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采歷史長河之靈氣,得厚重黃土之積蘊,文化燦爛,源遠流長;米脂非遺,集百代先民之智慧,匯民族文化之菁華,風采萬方,聞名遐邇。
綏米嗩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山財(左二)與徒弟們交流嗩吶技藝。 王紅霞 攝
作為陜北原生態文化保留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這里孕育了陜北民歌、嗩吶、秧歌、剪紙、說書等眾多陜北特色藝術。目前,米脂縣現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6個,其中國家級項目1個,省級項目4個,市級項目21個;認定市級以上非遺傳承人23名,其中省級傳承人5名。2014年,聯合國地名專家組授予米脂“千年古縣”稱號;米脂于2014至2016年、2021至2023年兩度被授予“陜西省民間藝術之鄉”,見證著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
傳承人:讓非遺技藝在堅守中延續
千里高原,彩綢舞蕩;九曲黃河,嗩吶聲響。
激揚高亢的嗩吶聲,數百年來回蕩在陜北的山山峁峁、溝溝岔岔。
7月14日,走進米脂縣非遺保護中心國家級非遺項目綏米嗩吶展館,64歲的綏米嗩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山財正在耐心教徒弟常少國、高寶紅等精煉嗩吶技藝。
在米脂,非遺傳承從未停下腳步。劉山財便是鮮活例證。
劉山財的父親就是吹嗩吶的,受父親的影響,劉山財兄弟五人從小也吹起了嗩吶。
“從小就愛那個東西。”劉山財13歲開始吹嗩吶,19歲帶班演出,25歲開始帶徒弟,至今帶出的徒弟及正在跟著學習的有200多人,年齡最小的十幾歲,最大的比他還年長。
更難能可貴的是,64歲的他緊跟時代潮流,通過網絡為西安、上海、天津等地的研究生授課,讓嗩吶聲跨越地域界限。
2008年6月,“綏米嗩吶”項目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經過多年挖掘整理,并邀請專家長期培訓,眾多傳統嗩吶曲牌和技法得到了搶救和恢復。 2017年,米脂縣組織民間藝人成立陜北規模最大的嗩吶打擊樂樂團——米脂吹打樂團。
作為樂團一員,劉山財隨團在北京、香港等50多個城市巡演,完成100多場演出,4次進入國家大劇院,并出訪新加坡,推動“綏米嗩吶”走紅全國、走向世界。
不光是劉山財,他的哥哥、弟弟和兒子也是樂團成員。
“爺爺吹嗩吶,父親吹嗩吶,叔伯吹嗩吶,我從小也吹起了嗩吶?!眲⑸截數膬鹤觿⒗谛χf,自己會跟隨父親一直精進技藝。
2019年,劉山財被評為綏米嗩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只要能吹動,會一直吹下去,讓嗩吶代代傳承下去。”劉山財的樸素誓言,折射出非遺傳承的生生不息。
米脂是陜北嗩吶藝術的發源地之一,嗩吶傳承可以追溯到明初。歷經600余年的傳承與發展,米脂嗩吶已成為中華民族音樂寶藏中的一粒熠熠生輝的珍寶。其發展史,正是對中華民族頑強、智慧、奮斗、超越、復興的發展史詩的完美折射與詮釋。
如今,嗩吶深深扎根于米脂人的生產、生活、生命之中,成為了米脂重要的、獨特的文化符號。米脂現有綏米嗩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10人。
米脂縣文化館通過傳習所、專題培訓、“非遺進校園”等方式,構建非遺傳承人體系,年均培訓各類學員2000多人次,指導群眾文藝團體23個、校園社團7個,開展非遺課1200多節次,涉及學生6000多人次,讓更多人參與到非遺傳承中。
技藝創新:讓傳統非遺煥發年輕活力
傳統技藝煥發新生。來到米脂米貼畫非遺傳習室,3位手工藝人正在聚精會神地制作米貼畫。傳習室內,一幅幅唯美生動的米貼畫讓人賞心悅目。
據米脂米貼畫非遺傳承人高敏介紹,米脂米貼畫以該縣盛產的各種顏色的“米脂小米”為主要原料,各色雜糧、草籽、藥材籽、樹枝、樹皮等為輔料,利用其豐富的天然色彩進行設計、構圖,再通過復制圖樣—勾線—配色—填充—防潮—防腐—防蟲—裝裱等工藝流程制作而成,線條多變、用色豐富,能夠體現傳統繪畫、農民畫、國畫、水墨畫等多種藝術效果。
