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40歲護工說出養老院真相:干了10年,老人分三等,最可憐不是沒子女

分享至

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聲明:本文根據真實社會現象改編,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你給我滾出去!我不要你管!"87歲的老人聲嘶力竭地喊著。

"奶奶,我只是想給您換個尿不濕..."

"我說了不要!你們這些人都一樣,只認錢!"

李梅愣在那里,手里的尿不濕掉在地上。這是她十年護工生涯中聽到的最刺耳的話。

"奶奶,您這樣說不對,我們..."

"對?什么叫對?"老人眼中含著淚水,"你知道什么叫最可憐嗎?"

李梅的臉色瞬間變得蒼白。



01

2014年春天,李梅第一次推開康泰養老院的大門時,還是一個滿懷期待的單親媽媽。

"您好,我是來應聘護工的。"她緊張地握著簡歷,站在人事部門口。

"有經驗嗎?"人事主管頭也不抬地問。

"沒有,但我媽媽生病時我照顧了她三年,我覺得我能勝任。"

主管終于抬起頭,上下打量著她:"年齡正合適,看起來也干凈利索。試用期一個月,工資兩千八,包吃住。能接受嗎?"

李梅用力點頭。離婚后,她帶著八歲的兒子租住在城中村,每月房租就要一千二。這份工作對她來說就是救命稻草。

第一天上班,護士長王姐帶著她熟悉環境。

"我們這里分三個區域,"王姐指著樓層分布圖,"一號樓是VIP區,都是單間和雙人間;二號樓是標準區,四人間;三號樓是普通區,六人間和八人間。"

"有什么區別嗎?"李梅好奇地問。

王姐意味深長地笑了笑:"等你干幾天就明白了。"

李梅被分配到三號樓,負責十二位老人的日常護理。第一個遇到的老人叫張大爺,79歲,獨居老人,靠低保生活。

"小李啊,你是新來的吧?"張大爺坐在輪椅上,慈祥地看著她。

"是的,大爺,我叫李梅,以后您有什么需要盡管找我。"

"好孩子,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了。"張大爺的眼中閃過一絲滿足,"我這輩子沒結婚,沒子女,能有人照顧就知足了。"

李梅心里一酸,暗暗發誓要好好照顧這些孤寡老人。

第一周,李梅全身心投入工作。她發現三號樓的老人們大多性格溫和,對護工的要求也不高。最讓她感動的是,這些老人之間相處得像一家人。

"小李,張大爺又尿床了,你快去看看。"同房的劉奶奶著急地說。

李梅趕緊過去,發現張大爺正尷尬地坐在濕床單上。

"大爺,沒關系,我馬上給您換。"她熟練地搬來干凈床單。

"麻煩你了,孩子。"張大爺眼中含著淚水,"老了真是不中用了。"

"大爺您別這樣說,這是我應該做的。"李梅一邊換床單一邊安慰。

劉奶奶在旁邊嘆氣:"我們這些沒兒沒女的,能有小李這樣的好孩子照顧,真是福氣。"

李梅當時覺得,這些孤寡老人雖然沒有子女,但至少心態平和,相互照應,倒也不算太可憐。

真正的震撼來自她第一次去一號樓送藥。

VIP區的大廳鋪著大理石地面,墻上掛著名畫,沙發都是真皮的。走廊里彌漫著淡淡的香薰味道。

"78號房的老人要吃降壓藥。"藥劑師遞給她一個精美的藥盒。

李梅敲門進入,眼前的景象讓她目瞪口呆。這是一個四十平米的套間,有獨立衛生間,還有一個小客廳。床頭柜上擺著鮮花,窗臺上放著各種保健品。

"您是新來的護工吧?"床上的老太太優雅地問道。

"是的,我來給您送藥。"

"謝謝。對了,一會兒我女兒要來,你幫我整理一下儀容。"老太太的臉上洋溢著幸福。

李梅幫她梳頭、洗臉,還換了一套干凈的睡衣。不到半小時,一個穿著職業裝的中年女人走了進來。

"媽,我來看您了。"女兒親昵地抱住老太太。

"囡囡,你工作這么忙還來看我,真是我的好女兒。"

李梅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這溫馨的母女情深,心里五味雜陳。

回到三號樓時,正好趕上張大爺在看電視。屏幕上播放著一個關于養老的新聞,記者正在采訪一位老人。

"記者:您覺得在養老院生活怎么樣?"

"老人:很好啊,有人照顧,不用麻煩子女。"

張大爺突然關掉電視,房間陷入沉默。

"大爺,怎么不看了?"李梅關心地問。

"沒意思。"張大爺的聲音有些沙啞,"那些有兒有女的,說得好聽,實際上不還是住進養老院了嗎?"

李梅不知道該如何回應。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李梅逐漸適應了工作節奏,也慢慢看清了養老院的運作模式。

02

2014年夏天,李梅親眼見證了養老院內部等級制度的殘酷現實。

那天中午,廚房出了狀況,備餐時間延遲了一個小時。李梅和其他護工忙著給老人們分發午餐。

"一號樓的餐食先送!"護士長大聲喊道。

李梅端著餐盒朝一號樓走去。餐盒里是紅燒排骨、蒸蛋羹、青菜和米飯,還配有一個蘋果。

"78號房的李奶奶,您的午餐。"

"謝謝,小李。這菜看起來真不錯。"李奶奶滿意地點頭。

送完一號樓,李梅回到二號樓。二號樓的餐食是青椒肉絲、蘿卜湯、白菜和米飯。

"怎么沒有水果?"四人間的王大爺問道。

"大爺,今天廚房比較忙,水果暫時沒有。"李梅有些尷尬。

最后輪到三號樓,李梅端著剩下的餐盒回到自己負責的樓層。餐盒里只有白菜豆腐、蘿卜湯和饅頭。

"小李,今天怎么沒有肉?"張大爺失望地看著餐盒。

"大爺,廚房說食材不夠了,明天補上。"李梅說著連自己都不相信的話。

那天晚上,李梅找到了護士長王姐。

"王姐,為什么三個樓層的伙食差這么多?"

