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十七歲出家,燒指供佛,卻困于文字名相多年!直到聽見“萬法唯心”四字,他才突然頓悟。然而,就在即將深入領悟佛法真諦時,他為何執意歸家?這場看似矛盾的選擇背后,藏著怎樣的修行玄機?
繼續來講講《憨山老人夢游全集》,今天講講憨山大師開示“無隱桂禪人”的一則書信。
憨山大師說:
明桂西蜀李氏之子,十七歲出家修行。他曾參拜伏牛山法光和尚,禮謁五臺山時,感應到文殊菩薩顯相,毅然燒指以表虔誠供養。后赴京城拜見遍融禪師,跟隨古梅座主研習佛法,又向大方宗師請教禪機妙理。機緣巧合,他來到東海海印道場尋我,受持金剛寶戒。
初見此人,我觀其氣質堅毅,堪為佛門棟梁之材。然而,他深受文字名相的長久浸染,尚未能洞徹心性本真。
起初聽我講法,他只覺高深莫測、難以理解。為此,我為他取字“無隱”,并花費一年時間,以巧妙靈活的方式引導他。
直至一日,他聽聞“萬法唯心”的宗旨,才豁然開朗、生起自信,就此立誓皈依。此后三年,無論順境逆境,他始終追隨左右。
丙申年十月,他來到五羊,在簡陋居所棲身數月。當時我正研讀《楞伽經》,本打算深入教導他,助其悟入佛法第一義諦。
不料,他忽生歸家省親之念。我深知,忠于佛門大道與孝順父母師長,本質上并無二致。
于是向他開示:佛性藏于眾生煩惱之中,猶如目光本具光明,雖有明暗交替、境遇變遷,其觀照之能始終自在。只因業障厚薄不同,眾生智慧顯發才深淺各異。
古往今來,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皆歷經無數劫數,參訪眾多善知識,修學諸多法門,方才明心見性。
這就像人被繩索捆綁,自身難以解脫,需借他人之力。而真正解脫后的自在境界,又非施助者所能完全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