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在我們鄉中學上學,鄉中學離我家有七八里山路,如果讀通學的話,每天早上四五點就得起床,于是就只能讀寄宿了。
當時的農村中學條件簡陋,甚至連專門的宿舍也沒有,教室同時也是我們的宿舍。下了晚自習,同學們把課桌移到一堆,一部分同學在課桌上開鋪,大部分同學則只能在地面打地鋪。
我家在大山里,算是全鄉最偏遠的村子,村里還只有我一個學生,同學們似乎有點“欺生”,弄得我心里有點自卑。
這是我第一次離開家在外面生活,好長一段時間里,我心里總覺得有點別扭不適應。主要是學校條件太簡陋,住宿就不說了,大家湊在一起打地鋪但還覺得有點新奇,可飲食上真的不適應。
主要是既要自己淘米去食堂蒸飯,食堂還不給學生供應熱菜。同學們吃的菜,都是周末從家里帶來,由于要吃一個星期,就只能是一些腌菜豆豉之類的。
這種所謂的“帶菜”,家里會多放點油,秋冬兩季氣溫低了,裝菜的玻璃瓶全是白花花的豬油。
我很吃不慣這種生活,其實并不是我的嘴有多叼,而是我從小就脾胃虛弱,吃冷食很容易拉肚子。
開學一個月后,我拉肚子的舊毛病終于發作了。不得已只能向老師說明情況,嘗試了幾天走讀,每天早上天沒亮就要起床,放學后回到家也天黑了。
沒有辦法,雖然家里條件不好,父母也不得不為我想辦法。剛好學校附近有一戶人家頭腦靈光,盯上了學生們的生意,專門做點菜賣給學生,而且價格還公道,菜里的油水也不錯,一毛五分錢就能吃到辣椒炒肉。
于是,父母給了我一些錢去那里買菜,雖然不能每頓吃到肉菜,至少能吃個熱乎的。
還別說,自從吃上了熱菜,我的肚子就馬上好了。只是受家里條件的限制,我幾乎只能吃八分錢一份的蔬菜,可我心里還是非常滿足。
這戶人家就在學校的小坡下,對學生們很是熱情,用他們自己的話說,自己也不指望靠這個賺多少錢,就是讓孩子們能吃口熱乎的。
大家都知道他說的是面子話,可架不住人家服務態度好,給的菜也確實實惠。不到兩個星期,學校里有一半的學生就都去他家買菜了。
去吃的人多了,老板的情況也逐漸被大家“扒”了出來。我這才后知后覺地知道,老板家有個女兒比我們高一級,做菜賣給學生的主意還是那個女同學出的呢。
我算是第一批顧客,很快就和老板混了個熟臉,同時也認識了那個女同學。
還別說,比我高一級的女同學年齡應該也稍微大一點,臉上紅撲撲的,身子骨也開始發育長開了。
尤其是她的那一頭秀發,經常就那么披在肩上,走路的時候被風吹起來幾根,正有那種“一縷發絲披肩”的味道,不知不覺就把我給吸引了。
只不過,山里出生的我心里更多一些自卑,明明心里很仰慕人家,卻根本連話都不敢和她說。
女孩叫胡英蓮,苗條的身材姣好的面容,即使和我們不同屆,卻也成了很多男同學的夢中情人,男同學們湊在一起吹牛打屁時,說著說著話頭就說到胡英蓮身上。
整個一年級,我都沒有和胡英蓮說過一句話,到我上高二時,發現胡英蓮竟然休學了。
那天又去她家打菜吃飯,看到她坐在那里,左右都沒有人,我終于麻著膽子問了一句“你怎么了,怎么不上學了呢”。
這是我和她第一次說話,她的臉上也紅了一下,我自己更是紅得一塌糊涂。
胡英蓮郁郁地說,寒假的時候在坡上滑雪摔了一跤,把小腿給摔斷了,不得已只能暫時休學。
聽說她受了傷,我也顧不上害羞,趕緊安慰了她幾句,還說在家也不能丟下學習,等腿好了就得抓緊復習。
我依舊每頓都去她家買菜,和胡英蓮也越發熟悉了。看著她的腿好了,能在家里走動了,我也暗暗為她高興。
因為休學就得一額剛好學期,胡英蓮的腿傷雖然好了,卻也只能暫時留在家里,于是過了一段時間,她就開始幫著父母給學生們打菜了。
學生們吃飯的時間都不長,中午也就一個小時左右。大家都一窩蜂地擠過去,她家還真是忙得不亦樂乎,她能幫個手,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她父母的勞累。
那天我去得晚一點,打菜的人沒幾個了。看到我進去,胡英蓮趕緊給我打菜。我按照慣例給了八分錢,可她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打了蔬菜給我后,又往我碗里加了一勺肉菜。
我趕緊提醒她打錯了,她卻把手放在唇邊“噓”了一聲:看你每天都只吃蔬菜,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你原本就挺瘦,不吃點肉怎么行?這是我送給你的,不用你給錢。
還別說,那個時代的少年男女是多么的純潔。對于她的“施舍”,我也沒有太過糾結,說了幾聲感謝后就心安理得地吃了個痛快。
這也讓我生平第一次明白,肉菜的油水到底不是蔬菜能比的。一貫都吃不太飽的我,破天荒地吃完了一缽米飯,吃完還有點意猶未盡,恨不得把飯缽子也再舔上一遍。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這還只是開始,之后只要我去打菜,胡英蓮總是會主動招呼我,每天注定有一餐“送”一份肉菜給我。
雖然我也婉拒過好幾次,可胡英蓮就是我行我素。吃人家嘴短,我便琢磨著怎么回報一下她,
也是靈光一現,想著她要在家里呆一個學期,很可能把二年級上學期的知識忘記。于是我上課聽講更加認真,每天都做好筆記,然后多做一份送去給胡英蓮。
對于我幫她搞復習,她沒有推卻,甚至有幾分驚喜地接受了我的好意。
在我看來,我給她做筆記、謄寫考試的試卷,全都是為了報答她送菜給我,我們算是各取所需。
就這樣一直維持到初二第二學期,胡英蓮復課了,竟然成了我的同班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