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本文資料來源:《蘇州府志》《陰司律令補編》
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純屬虛構,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城隍爺乃是陰司正神,掌管一方生死簿冊,統領境內鬼神事務。按理說,凡人死后魂魄當即被城隍爺部下勾攝歸案,依其生前善惡功過,或投胎轉世,或入地府受審。然而,自古以來總有一些冤魂在陽間游蕩經年不散,有的甚至百年千載仍不肯離去。
這些冤魂為何能逃脫城隍爺的管轄?難道是城隍爺法力不濟,還是另有隱情?更讓人困惑的是,這些久留人間的冤魂,往往并非那些怨氣最重、死狀最慘的亡者,反而多是一些看似平常的魂靈。
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讓這些魂魄在陰陽兩界的法則之外獨自游蕩?城隍爺對此又是如何看待的?這其中的真相,恐怕遠比世人想象的更加出人意料。
話說清朝康熙年間,江南蘇州府有位城隍爺名叫韋護,生前曾是朝中大臣,因秉公執法得罪權貴而遭陷害致死。死后因其正直無私,被天庭冊封為蘇州府城隍,掌管一府陰陽事務。
韋護上任之初,發現府內有不少游魂野鬼長期滯留人間不肯離去。按照陰司律令,這些魂魄早就應該被收歸地府,或投胎轉世,或接受審判??墒敲慨斉汕补聿钋叭ナ諗z,這些冤魂總是能夠巧妙地躲避,甚至有些還能反過來與鬼差周旋一番。
有一日,韋護親自巡視轄區,來到城東的一座廢棄古宅。這里原本是明朝一位舉人的宅院,但自從那位舉人意外身亡后,宅子就一直閑置。鄰里都說這里鬧鬼,經常能聽到讀書聲和嘆息聲。
韋護運用神通一看,果然見到一個身穿青衫的中年男子坐在破敗的書房中,手中還拿著一本發黃的書卷。這人正是那位舉人的魂魄,名叫陳文達。
"陳文達,你死后已有六十余年,為何至今不肯離去?"韋護現身問道。
陳文達抬頭看見城隍爺,連忙起身行禮:"小生見過城隍老爺。小生確實已死多年,但實在放不下一件心事,所以一直未能離去。"
"何事讓你如此掛念?"
陳文達嘆了口氣:"小生生前立志要編纂一部《蘇州府志》,收錄本府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文作品,以傳后世。可惜天不假年,書稿剛完成一半便撒手人寰。這些年來,小生一直想要完成這個心愿,卻苦于鬼魂之身無法動筆。"
韋護聽后,心中頗為感動。他知道陳文達生前確實是個有學問的人,一心想要為家鄉留下文化瑰寶。只是按照陰司法則,死者必須按時報到,不能因私人情感而滯留人間。
"你的心愿雖然可敬,但陰陽有別,死者不應久留陽間。我可以安排你轉世投胎,來生再續前緣。"韋護說道。
陳文達搖頭:"城隍老爺,小生若是轉世,必然忘卻前生記憶,這部府志便永遠無法完成了。小生寧可魂魄消散,也不愿見到這份心血白費。"
韋護一時間也為難起來。按法理,他應該強制收攝陳文達的魂魄;但從情理上講,這個讀書人的執著確實讓人敬佩。
正在韋護猶豫時,突然聽到屋外傳來腳步聲。原來是一個年輕書生路過此地,被屋內的讀書聲吸引進來查看。這書生名叫李明軒,是本地一個富商的兒子,平日里頗有文才。
李明軒進屋后,并沒有看到陳文達的魂魄,只是覺得這里有種特殊的書香氣息。他走到那張破舊的書桌前,無意中翻開了一本殘缺的手稿。
"咦,這字跡工整,文筆也不錯。"李明軒自言自語道,"可惜只有半部,不知道后面寫的是什么。"
韋護見狀,心中忽然有了主意。他運用神通,讓陳文達的聲音能夠傳達到李明軒耳中。
"公子若是不嫌棄,小生愿意將后半部的內容告知于您。"陳文達說道。
李明軒吃了一驚,四下張望卻不見人影:"是誰在說話?"
"小生乃是此宅原主人陳文達,已故多年。生前曾想編纂一部府志,可惜未能完成。今見公子文采不凡,若能代為完成,小生死而無憾。"
李明軒雖然害怕,但聽說是要完成一部有意義的著作,便壯著膽子答應了。從那以后,李明軒每日都會來到這座廢宅,聽陳文達口述后半部的內容,然后整理成文。
這樣過了兩年,《蘇州府志》終于完稿。李明軒將書稿整理好后,聯系了幾位有名望的文人共同審閱,最終刊印成書,在江南一帶廣為流傳。
書成之日,陳文達的魂魄終于露出了解脫的笑容。他向韋護深深一拜:"多謝城隍老爺成全,小生這就去報到投胎。"
說完,陳文達的身影漸漸淡去,終于魂歸地府。
韋護看著這一幕,心中既欣慰又困惑。按理說,像陳文達這樣的冤魂,他早就應該強制收攝才對??墒菫槭裁醋约簳x擇成全他的心愿?而且,為什么陳文達能夠在陽間游蕩這么多年而不被其他鬼神發現?
