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聲明:本文根據真實社會現象改編,部分細節經過文學加工處理。
01
夜里11點32分,67歲的張秀蘭突然感到胸口一陣劇痛。
她捂住胸口,大口喘著氣,冷汗瞬間浸濕了睡衣。這種感覺她太熟悉了,三年前老伴去世時,她也是這樣的心慌氣短。
張秀蘭顫抖著摸向床頭柜上的手機,但她沒有撥打兒子的電話,而是打開了一個名為"幸福小區互助養老群"的微信群。
"緊急求助!我胸口疼得厲害,可能是心臟病發作。"
消息發出不到一分鐘,手機就響了。
"張姨,我是小李,你別慌,我馬上過去!"退休醫生李振華的聲音從電話里傳來,"你先含一片硝酸甘油,我三分鐘到你家。"
與此同時,樓下的王慧芳也在群里回復:"我去開車,準備送醫院!"
5分鐘后,三位鄰居老人出現在張秀蘭家門口。李振華快速檢查了她的情況,王慧芳的車已經在樓下等候,還有一位叫趙建國的老人提著應急包跟了上來。
急診科里,張秀蘭躺在病床上輸著液,看著身邊忙前忙后的三位老人,眼中泛起了淚花。她想起一年前那個夜晚,也是這樣的胸痛,她卻只能一個人熬到天亮才敢去醫院。
"這比親兒子還親啊。"隔壁床的病人家屬羨慕地說。
這個讓老人比親生兒女更有安全感的"新式養老"模式,究竟藏著什么秘密?
02
時間回到一年前。
那是一個普通的周二上午,張秀蘭在衛生間洗澡時不慎滑倒,整個人重重摔在瓷磚地面上。劇烈的疼痛讓她幾乎無法動彈,她拼命喊救命,可厚厚的墻壁隔絕了一切聲音。
從上午10點到第二天凌晨2點,張秀蘭就這樣躺在冰冷的地面上整整16個小時。直到鄰居發現她家的牛奶還掛在門把手上,才報警破門而入。
"媽,您這樣一個人住太危險了!"兒子張明輝從深圳趕回來,看著躺在病床上的母親,眼眶紅了,"要不我給您請個保姆,或者您就搬到深圳跟我們一起住吧。"
"我不去!"張秀蘭把頭扭向一邊,"那里人生地不熟的,我一句話都聽不懂。再說,請保姆一個月要五六千,太貴了。"
"那您去養老院,現在的養老院條件都很好......"
"更不去!"張秀蘭的聲音更大了,"那不是等死的地方嗎?我好端端的為什么要去那種地方!"
張明輝無奈地嘆了口氣。母親從小就是個倔脾氣,認定的事情十頭牛都拉不回來。而且她說得也有道理,請保姆確實太貴,好的養老院更是一床難求,差的又讓人不放心。
"那您總得想個辦法啊,萬一再出什么事怎么辦?"
張秀蘭沉默了很久:"我會想辦法的。"
出院后的第三天,社區工作人員小劉敲響了張秀蘭的家門。
"張阿姨,您身體還好吧?"小劉關切地問道,"我們社區最近在推廣一個互助養老的新模式,您要不要了解一下?"
"互助養老?"張秀蘭皺著眉頭,"那是什么?"
"就是同一個小區或者附近的老人自發組織起來,平時互相幫助,有事的時候可以相互照應。"小劉拿出一份宣傳冊,"您看,這上面有具體介紹。"
張秀蘭接過宣傳冊,戴上老花鏡仔細看了起來。上面寫著:互助養老模式以10-15戶鄰居為單位,成員間建立微信群,日常生活中互相幫助,費用AA制分攤,既解決了老人的實際困難,又減輕了子女的經濟負擔。
"這靠譜嗎?"張秀蘭半信半疑,"都是陌生人,誰會真心幫助誰?"
"您別著急下判斷,我們小區已經有一個互助小組運行了半年多,效果挺好的。"小劉熱情地說,"要不我帶您去看看?"
第二天下午,張秀蘭跟著小劉來到了小區的活動室。里面坐著七八個老人,正在熱烈地討論著什么。
"這位是張秀蘭阿姨,就住在7號樓。"小劉介紹道。
一個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的老人站了起來:"我叫李振華,退休前是心內科醫生。張阿姨,聽說您前幾天摔倒了?"
