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創傷造成的心智功能受損表現為,無法區分情緒來源。
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中,許多人常常陷入情緒內耗的困境。他們感到憤怒、害怕、悲傷或被忽視,卻始終找不到明確的來源。這種情緒內耗的真相,往往隱藏在個體無法區分情緒來源的能力中。簡單來說,一個人感到害怕,可能會立刻認為“有人要傷害自己”,但實際上,這種害怕可能源于內心的不安,而不是外部的威脅。這種混淆情緒來源的能力,不僅是心理動力學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也是存在主義哲學中個體自由與責任的核心議題。
什么是“無法區分情緒來源”?
“無法區分情緒來源”是指個體在感知情緒時,無法清晰地區分情緒的真正來源是內在的心理狀態,還是外在的客觀現實。例如:
害怕:一個人感到害怕,可能會立刻聯想到“有人要害我”,但實際上,這種害怕可能源于內心的焦慮、過去的創傷,或是對某種情境的過度解讀。
憤怒:一個人感到憤怒,可能會認為“別人惹怒了我”,但實際上,這種憤怒可能源于自己對事件的解讀、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是對過去的某種情緒的投射。
被忽視:一個人感到被忽視,可能會認為“別人不重視我”,但實際上,這種感受可能源于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或是對關系的過度期待。
這種混淆情緒來源的能力,使得個體陷入情緒內耗的循環中。他們無法真正面對自己的情緒,而是將情緒歸咎于外部的“他人”,從而錯過了理解自己內心的機會。
為什么變得“無法區分情緒來源”?
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能力的缺失往往與早期創傷有關。在童年時期,個體的情感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或是經歷了一些無法理解的痛苦經歷。例如,一個孩子可能因為父母的忽視或過度保護,而無法學會正確地表達和理解自己的情緒。這種早期的創傷并未被看到和理解,而是被壓抑在無意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