就此事達成實質共識——中方的正式邀請函至今未發出,更遑論具體行程安排。
特朗普對訪華的渴望幾乎寫在臉上。從競選承諾的"百日之內訪華"到如今急切表示"只要中方點頭馬上就想飛往中國",這種迫切背后,絕非單純的外交熱情。這位美國總統似乎癡迷于制造一個足以在國內政治舞臺炫耀的"外交突破",企圖讓一次高調訪華成為撬動支持率的杠桿。然而國際關系從不遵循個人秀場的劇本,真正的突破需要堅實的地基。
特朗普(資料圖)
就在特朗普釋放"善意"的同一天——7月8日,美國政府卻宣布限制中國公民購買美國農田,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名實施赤裸裸的歧視性政策。這種自相矛盾的操作,讓中方清晰看到了美方言行之間的巨大鴻溝。外交部發言人毛寧7月9日直言不諱地指出,此類做法"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經貿規則",更一針見血點明其結局:"最終也將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
更棘手的是特朗普政府自身的人事困局。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作為中國制裁名單上的"常客",曾瘋狂挑動臺灣問題。特朗普任命這樣一位對華鷹派執掌外交事務,本身就傳遞出強烈的對抗信號。如今若想訪問中國,魯比奧能否隨行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他至今被依法禁止踏上中國領土。這個人選矛盾猶如一面棱鏡,折射出美國在對華政策上"既要打壓遏制,又要對話合作"的扭曲心態,其戰略定位之混亂可見一斑。
魯比奧(資料圖)
中方立場始終如燈塔般清晰穩定。毛寧在回應特朗普的示好時,重申中國處理中美關系的根本原則:"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十二個字絕非外交辭令,而是劃出了不可逾越的紅線。特朗普若真想踏足北京,就必須拿出看得見的誠意——尤其是在關稅問題上。盡管幾輪談判后美方同意"大幅降低對華關稅",卻頑固堅持保留特朗普時期首次加征的關稅額度。這種"假讓步、真遏制"的套路,暴露了美國不肯放棄打壓中國發展的戰略野心。
貿易博弈的僵局正是中美關系困境的縮影。特朗普上臺前夸下海口要"緩和中美關系",如今卻深陷自己制造的矛盾漩渦。中方的態度已然明確:沒有實質改變,僅靠口頭"示好"的表演,不可能撬動中國的大門。魯比奧的人事困局、關稅問題的拉鋸戰,都成為檢驗美方政治誠意的試金石。
魯比奧(資料圖)
中方的回應雖無激烈言辭,卻在平靜中蘊含著千鈞之力——原則問題寸步不讓,合作大門只為誠意敞開。中美關系這盤大棋的走向,終究不是靠一次訪問就能扭轉的。真正的鑰匙,始終握在能否真正踐行"相互尊重"的美方手中。若繼續沉迷于政治表演與戰略模糊,那么"可能"二字,恐怕永遠只能是懸在空中的幻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