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01:
我與李明是在大學校友會上認識的。那時他風度翩翩,談吐不凡,身為金融公司高管的他總能引來眾人艷羨的目光。初次約會時,他就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理財觀念:"我一直信奉財務獨立,即使是戀愛關系也應該保持經濟邊界清晰。"
當時的我被他的誠實和坦率所打動,認為這種思維方式既現代又理性。我們的約會一直都是AA制,偶爾誰多付了,下次就會精確地補回來。他會用手機上的分賬軟件記錄每一筆消費,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這種嚴謹在當時看來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
戀愛一年后,他向我求婚。婚禮上,他送給我一枚閃耀的鉆戒,我感動得熱淚盈眶。然而婚后不久,我發現了信用卡賬單上的分期付款記錄——那枚戒指竟然也被他記在了"共同開支"一欄,要求我支付一半費用。
"婚姻是共同體,但財務必須獨立。"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起初我以為這只是他的一點小quirk,但隨著婚姻深入,這種堅持逐漸變成了我們之間的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
婚后我們買了一套小公寓,首付和月供精確地對半分擔。家具電器、水電煤氣,甚至洗衣液和衛生紙,都被他記錄在案,月底結算。我負責做飯,他就精確計算食材成本,扣除他的那一半。我洗碗打掃,他就說這是對房屋使用權的補償,因為他工作時間更長,在家時間更少。
最諷刺的是,當我發現自己懷孕時,他竟然第一反應不是喜悅,而是拿出計算器,開始估算未來的育兒成本。"孩子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所以費用應該平均分擔,但你休產假期間的收入損失,這部分屬于個人風險,我愛莫能助。"他的話像刀子一樣刺痛了我的心。
懷孕期間,我開始出現妊娠反應,工作效率大不如前,收入也隨之下降。然而家庭開支并未減少,我不得不動用積蓄來維持所謂的"財務平衡"。即使是孕期檢查的費用,他也堅持按照"共同責任"原則要求我支付一半。
02:
預產期臨近那天,我突然感到陣痛,慌忙給正在加班的李明打電話。
"你先打車去醫院吧,我這邊還有個會議,結束后就過去。"他的語氣冷靜得令人心寒。
我獨自一人打車去了醫院,在掛號、檢查、住院的全過程中,沒有一個親人陪伴。直到我被推進產房前,他才姍姍來遲,手里還拿著工作文件。
"醫院費用已經預付了,回頭我們結算。"這是他進門說的第一句話,而不是關心我的狀況。
生產過程異常艱難,由于胎位不正,我經歷了十幾個小時的劇痛,最終不得不采取剖腹產。當我從麻醉中醒來,看到的不是丈夫關切的面容,而是他皺著眉頭查看醫療賬單的背影。
"怎么這么貴?剖腹產比自然產多出這么多費用,保險只能報銷一部分..."他的話語讓我的心徹底涼了。
就在我忍受著傷口疼痛,試圖哺乳新生女兒的時候,他在一旁用電腦制作著詳細的分類賬目,將每一項醫療支出都標注清楚。
"住院七天,總共花了38652元,保險報銷了21000元,剩下的17652元我們各承擔一半,你需要支付8826元。"他的語氣就像在處理一筆普通的商業交易。
我無力反駁,只是沉默地看著懷中的女兒,淚水無聲滑落。產后抑郁的情緒開始籠罩著我,但他似乎毫無察覺,每天下班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育兒日記,記錄下尿布、奶粉、濕巾的消耗量,計算各自應承擔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