張秀蘭點點頭,有些不好意思。
"一個人住確實不安全,我們這個互助小組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振華和藹地說,"您先別急著決定,可以先了解了解我們平時都做些什么。"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里,張秀蘭聽他們介紹了互助小組的運作模式。原來,這個小組已經有12戶人家參與,最大的78歲,最小的也有61歲。
他們建了一個微信群,24小時有人值班。每天早上8點和晚上8點,大家在群里報平安。如果有人沒有按時報平安,就會有人上門查看。
除了安全互助,他們還有很多其他的合作。
比如買菜,住在一樓的王慧芳負責每天早上去菜市場,其他人可以在群里下單,她代買后大家AA制結算。
比如做飯,手藝好的人輪流給大家做飯,成本價分攤,比點外賣便宜多了,還干凈衛生。
比如看病,李振華這樣的退休醫生會免費給大家做健康咨詢,真需要去醫院的時候,也有人陪同。
比如家務維修,組里有個叫趙建國的老人,退休前是電工,小家電壞了他都能修,從來不收錢。
"聽起來不錯,但是......"張秀蘭猶豫了,"萬一出了什么問題怎么辦?"
"什么問題?"一個穿著花格子襯衫的老太太問道,這是王慧芳。
"比如說,萬一我摔倒了,你們送我去醫院,醫藥費誰出?萬一在路上出了車禍怎么辦?"
房間里安靜了幾秒鐘,然后李振華笑了:"張阿姨,您想得很周到。我們確實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去年冬天,老趙突發急性闌尾炎,我們幾個人輪流陪護了三天。醫藥費當然是他自己出,我們只是幫忙照顧。"王慧芳接過話題,"至于其他風險,我們也商量過,準備大家一起買一份意外險,一年才幾百塊錢。"
張秀蘭還想問什么,李振華打斷了她:"您別想太多,先加入我們的群,觀察一段時間再決定要不要深度參與。"
就這樣,張秀蘭加入了"幸福小區互助養老群"。
03
剛開始的一個月,張秀蘭只是在群里潛水,偶爾看看大家聊什么。
她發現這些老人真的很活躍。每天早上8點,群里就開始熱鬧起來: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去買菜,有需要的報單子。"
"王姨,幫我買兩斤西紅柿,一把菠菜。"
"老李,我媽昨天夜里咳嗽得厲害,您能過來看看嗎?"
"沒問題,我馬上過去。"
晚上8點的報平安更是雷打不動:
"李振華報平安,一切正常。"
"王慧芳報平安,今天特別高興,孫女考上重點高中了!"
"趙建國報平安,下午幫老張修好了洗衣機。"
如果有人到了8點半還沒有報平安,立刻就有人打電話詢問。有一次,一個叫劉桂花的老人忘記了報平安,結果三個人跑到她家敲門,嚇了她一跳。
"雖然被嚇到了,但心里真的很暖。"劉桂花后來在群里說,"有這么多人關心我,比兒女在身邊還安心。"
張秀蘭看在眼里,心里漸漸有了觸動。
第一次主動求助是在一個周末的上午。張秀蘭想換客廳的燈泡,但天花板太高,她夠不著,也不敢踩凳子。
猶豫了很久,她在群里發了條消息:"請問有人能幫我換個燈泡嗎?"
不到五分鐘,趙建國就提著工具箱出現在她家門口。
"這種事情以后直接在群里說就行,別客氣。"趙建國一邊換燈泡一邊說,"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太,最怕的就是沒人需要我們。有用武之地,心里才踏實。"
換完燈泡,張秀蘭要給趙建國錢,被他堅決拒絕了。
"舉手之勞,哪里用得著給錢。"趙建國擺擺手,"改天我家水龍頭壞了,還得麻煩您幫忙聯系修理工呢。"
這次經歷讓張秀蘭徹底打消了顧慮。她開始積極參與群里的活動,也主動幫助別人。
比如,她字寫得好,經常幫忙寫一些申請書、證明之類的文件。
比如,她退休前是小學教師,有鄰居的孫子孫女作業不會做,她也會義務輔導。
慢慢地,張秀蘭發現自己的生活徹底改變了。
以前一個人住,每天最怕的就是天黑。偌大的房子里只有她一個人,連說話的對象都沒有。有時候一整天說不了幾句話,感覺自己快要得抑郁癥了。
現在不一樣了。從早上醒來開始,群里就有各種消息,大家分享天氣、分享心情、分享生活中的小事。雖然隔著屏幕,但感覺身邊總有人陪伴。
更重要的是,她又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覺。當別人請她幫忙的時候,她感到自己還有價值,還能為別人做點什么。
