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親生母親疼愛自己的孩子天經地義。但現實中,有些再婚家庭的母親卻對繼子女和親生子女區(qū)別對待,偏心到令人心寒。當年你偏愛誰,老了就該找誰贍養(yǎng),這是最基本的因果關系。我的故事,或許能讓那些偏心的父母看清一個簡單的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昨天,我剛下班回到家,就接到一個意外的來電。
"喂,是小芳嗎?"電話那頭傳來一個熟悉卻又陌生的聲音,帶著些許試探。
我一下子愣住了。這是我母親的聲音,但我們已經五年沒有聯系了。上一次見面還是在我大學畢業(yè)那天,她來參加了我的畢業(yè)典禮,卻全程都在向別人炫耀我的繼妹如何如何優(yōu)秀。
"是我。"我平靜地回答,控制著自己的情緒。
"小芳啊,媽...媽有點事想和你商量。"她的語氣突然變得親切,這種親切感對我來說卻是如此陌生。
我嗤笑一聲:"什么事這么急?找我'親愛的'繼妹不就行了?"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然后我母親嘆了口氣:"你妹妹...她現在在國外,聯系不上。媽身體不太好,需要做個手術,想問問你能不能..."
"能不能出錢?"我直接問道。
"不全是錢的問題,媽也需要有人照顧..."
我冷笑一聲:"你失憶了嗎?從我十歲開始,你眼里就只有你那個'寶貝女兒',我需要照顧的時候你在哪?現在你生病了,就想起有我這個女兒了?"
"小芳,媽知道以前對不起你,但血濃于水啊,你不能見死不救..."
"血濃于水?"我?guī)缀跻Τ雎晛恚?十八年前我發(fā)高燒,你寧可陪繼妹去參加鋼琴比賽也不管我,現在來跟我談血濃于水?"
掛了電話,我坐在沙發(fā)上,感覺渾身發(fā)冷。五年來第一次接到母親的電話,居然是為了讓我出錢給她治病并且照顧她。
我拿起手機,翻開社交媒體,找到了繼妹小雯的賬號。她的朋友圈一如既往地光鮮亮麗:國外留學的奢侈生活,名牌包包,高檔餐廳,各種派對...而我母親常常在下面點贊評論:"我們家小雯真棒!"
我冷笑著關掉手機,起身給自己倒了杯酒。窗外的雨下得很大,就像那年我高考結束的夜晚。
那晚,我獨自一人從考場走回家,淋得像個落湯雞。本以為家里會有人等我,為我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慶祝高考結束。但推開門,家里黑漆漆的,只有一張紙條:"小雯鋼琴比賽,我們去市里了,冰箱里有剩菜,自己熱了吃。"
我站在黑暗的客廳里,看著那張紙條,突然意識到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地位。我是多余的,是被容忍的存在。從父親去世、母親再婚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要被邊緣化。
第二天,母親和繼父帶著滿臉笑容回來,手里提著蛋糕和禮物,但那些都是給小雯的——她在鋼琴比賽中獲得了第二名。
"小芳,高考考得怎么樣?"母親漫不經心地問我,眼睛卻盯著小雯拆禮物的樣子。
"還行。"我簡短地回答。
"考得好就行,不過你也別抱太大希望,能上個普通大學就不錯了。"母親的話像刀子一樣插進我心里。
而我,最終以全市第三名的成績考入了重點大學。當錄取通知書送到家時,母親只是看了一眼,然后繼續(xù)幫小雯收拾她參加夏令營的行李。
"媽,我考上重點大學了。"我拿著通知書,期待著母親能有哪怕一丁點的驚喜或贊賞。
"哦,不錯啊。不過大學都一樣,關鍵看你自己努力。"她頭也不抬地回答,然后轉向小雯,"這件裙子要帶嗎?夏令營可能會有晚會。"
那一刻,我清楚地認識到,無論我多么優(yōu)秀,在母親眼中,我永遠比不上她的"親生女兒"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