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沒娃的時候,我考慮最多的是自己怎么變富,后來慢慢收入上來了,也有了自己的娃,我又開始考慮怎樣讓家富起來,給娃打好基礎。
我一直想找一個牛人來對標學習,想來想去,我找到了洛克菲勒,他的智慧太合適不過了。
他算是歷史上最有錢的人,身價比馬斯克加貝索斯還要高,關鍵他還想辦法讓他的家族足足富了7代,至今沒有衰落的跡象。
我很早就開始研究洛克菲勒的智慧,最近又狠狠研究了一番,我發現想要人和家變富,這3條思路是關鍵。
思路1:財富積累的本質不是 "用時間換錢",而是構建系統
身邊 99% 的人都信 "勤勞致富",但翻開洛克菲勒的發家史會發現:1859 年他靠代理谷物起家時,每天工作時長不比我們少,可真正讓他賺到第一桶金的,是在克利夫蘭建立的集中煉油系統 —— 把分散的小作坊整合成流水線,用標準化流程降低成本。
這就像現在有人送外賣月入八千,有人卻開發外賣調度系統年入八位數。
傳統認知里 "多勞多得" 的陷阱在于,把人變成了 "人肉打印機",每多賺一分錢都要付出等值的時間,而真正的財富密碼藏在 "讓系統為你工作" 的思維里。
洛克菲勒在自傳里多次提到 "規模效應",這和經濟學中的邊際成本理論不謀而合。
打工人的時間邊際成本是 1:1,工作 10 小時賺 1000 元,想賺 2000 元就必須工作 20 小時;但企業家搭建的系統邊際成本趨近于零,開發一款軟件前期投入 100 萬,每多賣一份都是純利潤。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說過:"企業的本質是降低交易成本的系統。"個人也一樣,當你還在用體力換錢時,其實正在為別人的系統買單 —— 比如程序員為互聯網公司寫代碼,本質是在幫老板完善 "賺錢系統",而自己的時間永遠被鎖死在固定的價值區間里。
洛克菲勒當年做石油生意,最關鍵的一步是打通從原油開采到煉油、運輸、銷售的全產業鏈,建立起別人無法復制的系統。麥麥靠標準化流程和供應鏈系統,全球 3 萬家門店每天營收 1.5 億。
我有個表哥前幾年在工地搬磚,后來跟著老鄉承包小工程,學會了組建施工隊、對接甲方、管理流程,現在手下有 50 多個工人,賺的錢比過去十年搬磚總和還多。
這就是系統的魔力:當你跳出 "個人勞動" 的小圈子,開始思考如何讓資源、人力、流程為你所用時,財富的天花板才會真正打開。
仔細想想,我們每天花 2 小時刷短視頻,其實是在給平臺貢獻流量價值;花 3 小時打游戲,是在為游戲公司創造用戶時長。
這些互聯網巨頭正是通過構建 "注意力收割系統",把無數人的碎片時間轉化成廣告收入。
回到個人層面,為什么同樣工作五年,有人還在基層加班,有人已經晉升管理層?關鍵在于后者學會了搭建 "職場系統"—— 比如建立高效的工作流程、培養下屬分擔任務、搭建跨部門協作網絡,讓自己從 "執行者" 變成 "系統管理者"。
構建系統這件事該如何落地呢?分享一些思路,幫你搭建你的 "個人價值系統"
首先來繪制時間價值圖譜,連續 3 天記錄 24 小時行程,標出哪些是 "1:1 時間換錢" 的工作(如重復性勞動),哪些是 "系統構建時間"(如學習管理、開發流程),逐漸把每天至少 20% 的時間投入到后者。
接著打造最小閉環系統,如果你是自媒體作者,試著把選題、寫作、排版、分發做成標準化流程,甚至開發一套 "爆款選題庫";如果你是銷售,建立客戶管理系統,把跟進流程、話術模板化,讓新人也能快速復制你的經驗。
最后接入外部系統網絡,加入行業圈子、參加線下峰會,尋找能和你互補的人。
比如搞技術的可以找搞營銷的合作,做產品的可以找做運營的搭檔,通過組合形成 1+1>2 的系統效應。
思路2:真正的風險不是失敗,而是陷入 "確定性陷阱"
洛克菲勒 26 歲時,放棄了年薪 6000 美元的高薪工作(相當于現在的 50 萬年薪),借錢 4000 美元投身充滿未知的石油行業。
當時所有人都覺得他瘋了,畢竟在 19 世紀,有份穩定的白領工作相當于捧了 "金飯碗"。
但他在信里對兒子說:"當一個人把安穩視為人生最高追求時,他已經死在了通往財富的路上。" 現在多少人拿著月薪一萬的 "穩定工作",每天在辦公室刷手機等下班,看似規避了風險,卻被困在 "確定性陷阱" 里 —— 工資十年漲 30%,房價十年漲 300%,所謂的穩定,不過是溫水煮青蛙式的慢性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