最讓她感動的是一次突發事件。
那是一個周四的傍晚,68歲的劉桂花在買菜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倒了,膝蓋流血不止。路過的行人都繞著走,沒人敢上前幫忙。
劉桂花顫抖著給群里發了定位:"我摔倒了,在小區門口,起不來了。"
不到十分鐘,李振華、王慧芳、趙建國、張秀蘭四個人同時出現在現場。
李振華快速檢查了劉桂花的傷情,判斷只是皮外傷,沒有骨折。王慧芳開車送她去醫院包扎,趙建國幫忙收拾散落的菜品,張秀蘭則負責聯系劉桂花的兒子。
在醫院里,幾個老人輪流陪護,直到劉桂花的兒子從外地趕回來。
"謝謝,真的太謝謝了!"劉桂花的兒子眼含熱淚,"要不是有你們,我媽一個人在那里,后果不堪設想。"
那一刻,張秀蘭深深地被感動了。她想起一年前自己摔倒時的絕望和無助,再看看現在劉桂花被大家圍繞著的溫馨場面,心中涌起一陣暖流。
這就是她一直在尋找的歸屬感。
但是,好景不長。三個月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那是一個周二的上午,張秀蘭正在廚房做飯,突然聽到門外傳來鑰匙轉動的聲音。她以為是送快遞的,打開門一看,竟然是她的老伴——張國富。
"國富?你怎么回來了?"張秀蘭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張國富拖著行李箱,臉色陰沉:"我在老家住膩了,回來看看。"
原來,張秀蘭的老伴并沒有去世。三年前,兩人因為一些家庭矛盾大吵了一架,張國富一氣之下回了農村老家,從此兩人分居。張秀蘭為了面子,對外就說老伴去世了。
張國富進門后,看到家里的變化——門口貼著互助小組的聯系方式,冰箱上貼著值班表,茶幾上放著大家合影的照片。
"這些都是什么?"張國富皺著眉頭問。
張秀蘭支支吾吾地解釋了互助養老的事情。
張國富越聽臉色越難看:"你瘋了嗎?跟一堆陌生人搞什么互助?萬一被騙了怎么辦?萬一出了事情怎么辦?"
"不是你想的那樣,他們都是好人......"
"好人?"張國富冷笑,"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他們對你好,肯定是有目的的!"
"你胡說什么!"張秀蘭急了,"這幾個月要不是有他們幫忙,我早就出事了!"
"那是因為我不在!現在我回來了,你就退出這個什么互助小組,以后不許再跟他們來往!"
夫妻倆的爭吵聲越來越大,鄰居都聽見了。
當天晚上8點,張秀蘭沒有在群里報平安。
8點半,李振華給她打電話,電話那頭傳來張國富粗暴的聲音:"以后不要再打這個電話了!我老婆退出你們的什么小組了!"
說完就掛斷了電話。
群里一片死寂。
第二天,王慧芳和趙建國到張秀蘭家門口敲門,但里面沒有任何回應。他們只能在門縫里塞了張紙條:"張姨,我們很擔心您,有什么事情請一定要聯系我們。"
一連三天,張秀蘭都沒有出現。
就在大家以為再也見不到她的時候,第四天晚上11點,張秀蘭的求救信息出現在群里——就是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
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等著他們。
04
張秀蘭從醫院回來后,張國富的態度更加堅決了。
"你看,又出事了吧!"他指著張秀蘭手里的診斷書,"要不是我攔著你,你早就被這幫人害死了!"
"是他們救了我!"張秀蘭激動地反駁,"要不是他們及時趕到,我可能真的會出事!"
"救你?"張國富不屑地說,"他們憑什么救你?圖什么?"
張秀蘭被問得啞口無言。是啊,他們圖什么呢?
這個問題也困擾著其他互助小組的成員。
幾天后,李振華主動來到張秀蘭家,想要跟張國富好好談談。
"張大哥,我能理解您的擔心。"李振華坐在沙發上,語氣很誠懇,"但是我們這個互助小組真的沒有什么別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的晚年過得更安心一些。"
張國富冷冷地看著他:"你是醫生,退休工資肯定不少,為什么要搞這些?"
"因為我也是一個人住。"李振華嘆了口氣,"我老伴走得早,兒子在國外定居。說句心里話,如果不是有這個互助小組,我可能早就得抑郁癥了。"
"那你們也不能拖累我老婆!"
"我們沒有拖累她,相反,她幫了我們很多。"李振華拿出手機,翻出一些照片,"這是她幫我們寫的申請書,這是她輔導王姨孫女的作業......"
