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23年一份美國兵推報告預測:中美開戰,美方勝率92%,中方僅8%。
這份出自美國頂級智庫的“權威報告”,卻被指出可能只是一場針對國會和軍方的軍火推銷。
8%對92%,中美開戰,中國毫無勝算?
這份看似嚴謹的兵推,究竟是戰略預言,還是精心策劃的騙局?
這份報告的操盤手,叫詹姆斯·卡特。甚至可以說,他這輩子就是為研究戰爭而生的。
他長大的地方,是美國海軍學院的所在地,空氣里都飄著海風與硝煙的味道。父親是海軍軍官,整個童年,卡特都泡在那些泛黃的太平洋海戰地圖和軍事書籍里。別人家的孩子玩積木,他可能在沙盤上擺弄著戰艦模型。
不出所料,他考入了美國海軍學院,畢業后順理成章地成了一名海軍軍官。在太平洋艦隊的十年,他不是在辦公室里看報告,而是親身站在航母甲板上,參與了一次又一次真刀真槍的聯合軍演,對東亞這片海域的每一個軍事坐標都了然于胸。
退役后,他沒有轉行去賣保險,而是回頭扎進了學術圈,拿下一個安全研究博士學位,最終坐進了“國家利益”這家頂級智庫的辦公室,成了首席戰略分析師。他的工作,就是把真實的戰場,搬進計算機里。
卡特團隊的工作,外人看來枯燥得近乎瘋狂。他們面對的不是敵人,而是無窮無盡的數據和復雜的軟件界面。而這次中美兵推的核心,是一款叫“莫里亞蒂指數”的數學模型。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超級精密的電子游戲。游戲里,中美兩國的每一件武器、每一支部隊,都被拆解成冷冰冰的數值:航母的戰斗半徑、戰機的隱身性能、導彈的命中率、士兵的訓練水平、后勤補給的速度……甚至連情報效率和網絡攻擊能力,都有對應的參數。
這個模型誕生于冷戰,本是用來計算美蘇對決的,如今幾經升級,早已脫胎換骨。為了喂飽這頭數據巨獸,卡特團隊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搜集信息。美國的數據好辦,家底基本透明。中國的則像隔著一層紗,他們只能靠公開報告、衛星照片和專家訪談,去估算殲-20、國產航母和“東風快遞”的真實戰力。
然后,開始推演。他們模擬了上百種可能的沖突場景,每一次“開戰”,計算機都會自動演算雙方的戰損和得分。最終,一個穩定得可怕的數字浮現出來:92%8%。美方,幾乎穩操勝券。
報告的結論很清晰:美國的全球投送能力、盟友體系,以及看不見的衛星和網絡優勢,是取勝的王牌。中國的“主場優勢”雖強,但在絕對的技術代差和體系壓制面前,不足以翻盤。
然而,卡特自己也承認,這個模型有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莫里亞蒂指數”只能計算硬邦邦的實力,卻算不出戰場上那些最關鍵的東西:士兵視死如歸的士氣,指揮官靈光一現的妙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霧,或者一份被意外截獲的情報。這些變量,模型無能為力。
報告一出,立刻引爆了輿論場。美國的鷹派彈冠相慶,盟友們也仿佛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但質疑聲也隨之而來,其中最尖銳的,來自喬治城大學的約瑟夫·洛夫特曼教授。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就是“數字戰爭的陷阱”。戰爭從來不是一道數學題,把復雜的國家博弈簡化為裝備參數的對撞,本身就是一種傲慢。他反問:中國的經濟韌性、驚人的動員能力,以及在金融、外交和輿論場上的反擊,這些難道不會影響戰局嗎?
他甚至搬出了二戰的中途島海戰。戰前,日本海軍的硬實力同樣碾壓美軍,可誰又能算到,美軍恰好破譯了日軍的密碼,最終以弱勝強,扭轉了整個太平洋戰局?
面對如此尖銳的批評,卡特沒有選擇硬碰硬。他反而開始優化模型,試圖將經濟、外交等“非傳統因素”也納入考量。同時,他啟動了一個新項目,主題是如何通過外交和經濟手段,從根源上“避免”戰爭。
這似乎在暗示,他比誰都清楚,那92%的勝率背后,代價是什么。
就在大家爭論不休時,另一種更辛辣的解讀浮出水面:這場兵推,壓根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人翻出舊賬,指出炒作“中美沖突論”本就是美國軍工復合體的傳統藝能。冷戰結束后,為了維持高額的軍費訂單,他們必須塑造一個新的、足夠強大的“假想敵”。而中國,完美地符合了所有條件。
尤其是在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美國航母戰斗群在中國的海空威懾面前主動后撤,這讓五角大樓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第一島鏈”內已經沒有必勝的把握。此后,中國軍力的發展更是堪稱狂飆,尤其是在高超音速導彈等領域,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
在這個節骨眼上,一份鼓吹美國“壓倒性優勢”的報告出爐,顯得如此刻意,甚至有些滑稽。
很快,人們在報告中發現了一個“華點”:報告極力吹捧B-1B轟炸機和AGM-158B遠程巡航導彈的組合,并將其設定為美軍獲勝的“殺手锏”。按照推演的劇本,這些武器能輕松穿透中國的近海防御網。
這種設定,在許多軍事專家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他們斷言,真到了那一步,美軍在第一島鏈的基地恐怕會先一步化為火海,航母艦隊更是要退避三舍。
那為何要如此設定?答案,指向了這兩款武器的制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而這家“國家利益”智庫,被扒出與洛馬公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真相似乎昭然若揭:這份看似嚴謹的兵推報告,不過是洛馬公司精心導演的一場“廣告大片”,目的就是向國會和五角大樓推銷自己的武器。
最終的結局也頗具戲劇性:不久之后,美國軍方果然正式宣布,大批量采購AGM-158B巡航導彈。洛馬公司,賺得盆滿缽滿。
無論是精密的模擬,還是復雜的動機,有一點是所有人都無法否認的共識:戰爭的代價,無人能夠承受。
卡特后來在一次演講中,不再強調勝率,而是用同樣冰冷的數據,向臺下的政客和將軍們展示了另一幅畫面:一旦開戰,美國將在幾周內損失數十艘主力艦艇、數百架先進戰機和數千名士兵。而中國的損失將更為慘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進程可能被打斷數十年。
今天的世界,早已不是單極獨霸的時代。中美之間的實力天平,無論在軍事、經濟還是科技層面,都已不再懸殊到可以任由一方碾壓。
或許,這場兵推最有價值的結論,并非那刺眼的8%與92%,而是它無意間揭示的另一個數字:零
在真正的毀滅面前,贏家的數量,永遠是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