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1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生活中心的咖啡廳,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木質桌椅上,六七位學生正悠閑地用餐和聊天,享受著這片刻的寧靜。
人群中,有兩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朱海洋和楊欣。
他們相對而坐,面前的咖啡還冒著熱氣,似乎在輕聲交談著什么,從他們的表情和姿態來看,沒有任何爭吵的跡象。
朱海洋穿著一件簡單的深色外套,頭發有些凌亂,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
楊欣則穿著一條淡藍色的連衣裙,扎著馬尾辮,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
可他們誰也沒有想到,一場噩夢即將降臨...
1.
這時朱海洋像是被什么惡魔附身了一般,猛地從外套口袋里掏出一把刀,朝著對面的楊欣瘋狂砍刺過去。
他的動作又快又狠,完全沒有任何預兆。
楊欣驚恐地瞪大了眼睛,還沒來得及發出呼救聲,就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擊中。
周圍的學生們被這一幕嚇得目瞪口呆,短暫的寂靜之后,尖叫聲瞬間爆發。
他們驚恐地站起身來,四處逃竄,咖啡杯被打翻在地,咖啡灑了一地。
咖啡廳的工作人員也嚇得臉色蒼白,趕緊撥打了報警電話。
由于2007年校園槍擊案的慘痛教訓,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建立了緊急應對機制。
校園警察在接到報警后,迅速出動,可是當他們趕到時,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楊欣已經倒在了血泊之中,身首異處,鮮血染紅了周圍的地板。
兇手朱海洋渾身是血,手中提著楊欣的頭顱,面無表情,眼神空洞,好像失了魂一般。
一名警員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心有余悸:“這簡直就像是恐怖片里的場景一樣,太可怕了。”
朱海洋沒有做任何反抗,在警方的押解下,他一直保持沉默,一句話都沒有說。
盡管從行兇到抓捕的過程只有短短幾分鐘,但這場悲劇已經無法逆轉。
22歲的楊欣,就這樣失去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警方隨即宣布全校進入緊急狀態,大批警力迅速增援,在學校進行快速巡查。
同時向全校師生發出了約4萬封電子郵件及手機短信,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2.
40分鐘之后,在確認沒有其他危險因素后,學校才再度解除警報。
在案發后,整個建筑都處于封閉狀態,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再次全部對外開放。
起初媒體的報道標題還比較克制,只是客觀地描述了這起發生在校園里的兇殺案。
但隨著事件的發酵,后續逐漸出現了“斬首”這樣觸目驚心的標題,瞬間成為了全球性的新聞。
那個時期,正值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宣誓就職典禮,可這起校園慘案的關注度卻絲毫沒有被掩蓋。
人們紛紛猜測,兩人之前究竟有什么恩怨,導致朱海洋下手如此狠毒?
為了找到真相,警方對朱海洋的公寓進行了搜查。
在房間里,他們發現了朱海洋購買兇器時的票據,以及楊欣開給朱海洋的40美元支票。
校方提供的情況證明,兩人的關系似乎并不簡單。
因為雙方都把對方登記成了自己的緊急聯絡人。
死者楊欣的緊急聯絡人第一個寫的是她母親,第二個就是朱海洋。
這一發現,讓人們對兩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好奇,是否存在什么愛恨糾葛,或者是牽扯著什么利益關系,成為了人們猜測最多的因素。
調查證實,這兩人相識不過兩周時間,也是楊欣到達美國的第14天。
就是這短短的14天,釀成了這樁慘絕人寰的悲劇。
由于朱海洋對事件保持沉默,不做任何解釋,再加上警方沒有對外公開太多細節,所有人都試圖拼湊出那半個月時間里兩人的經歷,探尋兇案發生的原因。
而在探尋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朱海洋多種完全不同,甚至沖突對立的性格和形象。
朱海洋1984年出生在浙江寧波的一個高知家庭。
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醫生。
在父母的悉心教導和良好家庭氛圍的影響下,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3.