張國富看著照片,臉色稍微緩和了一些。
"張大哥,您在家的時候,秀蘭姨確實不需要我們。但是您不在的時候呢?"李振華繼續說道,"子女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24小時陪在身邊。我們這些老鄰居互相照應,有什么不好的?"
張國富沉默了很久,最后說:"我需要考慮考慮。"
李振華走后,夫妻倆又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你到底想怎么樣?"張秀蘭哭著說,"這三年你去哪里了?我一個人是怎么過來的你知道嗎?"
"我......"張國富張了張嘴,卻說不出話來。
"我摔倒的時候,你在哪里?我生病的時候,你在哪里?現在好不容易有人關心我,你又要阻止!"
張秀蘭越說越激動:"如果你真的為我好,就不要阻止我跟他們來往!如果你還是要阻止,那你現在就走,永遠不要回來!"
這是張秀蘭第一次對張國富說出這么重的話。
張國富看著淚流滿面的妻子,心里五味雜陳。這三年來,他其實也過得不好。農村老家雖然熟悉,但畢竟人情淡薄,他也經常感到孤獨。
幾天后,張國富做了一個決定——他要親自觀察這個互助小組到底是什么樣的。
機會很快就來了。
王慧芳的老伴突發心梗,需要做手術。她的兒女都在外地,短時間內趕不回來。
互助小組的成員們立刻行動起來。李振華聯系了自己的老同事,確保手術安排在最權威的醫生那里。趙建國負責在醫院跑前跑后,辦理各種手續。其他人則輪流照顧,確保病房里24小時有人。
張國富本來不想參與,但看到張秀蘭堅持要去醫院幫忙,他只好跟著一起去了。
在醫院里,張國富親眼看到了這群老人之間的真摯感情。
當王慧芳的老伴被推進手術室時,王慧芳緊張得渾身發抖。張秀蘭一直握著她的手,輕聲安慰:"別怕,手術會很順利的。"
手術進行了四個小時,這群老人就在手術室外面等了四個小時。他們輪流去買飯,輪流陪著王慧芳說話,沒有一個人離開。
當手術成功結束的消息傳來時,所有人都激動得哭了。
那一刻,張國富被深深地震撼了。
他想起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情景。那時候大家住在大雜院里,鄰里之間就是這樣互相幫助的。后來住進了樓房,鄰居之間反而疏遠了。
"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鄰里關系。"張國富心里想。
手術后的第三天,王慧芳的兒子從廣州趕回來。看到這么多老人在醫院照顧自己的父母,他感動得不知道說什么好。
"叔叔阿姨們,真的太感謝您們了!"他一個個地鞠躬道謝,"我爸媽能有您們這樣的朋友,是他們的福氣!"
"都是應該的。"李振華擺擺手,"換成我們生病,他們也會這樣照顧我們的。"
張國富在一旁看著,心里的疑慮慢慢消散了。
也許李振華說得對,這就是一群孤獨的老人在互相溫暖。沒有別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彼此的晚年過得更安心一些。
當天晚上回到家,張國富主動對張秀蘭說:"這個互助小組,挺好的。"
張秀蘭驚訝地看著他:"你不反對了?"
"不反對了。"張國富點點頭,"我這三年在老家,也是一個人,知道一個人生活的不容易。"
張秀蘭激動得抱住了丈夫:"太好了!那你愿意加入我們嗎?"
"我?"張國富有些猶豫,"我能做什么?"
"你會開車,可以負責接送大家看病啊!"張秀蘭興奮地說,"而且你修理技術也不錯,家里的大件電器壞了,你也能修!"
就這樣,張國富也加入了互助小組。
一開始他還有些拘謹,但很快就融入了這個大家庭。他發現,這些老人真的很純樸,相互之間沒有什么利益沖突,大家就是單純地想要互相幫助。
互助小組也因為有了張國富的加入而更加完善。他的車技很好,經常開車送大家去醫院、去超市。他還會一些木工活,幫大家修修補補。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種平靜的生活會一直持續下去的時候,一件誰都沒有預料到的事情發生了。
05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周六上午,互助小組的成員們像往常一樣聚在小區的活動室里聊天。
趙建國坐在角落里,臉色有些蒼白,但精神還不錯。他剛剛幫鄰居修完了一臺洗衣機,正在跟大家分享修理的經驗。
"這種故障很常見,其實就是排水管堵了......"趙建國說著說著,突然停下了,用手捂住胸口。
"老趙,你怎么了?"李振華立刻察覺到了異常。
"有點胸悶......"趙建國的聲音越來越虛弱,"好像...好像喘不上氣......"
