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帕特·康羅伊面對主持人直截了當的提問,他面對全國觀眾公開回應:“是否出兵臺海,只能由當時的民選政府決定。”
就在這番話說出口的前一天,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正在中國上海的訪問行程中,與中國企業代表暢談合作前景。美方的施壓,恰好在這關鍵時刻爆出,背后的意味耐人尋味。
這并不是美國第一次在臺海問題上對澳大利亞“點名”。自2024年底起,美國高層就開始在印太地區頻繁活動,尤其是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宮后,戰略動作明顯加快,外交語言不再遮遮掩掩,而是變得直接、甚至咄咄逼人。
其中一位核心人物——美防部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更是在過去幾個月集中向日本和澳大利亞施壓,要求在“臺海沖突”中明確角色定位。
科爾比的態度極度強硬。他不僅頻繁出現在各類場合喊話“中美沖突可能爆發”,還暗示如果日澳不提前“亮明態度”,相關軍事合作或將重新評估。尤其是奧庫斯核潛艇協議,科爾比甚至暗示可能將其作為施壓工具,以交換盟友的軍事承諾。
澳大利亞方面對此并非毫無察覺。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科爾比就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表示:“臺灣并非美國的生死攸關利益。”
另一位高級官員奧斯汀·達默更是坦言,就算臺灣“失守”,美國民眾的生活也不會受到什么影響。這些話在澳大利亞國內引發巨大反響,輿論一片嘩然。
美國自己都不愿意出手防衛臺灣,卻要盟友沖鋒陷陣,成了眾多澳大利亞媒體和專家最不滿的地方。
7月12日,阿爾巴尼斯抵達中國,開啟為期七天的正式訪華行程。這是其連任后對中國最長的一次訪問,足見其對中澳關系的重視。而就在他抵達中國的次日,科爾比對澳施壓的消息突然見諸報端,澳媒迅速意識到這背后絕非巧合。
ABC接連兩天發表社論,指責美國此舉意在干擾中澳關系的回暖,甚至直言這是在“破壞盟友之間的互信”。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國內民調顯示,超過70%的受訪者反對卷入臺海沖突,更有80%以上的民眾表示希望與中國保持積極合作關系。
這一民意基礎,成為阿爾巴尼斯政府硬氣表態的底氣所在。康羅伊的發言,不只是一次外交回應,更是對國內主流民意的順應與回應。
中國市場對澳大利亞的經濟意義,根本無法替代。2024年,澳對華出口總額依然占其整體出口的三分之一。
鐵礦石、天然氣、葡萄酒、牛肉等澳大利亞支柱產業,幾乎都離不開中國市場的支撐。尤其是在中國重新開放邊境后,中國游客和留學生回流,為澳大利亞旅游與教育行業注入了久違的活力。
康羅伊的那句“不討論假設性問題”,看似平淡無奇,實則重如千鈞。它意味著澳大利亞不會被帶節奏,不會提前簽下“生死狀”,更不會輕易丟掉戰略自主。
與美國不同,中國始終堅持臺海事務屬于中國內政,反對外部勢力插手。外交部多次重申“一個中國”原則不容挑戰。
在這個背景下,阿爾巴尼斯在中國期間的每一句話都顯得格外重要。他在上海就直言:“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就意味著澳大利亞有就業機會。”這種直白的表述,勝過千言萬語的外交辭令。
這不是簡單的經濟合作,而是澳大利亞對國家利益的深刻理解。在美國方面,其真實意圖也早已浮出水面。
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在全球范圍內揮舞關稅大棒,連親密盟友如日本、韓國都未能幸免;另一方面卻要求盟友在臺海問題上沖鋒陷陣。這套“吃飯砸鍋、逼人站隊”的操作,早已引發盟友不滿。
澳大利亞的回應,正是這種不滿情緒的集中體現。《時代報》《悉尼先驅晨報》等主流媒體紛紛發聲,支持政府“主權優先”的立場,呼吁不要成為美國在亞太的“棋子”。
不僅是澳大利亞,日本面對美方的施壓也并未積極配合。日本防衛省強調,所有應對方案都必須基于現實風險評估,無法針對“假設性問題”提前做出承諾。
韓國更是從頭到尾未在臺海問題上表態,東南亞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則明確表示不愿卷入大國博弈。這些國家的沉默或回避,讓澳大利亞更不愿意成為孤注一擲的出頭鳥。
美方的戰略,其實早已脫離“同盟互助”的本質,而更像是一種“代理人戰爭”的推演。讓盟友打前陣,美國在后方提供情報和武器支援,坐收漁翁之利,是他們設想中的最佳劇本。
但澳大利亞并不愿意照這個劇本演下去。他們很清楚,一旦卷入臺海沖突,澳大利亞本土安全將面臨直接威脅。
澳大利亞并非北約成員,臺海也不在《澳新美安全條約》的防御范圍之內。美方至今未對臺灣做出無條件承諾,卻要求盟友表態,這種“只許州官放火”的雙標行徑,令堪培拉警覺。
阿爾巴尼斯政府更看重的是國家戰略的長期穩定。在訪華期間,他促成一系列經貿、清潔能源、教育領域合作協議,這些成果對于澳大利亞的就業、稅收、經濟增長都具有立竿見影的推動作用。這比任何抽象的“安全承諾”都來得真實。
這一次,澳大利亞終于沒再被“盟友情懷”沖昏頭腦,而是在現實利益面前做出了最務實的選擇。美國雖然表達了不滿,但眼下也找不到更好的說服方式。澳大利亞的模糊回應,實際上是戰略上的清晰自保。
過去,美國不斷試圖將臺海問題變成一種“忠誠測試”,看誰愿意為其沖鋒陷陣。但這一次,澳大利亞率先按下了“剎車鍵”。這不僅是對美國的回應,更是對整個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尊重。短短一句“我們不會討論假設性問題”,背后是對國家主權、民眾福祉和地緣平衡的全方位考量。
澳大利亞,終于站穩了自己的立場。澳大利亞這次的回應,不只是一次對美國外交攻勢的回絕,更是國家戰略成熟的體現。
在夾縫中求穩,在現實中求生,這才是一個中等強國應有的智慧與擔當。誰也不愿意為別人點燃的火藥桶買單,而真正的伙伴關系,應建立在平等與尊重之上。
信息來源:
[1]“臺海若出事你們會咋辦?”遭美方逼問,日澳不買賬 觀察者網
[2]美方就臺海問題施壓,澳部長拒絕作出承諾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