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雙航母前出西太平洋的浪濤尚未平息,臺海這盤大棋局已悄然進入新回合。當山東艦與遼寧艦的艦載機群首次突破第二島鏈,一路向東在關島以東空域,劃出超過700架次的密集航跡時,這份前所未有的力量投射在太平洋兩岸,引發的不止是軍事震動,更是深層次的地緣心理震顫。
面對解放軍如此清晰且強大的武力展示信號,某些美國智庫學者和抱緊臺獨幻夢的勢力,竟開始大談特談“避免誤判”。這看似理智的呼吁,恰恰暴露了他們內心深處的不安。
當中國海軍的雙航母戰斗群,出現在美軍視為前庭后院的第二島鏈時,其意義早已遠超一場單純的海空軍事演練。它標志著解放軍已經初步具備了在遠離本土的深海大洋,構建具備持續作戰能力的體系。這從實質上瓦解了西方國家精心構筑并長期依賴的“島鏈封鎖”戰略。
解放軍力量的突破性投射,精準刺穿了兩個要害。對于島內的臺獨勢力而言,美軍的關鍵基地暴露在解放軍的火力打擊之下,那曾被無限渲染、視若信仰的“美軍馳援”承諾瞬間褪色。原來所謂的“協防”很可能只是政客們的話術而已。真正到了戰火燃起、生死存亡的關頭,美軍絕不會為了一個島嶼,賭上自己在西太平洋乃至全球的霸權根基。
而對于華盛頓的決策層來說,五角大樓長期以來習慣于將可能的臺海沖突,預設為一場在中國近海的“局部戰爭”,解放軍的雙航母前出,雄辯地證明,解放軍有能力也完全有決心把預設的戰場縱深,從第一島鏈向東太平洋,乃至更深遠的海域推進數千公里。
面對中國環島軍演和遠海前出形成的持續高壓,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某些研究者近期拋出了“圍棋博弈論”,試圖安撫華盛頓日漸焦慮的情緒。他們描繪出這樣一副景象:中國正在下一盤宏大的圍棋,其精髓在于圍而不攻,意在布局而非熱戰。因此,美國應當注重傳遞正確信息,不要因為誤判而引發了戰爭。
這套理論聽起來新穎且有文化深度,但不難發現其中有三重嚴重的戰略誤判。首先,混淆了手段與目的的根本區別。圍棋思維確實是“勢大于子”,講究全局控制而非局部廝殺。但美方論者刻意忽略或弱化了一個核心事實:近年來大陸所采取的繞島常態化巡航,讓臺方鼓吹的“海峽中線”徹底成為歷史名詞,對金門海域進行頻繁的執法宣示,是對臺海主權和治權進行實控的固化。這絕不是心理威懾層面的象征性表演,而是涵蓋了法律宣誓、軍事存在、行政執法,三位一體的、逐步收緊的主權權力推進。當臺灣所謂的“鄰接水域”實質上已被納入大陸海警的常態化管轄時,任何“維持現狀”的論調都是自欺欺人。
其次,這種論調對“不戰而屈人之兵”進行了危險的誤讀。這些美國學者片面解讀中國缺乏開戰決心。他們選擇性的無視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該法第八條以極其清晰的法律語言授權:在島內發生“臺獨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時,國家有權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大陸展現的所有耐心和爭取和平的努力,無一不是建立在這條不容觸碰、意義清晰的紅線基礎之上。這就如同圍棋高手布下的看似寬松、留有空間的大包圍圈,圈內對手的任何妄想和“突防”式的妄動,都可能觸發致命一擊,將“圍困”轉化為不留余地的“絞殺”。
所謂構建“危機管理機制”的建議,本身也建立在一個虛幻的臆想之上。當美國年復一年地推進對臺巨額軍售、美臺網絡作戰部隊持續進行聯合攻防演練、美軍公然出動到臺灣培訓臺軍打巷戰,美軍艦機在敏感海域反復挑釁的情況下,任何來自美方的“和平宣言”都顯得蒼白無力。中國大陸早已看穿美方“以拖待變”的戰略底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