李振華快速上前,摸了摸趙建國的脈搏,臉色瞬間變了:"快!立刻送醫院!"
王慧芳和張國富立刻行動起來,攙扶著趙建國往外走。張秀蘭則撥打了120急救電話。
但是,一切都太晚了。
在送往醫院的路上,趙建國的情況急速惡化。救護車到達醫院時,他已經失去了意識。
急診科的醫生全力搶救了兩個小時,最終還是沒能挽回趙建國的生命。
"對不起,我們已經盡力了。"醫生摘下口罩,疲憊地說,"是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太急,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
活動室里的笑聲還在耳邊回響,趙建國卻永遠離開了他們。
所有人都呆住了,王慧芳當場就哭了出來。張秀蘭也淚流滿面,李振華雖然強忍著情緒,但眼中也含著淚水。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一早,趙建國的兒子趙磊帶著幾個人氣勢洶洶地找上門來。
"就是你們這些人害死了我爸!"趙磊指著李振華的鼻子大聲質問,"我爸身體一直很好,怎么會突然死了?肯定是你們讓他干重活累死的!"
"趙磊,你冷靜一點......"李振華試圖解釋。
"冷靜?我爸都被你們害死了,我怎么冷靜!"趙磊越說越激動,"我爸一個人住得好好的,偏偏要參加你們這個什么互助小組!天天給人修這修那,最后把自己累死了!"
"你爸是心梗,跟干活沒有關系......"
"沒關系?"趙磊冷笑,"那為什么偏偏是在幫你們修東西的時候發病的?"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議論聲也越來越大。
"我早就說了,這種互助小組不靠譜,出事了誰負責?"
"老人就應該在家好好養老,瞎折騰什么?"
"現在好了,人都沒了,誰負責?"
面對質疑和指責,互助小組的成員們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他們確實沒有害趙建國,但趙建國確實是在幫大家的時候出的事。
更嚴重的是,趙磊威脅要起訴整個互助小組:"我要找律師,你們所有人都要承擔法律責任!"
消息傳開后,小區里議論紛紛。有人支持互助小組,認為這是意外事件,不能怪任何人。但也有人質疑這種模式的安全性,認為老人就應該老老實實在家待著,不應該冒險幫助別人。
更要命的是,趙磊的威脅讓一些原本想加入互助小組的老人打了退堂鼓。甚至連已經參與的一些成員也開始動搖了。
"萬一我們也出了事,家里人也這樣鬧怎么辦?"
"是啊,幫助別人是好事,但不能搭上自己的命啊。"
"要不我們還是解散算了,省得惹麻煩。"
互助小組面臨著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一個電話改變了一切。
電話是趙建國的女兒趙敏打來的。她人在美國,剛剛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連夜趕回國內。
"李叔叔,真的對不起,我哥哥太激動了。"趙敏在電話里哭著說,"我爸這幾個月經常跟我提起你們,說這是他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光。他說,要不是有你們這個互助小組,他早就抑郁死了。"
原來,趙建國退休后一直很孤獨。老伴去世得早,兒子工作忙,很少回家。女兒又在國外,一年見不了幾次面。
加入互助小組后,趙建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義。每天幫大家修理電器,他感到自己還有用,還被人需要。
"我爸最后的這幾個月是快樂的。"趙敏哽咽著說,"如果沒有你們,他可能早就......"
她沒有說完,但大家都明白她的意思。
然而,這通電話并沒有平息風波。趙磊依然堅持要追究互助小組的責任,甚至放話說要找媒體曝光。
"這種所謂的互助養老就是個騙局!"趙磊在小區業主群里發了一長段話,"打著互助的旗號,實際上是在剝削老人!我爸為他們免費修了那么多東西,最后累死了,他們一點責任都不承認!"
這段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支持的人說這是惡意中傷,反對的人則認為確實存在安全隱患。
爭論越來越激烈,甚至驚動了社區和街道辦事處。相關部門表示要對互助養老模式進行重新評估,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再決定是否繼續推廣。
面對這樣的局面,張秀蘭徹底傻眼了。她萬萬沒有想到,一個簡單的互助行為竟然會引發這么大的風波。
更讓她震驚的是,就在大家為趙建國的事情爭論不休的時候,群里突然傳來了一個更加令人震驚的消息。
李振華在群里發了一張照片——一份醫院的診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