帶著這個疑問,韋護又去查看了其他幾個長期滯留人間的冤魂。
在城西有個賣糖葫蘆的老漢鬼魂,名叫張老三。這老漢生前以賣糖葫蘆為生,手藝精湛,做出的糖葫蘆又酸又甜,深受孩子們喜愛。死后魂魄不散,每天仍在街頭巷尾游蕩。
韋護找到張老三時,發現他正在一個小巷口徘徊。這里住著一個孤兒,名叫小虎,父母早逝,靠乞討為生。
"張老三,你死后已有四十多年,為何還在這里?"韋護問道。
張老三看到城隍爺,連忙跪下:"老爺饒命!小老兒實在是放心不下這孩子。"
原來,小虎的爺爺生前和張老三是好友。小虎從小就愛吃張老三做的糖葫蘆,但家境貧寒買不起。張老三心疼這孩子,經常偷偷給他糖葫蘆吃。后來張老三去世,小虎的爺爺也相繼離世,留下小虎一人無依無靠。
張老三的魂魄不忍看著小虎受苦,便一直守護在他身邊。雖然鬼魂之身無法直接幫助小虎,但每當小虎遇到危險時,張老三總能想辦法提醒他躲避。
"這孩子太可憐了,小老兒不能眼看著他出事啊。"張老三哭著說道。
韋護心中一動,又運用神通查看小虎的命運。發現這孩子雖然現在苦難,但將來會遇到貴人相助,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而且,恰好明天就會有一個善心商人路過這里,會收養小虎。
韋護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張老三,老漢聽后才放下心來,安心地跟著韋護離去了。
接下來,韋護又查看了其他幾個滯留人間的冤魂,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并非因為怨氣深重而不散,而是因為對某人或某事有著深深的牽掛和責任感。
有個叫王婆的老婦人,生前是個接生婆,死后魂魄不散,專門守護那些難產的孕婦,幫助她們平安生產。
有個叫李師傅的木匠,死后仍在人間游蕩,每當有人家的房梁要斷裂時,他就會托夢提醒,避免了許多意外事故。
還有個叫趙先生的私塾老師,魂魄一直守護著他生前教過的幾個貧困學生,暗中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韋護越查越覺得奇怪。這些冤魂的行為,似乎都是在做善事,在幫助別人。可是按照陰司律令,死者不應該干預陽間事務啊。
正當韋護百思不得其解時,突然有人叫他:"韋護,你可想明白了?"
韋護回頭一看,原來是城隍廟里供奉的城隍老爺顯靈了。這位老城隍在韋護之前就已經擔任此職數百年,見多識廣。
"還請老爺指點迷津。"韋護恭敬地行禮。
老城隍笑道:"你覺得這些魂魄為什么能夠在陽間游蕩這么久而不被發現?"
"弟子正是為此困惑。"
"因為他們雖然滯留人間,但并非為了自己的私欲,而是為了幫助他人。這種行為,雖然違反了陰司律令,卻符合了天道慈悲的本意。所以天庭對此采取了默許的態度。"
韋護恍然大悟,但隨即又生疑問:"那為什么有些怨氣深重的厲鬼反而很快就被收攝了?"
老城隍解釋道:"因為怨恨和仇怨是負面情緒,會影響陰陽平衡,擾亂人間秩序。而這些留戀人間的善魂,他們的行為是在行善積德,對人間有益無害,所以天道才會網開一面。"
"那我們作為城隍,應該如何處理這些情況?"韋護問道。
老城隍沉思片刻,說道:"觀其行,察其心。如果真是為了行善而留,可以適當寬容;但如果以行善為名,實則另有目的,那就必須嚴格處理。而且,即便是善意的滯留,也不能無限期地繼續下去,必須在適當的時候勸其離去。"
韋護若有所思地點頭,覺得老城隍的話很有道理。
就在韋護以為自己已經明白了冤魂不散的原因時,老城隍卻神秘地笑了笑:"韋護,你以為這就是全部的真相嗎?我剛才說的,只是表面現象。真正讓這些魂魄能夠長期滯留人間的原因,還要更加深層,也更加出人意料。這個秘密,就連很多陰司的判官都不知道。"
韋護聽后大為震驚:"還有更深層的原因?請老爺明示。"
老城隍看了看天色,緩緩說道:"此事關乎陰陽兩界的根本秩序,不可輕易言傳。你且隨我來,我帶你去見一個人,他會告訴你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