2001年,朱海洋順利考入上海海洋大學經貿學院。
在大學里,他依然保持著對學習的熱情,尤其是英語成績非常優秀。
在大四參加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時,他一舉獲得了當年的第一名,同時還包攬了各種獎學金。
他的名字常常出現在校新聞網上,成為了同學們眼中的學霸。
在同學和老師們的回憶中,學習之外的朱海洋和大多數人一樣,為人和善,很好相處,沒發現什么明顯的性格缺陷。
大家都覺得他前途無量,有著光明的未來。
在感情方面,朱海洋也沒有任何異常。
由于他相貌端正,讀碩士期間曾獲得很多異性的好感。
讀完本科和碩士后,朱海洋于2008年秋季獲得獎學金,進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攻讀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同時擔任農產品行銷的課程助教。
到了美國之后,他向人抱怨過功課太重,作業多,壓力大。
可還是像很多出國留學的新生一樣,對這個陌生的國度充滿了好奇,很快融入了集體,和身邊的人相處得很融洽,給人留下了陽光的印象。
他的教授評價朱海洋說:“身為助教的他,很喜歡幫助別人,彬彬有禮,很紳士。無論什么時候看到他,臉上都掛著微笑。”
可是朱海洋的學業并非一帆風順。
他的數學不好,又或許是第一年玩得太瘋,學業成績受到了影響,GPA低于3.0,被學校設定為留校查看。
根據校方規定,若全年GPA低于3.0,則有可能被取消獎學金資格,甚至休學回國。
學業上的挫折讓朱海洋開始抱怨自己的專業,他感覺農業經濟學沒有就業前景,前途黯淡。
在國內被眾星捧月一般的學霸,到美國只用了一個學期,就讓自己失去了自信。
他發現周圍有太多比他更優秀的人,文化差異和課業壓力讓他無法處理好,很多事情都變得舉步維艱。
重重的壓力讓朱海洋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敗。
學期結束后,他沒有回家,主動向父親表示,他想休學,還提到了有輕生的念頭。
家人以為他是自尊心太強,無法面對成績不好所帶來的心理落差,覺得問題不大,于是就讓他留在學校,并尋求課業上的輔導,卻忽略了他在心理上所產生的變化。
而這恐怕也是為后來的慘劇埋下了伏筆。
4.
楊欣1986年出生于北京,家里也都是知識分子。
2005年,她留學加拿大,就讀于紐芬蘭紀念大學。
讀完本科后,楊欣通過了GMAT的經濟管理研究生入學考試,得到前往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就讀會計專業的機會。
2009年1月8日,楊欣抵達美國。
人生地不熟的她,早就在論壇上尋求高年級學生的幫助接機,然后帶她到學校。
朱海洋接受了這個委托,所以楊欣的社交平臺好友欄里有朱海洋的名字,但他們在美國相識,接機的時候是第一次見面。
朱海洋帶著楊欣去研究生院報到,順便帶她熟悉校園情況。
楊欣還把朱海洋設為緊急聯系人之一。
當時楊欣填表的時候,朱海洋陪在她身邊。
研究生中心也曾問過兩人的關系,得知楊欣暫時借住在了朱海洋家,可見朱海洋一度得到了楊欣的信任。
慘案發生后,對于作案動機,朱海洋只說過一句:“因為我太愛他了,既然我得不到,那就毀了他?!?/p>
由于警方沒有再透露太多細節,案情變得撲朔迷離。
短短14天,從愛到毀滅,也引發了眾多網民的猜測,各種論調甚囂塵上。
猜測一:楊欣人品有問題,自作自受。
這一點讓人十分不解,楊欣在遇害之后,竟有人說她是自找的,死有余辜。
依據是一些在網上所謂爆料的帖文。
有一個帖子這么說的:“去加拿大的時候,見過楊欣,說她是一個比較激進,而且目的性很強的人,她在外界名聲不大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海王,有好多男朋友,加拿大和北京都有,所以在朋友圈里有個很惡毒的綽號叫‘插座’。她會在這些男人身上尋求經濟的支持,交往就是為了錢,甚至有男生和別人借錢給她,只為滿足楊欣對物質的欲望。”
還有人發帖說:“我所認識真實的楊欣不斷潑臟水,說楊欣這個人確實很隨便,朱海洋肯定是遭遇了訛詐。兩人發生了關系后,楊欣馬上變臉,然后以自己并非自愿為名對朱海洋進行勒索,否則就起訴讓他身敗名裂。朱海洋算是栽了大跟頭,由此懷恨在心。案發當晚,兩人見面正式進行談判,而朱海洋在談崩之后徹底失去了理智,犯下了重罪。”
于是在沒有證實消息真偽的時候,就開始有人對死者進行了再一次的傷害,兇手反而成了英雄,為民除害,這讓人十分揪心。
5.
那真實的楊欣是什么樣的呢?我們或許可以從少量生活經歷獲取一些信息。
楊欣的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為了提早畢業,在接近畢業那個學期修了六門課,成績都很優秀。
她還打兩份校內工,以減輕家里的經濟壓力,并曾經在快餐店打工,做到了經理助理。
而平日里,楊欣生活十分節儉,從不化妝,很少上街購物,穿的衣服和護膚品都是從國內帶來的,幾乎沒見她戴過首飾,也不用奢侈品。
如果真是“海王”,那干嘛放著那么多資源不利用,自己還要常年打工賺錢,那么辛苦呢?
而且在調查中,警方還發現有她給朱海洋的40美元支票,這個錢是借宿朱海洋公寓四天的租金。
如果按照傳言中的人性來看,她應該是盡情的利用男方才對,怎么可能如此小額的金錢往來,都清清楚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