2019年,米脂縣文旅局、文化館積極挖掘恢復,通過舉辦米貼畫培訓班、成立米貼畫協會、爭取政策資金、加強宣傳推廣等,全力做好米貼畫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申報推薦工作。2021年,米脂米貼畫正式被列入榆林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米脂米貼畫工坊被列入陜西省第三批非遺工坊;2024年,被列入第一批市級非遺工坊。
“米貼畫是對傳統的五谷雜糧畫的挖掘創新。以前五谷雜糧畫主要貼在門上、糧倉上,有豐收、辟邪的寓意,現在將這門古老的技藝轉化為獨具米脂特色的文創產品。”米脂米貼畫協會會長馬春云說,目前米貼畫有國畫、年畫、農村生活、漢畫像石系列等200多個樣品,并多次在上海進博會、楊凌農高會等大型展會上作為米脂代表文創展出,深受喜愛。節假日,許多外地游客來米脂體驗制作、購買,不少作品售價超2000元,小文創產品也暢銷全國,去年的銷售額近70萬元。
此外,米脂還設計推出文創形象“陜瑤瑤和北東東”,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微信表情包以及眾多的衍生文創產品。市級非遺“泥馬馬”泥玩具也深受歡迎,傳統非遺正以年輕姿態走進現代生活。
“米脂縣構建‘政府牽引、民間參與、社會共建、深化活化’的非遺傳承保護模式,利用本地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創新‘非遺+’路徑,將非遺融入社區、融入校園、融入景區、融入活動、融入產業,實現非遺在生活中生根、傳承。”米脂縣文化館館長高山說。
非遺賦能:讓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動力
米脂通過振興推廣各類非遺技藝,助力鄉村振興,切實提高了文化從業者及當地群眾的收入。
嗩吶方面,藝人通過參與米脂吹打樂團演出及央視大型節目錄制,從原本主要活躍在農村的“窮藝人”,成長為開闊眼界、提升技能、知名度大漲的“嗩吶藝術家”,勞務費水漲船高,各地邀約不斷。
米脂驢板腸制作技藝2015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經營驢肉驢板腸的菜館收入可觀。經過推廣,米脂驢肉驢板腸菜館遍布城鄉,輻射周邊地市及北方多數省會城市,有效提升從業者收入、增加就業崗位。
此外,米脂的剪紙、干爐、小米小吃等眾多非遺,在保護推廣下也獲得可觀經濟效益。當地還積極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春節、五一、國慶等旅游旺季,在各景區舉辦大量非遺展示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米脂縣旅游收入逐年上漲,游客目的地從縣城擴展到楊家溝村、劉家峁村、高西溝村、圪凹店村、高廟山村等,極大帶動了當地群眾收入。
“近年來,米脂縣貫徹黨中央‘文化自信’戰略和文化方面系列政策和精神,依托‘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等項目,通過廣泛普查、搶救整理、積極培訓、建設場所,有效激活縣內非遺活力,策劃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振興推廣活動,讓米脂非遺煥發生機、擴大影響力。”米脂縣文旅局副局長楊軍表示,在非遺繁榮發展的帶動下,米脂縣知名度不斷提升,旅游、文創長足發展,實現了文博互動、文旅融合的繁榮局面和良性循環。
從山峁溝岔間的嗩吶聲聲,到五谷拼就的錦繡畫卷,米脂非遺正書寫“活態傳承、創新發展”的時代篇章。在這里,“人人懂非遺、鎮鎮有展館、周周有展演”已成常態,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讓這片黃土高原上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來源:榆林日報
編輯 秦學 校對 劉雅嬌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