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美國國防部最近頻繁地“敲打”日本和澳大利亞,反復問出同一句話:“如果臺海爆發沖突,你們會不會出手?”這一看似普通的詢問,背后卻藏著不安與焦慮。
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美國不再像往日那樣從容不迫,反而把目光投向了身邊的小弟,試圖借別人的手試探中國的底線。那么,美國為何頻頻試探盟友?這些國家又是如何回應的?這一切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戰略博弈?
就在這場“點名游戲”上演之際,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正在中國訪問,簽下多項合作意向書,與中方高層談笑風生。
在堪培拉,國防工業部長康羅伊很快回應外界關切,明確表示不會接受美國的任何“假設性要求”,拒絕提前承諾是否“出兵臺海”。這番話,不僅是對美國施壓的直接回應,更代表了澳大利亞在中美博弈中日益清晰的態度。
同一時間,日本也遭遇了相同的壓力。美國前防務高官科爾比的“靈魂拷問”傳到了東京,防衛省回應稱:“臺海緊急狀態這類假設性問題,不宜作答。”語言謹慎卻意味深長。
日本政府隨后還補充表態稱,任何軍事行動都必須嚴格遵循本國憲法和法律,擺明了不愿被美國牽著走。這種“滴水不漏”的外交辭令,實際上透露出日本的深層擔憂:一旦與中國爆發沖突,日本將成為最前線,后果不堪設想。
美國的焦慮并非毫無根據。中國近年來的軍事現代化進程突飛猛進,航母編隊、導彈系統、空軍戰力快速提升,尤其是海軍在太平洋的活動愈發頻繁。
就在不久前,中國的雙航母編隊突破了所謂“第二島鏈”,進行實彈演練,展示出強大的遠海作戰能力。而環繞澳大利亞的演習,更是讓堪培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一切都說明,中國正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臺海不是誰想插手就能插手的地方。
美國曾引以為傲的“戰略模糊”策略,也在這場博弈中逐漸失效。過去,美國一邊承認“一個中國”,一邊暗中支持“臺獨”,通過軍售、政治接觸維持臺海局勢的搖擺狀態。
但如今,這套操作變得越來越吃力。美國國內鷹派勢力不斷逼宮,要求政府對中國“戰略清晰”,明確表態“臺海有事,美國必將出手”。面對這種輿論壓力,美國政府開始將責任外包,試圖讓盟友提前表態,分擔風險,替自己探路。
可問題在于,美國的小弟們也不是傻子。表面上跟著美國喊口號,背地里都在精打細算。澳大利亞媒體更是直接指出,“中國比美國更為重要”,明確表達了本國在經濟、能源、氣候合作等領域對中國的依賴。
阿爾巴尼斯此次訪華,帶領多個行業巨頭高管同行,目的就是要深化對華合作,拓展市場、獲取投資。在現實利益面前,所謂的“盟友義務”就變得無足輕重。
日本的情況也不遑多讓。自民黨深陷“黑金風波”,多個派系解散,而調查背后竟然是“美國支持的檢察力量”在推動。這讓東京意識到,即使是傳統盟友,背后也有太多算計。
美國的“扶持”隨時可能變成“操控”,而一旦被卷入中美沖突,日本自己的國運恐怕會被徹底改寫。對于日本來說,經濟命脈、科技基礎和國民安全,哪一樣不是與中國緊密相連?眼前的局勢,讓日本不得不謹慎再謹慎。
歐洲、印度、菲律賓這些國家也都在“看戲”。他們一方面對中國保持距離,另一方面卻又不愿意完全倒向美國。
印度更是典型的“左右逢源”,一邊在邊界問題上制造摩擦,一邊卻積極引進中國資本與技術,借“反華”姿態與西方討價還價。歐洲國家則利用臺海議題做籌碼,試圖在貿易協商中獲取更多利益。這些國家表面跟美國互動頻繁,實際上都在等待局勢明朗,不愿輕易表態。
俄羅斯也被視為中國的“戰略伙伴”,但普京的態度同樣耐人尋味。早在2021年臺海局勢緊張時,普京就強調“中俄不是盟友,也無意結盟”。這番話看似冷漠,實則是為了在關鍵時刻“抽身而退”。
俄羅斯一方面確實希望中美斗得越兇越好,自己可以趁機漁翁得利;另一方面,也在不斷爭取印度,試圖形成“南北夾擊”的戰略態勢。這份“貌合神離”的戰略合作,背后是高度現實的國家利益計算。
在美國看來,過去幾十年打得都是“軟柿子”——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敘利亞……這些國家軍事上差距懸殊,美國出兵幾乎是碾壓式勝利。
可面對中國這個14億人口、工業產值超過美日德總和的“超級制造怪獸”,美國心里沒底。就連美國的軍事智庫都不敢斷言勝算幾何,更別說在經濟、技術、供應鏈上的全面對抗了。
這一切,促使美國不斷退縮。明明自己沒做好準備,卻急著讓盟友站隊。從“你沖不沖”這個問題背后,我們看到的不是強者的自信,而是霸權的焦慮。美國不再是那個可以一錘定音的超級大國,面對中國的穩健崛起,它越來越依賴“拉幫結派”來維持影響力。
這套“借刀殺人”的老套路,如今也越來越難奏效。無論是東京還是堪培拉,都在用最柔和的語言,表達最堅決的拒絕。
就連澳大利亞主流媒體也看穿了美國的意圖,批評其“把盟友當作消耗品”,強迫站隊,損害本國利益。這才是美國今天最尷尬的現實——小弟們嘴上答應得響,真要干,誰也不愿意當“出頭鳥”。
美國的戰略失衡也體現在其內政上。特朗普政府上臺后,頻繁拋出“吞并加拿大”“控制巴拿馬運河”“買下格陵蘭島”等高調言論,結果全都不了了之。
對華加征關稅的“貿易戰”,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最終不得不向中國讓步。這種“虛張聲勢”的政策風格,早已讓盟友們產生疑慮,對美國的承諾開始打折扣。
在這種背景下,澳大利亞政府試圖“反向試探”美國,看它究竟能做到哪一步。而美國面對中國艦隊環繞澳大利亞演習時的沉默,更讓堪培拉意識到,“老大哥”其實也沒多少底氣。這場沒有硝煙的外交博弈,令各國更加明白:面對真正的巨人,美國也只是凡人。
如今的臺海局勢,已經從“是否動武”的簡單判斷,轉變為“誰能承擔代價”的深層考量。中國用持續的戰略定力、強大的國力增長和不斷增強的軍事實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美國,則仍在猶豫、試探、拉攏、算計中踟躕不前。
在這場大博弈中,誰是真正的掌局者,或許早已不言而喻。美方的焦慮,日澳的沉默,歐洲的觀望,印度的投機,看似復雜的國際棋盤,其實只在說明一個問題:中國的崛起,已不是誰能左右的了。
美國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顯得愈發力不從心。曾經呼風喚雨的世界霸主,如今頻頻試探盟友,暴露出自身的動搖與不安。而中國,則以穩健、堅定的步伐,重塑著地區力量格局。這場博弈的勝負,并不在一時之戰,而在誰能走得更遠、走得更穩。
信息來源:
[1]美方就臺海問題施壓,澳部長拒絕作出承諾 觀察者網
[2]“臺海若出事你們會咋辦?”遭美方逼問,日澳不買賬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