王姐放下手中的文件,認真地看著她:"小李,你既然問了,我就跟你說實話。一號樓的老人,房費每月八千到一萬二,伙食費另算;二號樓房費四千到六千;三號樓房費一千五到兩千五。你說,能一樣嗎?"

"可是,他們都是老人啊..."

"孩子,你太天真了。這是民營養老院,不是慈善機構。"王姐的語氣中帶著無奈,"你以為那些住VIP房間的老人,他們的子女為什么愿意花這么多錢?就是為了讓老人享受更好的服務。"

李梅沉默了。

"不過話說回來,"王姐繼續說道,"不同樓層的老人,遇到的問題也不一樣。你在這里時間長了就會發現,有時候錢多錢少,真不是衡量可憐與否的標準。"

王姐的話讓李梅困惑不已。

幾天后,李梅終于明白了王姐話里的深意。

那是一個周日的下午,李梅正在三號樓值班,突然聽到二號樓傳來哭聲。她趕緊跑過去查看,發現是207號房間的陳奶奶在哭泣。

"陳奶奶,您怎么了?"李梅關切地問。

"我兒子剛才來了,說下個月要把我轉到三號樓。"陳奶奶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他說生意不好,負擔不起二號樓的費用了。"

李梅不知道該如何安慰。按理說,從二號樓轉到三號樓,差別并不是特別大,但她能感受到陳奶奶心中的失落。

"奶奶,三號樓也挺好的,我就在那里工作,會好好照顧您的。"

"孩子,不是這個問題。"陳奶奶擦了擦眼淚,"是我心里難受。別的老人還能在這里住著,我卻要被降級。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在我兒子心里,連這點錢都不值。"

李梅被這話擊中了。她第一次意識到,對于老人來說,子女愿意為他們花多少錢,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情感問題。

當天晚上,李梅加班幫陳奶奶收拾東西。陳奶奶的行李很簡單,幾件換洗衣服,一些常用藥品,還有一個相框。

"這是我和我兒子的合影。"陳奶奶撫摸著相框,"那時候他還小,總是纏著我要抱抱。"

"陳奶奶,您兒子肯定也是沒辦法。"李梅試圖安慰。

"我知道。"陳奶奶苦笑,"但知道歸知道,心里還是難受。"

第二天,陳奶奶搬到了三號樓的六人間。李梅特意把她安排在靠窗的床位,還幫她整理了床頭柜。

"謝謝你,小李。"陳奶奶握著她的手,"有你照顧,我心里踏實一些。"

但李梅發現,自從搬到三號樓后,陳奶奶變得沉默寡言。以前她還會跟其他老人聊天,現在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床上發呆。

"陳奶奶,今天天氣這么好,我推您到花園轉轉吧?"李梅提議。

"不了,我想躺一會兒。"陳奶奶擺擺手。

李梅意識到,陳奶奶的問題不在于住宿條件的變化,而在于心理落差。她從有兒子愿意為她花錢的"幸福老人",變成了被降級的"負擔老人"。

這種心理創傷,遠比物質條件的下降更加痛苦。



03

2015年秋天,李梅在養老院工作已經一年半了。她逐漸發現,這里的老人可以簡單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住在一號樓的"貴賓老人",第二類是住在二、三號樓的"普通老人",第三類是那些被社會救助的"孤寡老人"。

但她同時也觀察到一個現象:三類老人的心理狀態截然不同。

張大爺作為孤寡老人的代表,雖然住在最便宜的房間,吃著最簡單的飯菜,但他的心態卻出奇地平和。

"小李,今天的白菜豆腐不錯,很下飯。"張大爺總是對伙食很滿意。

"大爺,您的要求真不高。"李梅笑著說。

"知足常樂嘛。"張大爺放下筷子,"我這輩子沒成家,也沒什么可遺憾的。現在有地方住,有人照顧,還有什么不滿足的?"

李梅看著張大爺臉上的笑容,覺得他說的是真心話。

相比之下,一些有子女的老人反而顯得更加焦慮和不安。

二號樓的胡大爺就是典型例子。他有兩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每月輪流給他交費用。但胡大爺總是顯得心事重重。

"小李,你說我兩個兒子會不會覺得我是負擔?"胡大爺經常這樣問李梅。

"胡大爺,您想多了。他們既然送您來這里,肯定是希望您過得好。"

"可是我聽說養老院的費用不便宜,他們一個月要交四千多塊錢。"胡大爺憂心忡忡,"我算了算,一年就是五萬多,夠在老家蓋半個房子了。"

李梅不知道該如何回應。胡大爺的話確實有道理,對于普通工薪家庭來說,每年五萬的養老費用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他們上次來看我是什么時候來著?"胡大爺掰著手指計算,"好像是兩個月前了吧。"

李梅發現,胡大爺總是在計算子女的探望頻率,分析他們的態度變化,擔心自己被遺棄。這種焦慮讓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有一天晚上,李梅值夜班時發現胡大爺還沒睡。

"大爺,這么晚了怎么還不休息?"

"睡不著。"胡大爺坐在床邊,"我在想,是不是應該跟兒子們說,把我轉到三號樓?這樣他們的負擔就輕一些。"

"您舍得嗎?二號樓的條件更好一些。"

"舍不舍得有什么用?"胡大爺苦笑,"我不想成為他們的負擔。"

李梅心中一陣酸楚。她發現,有子女的老人反而活得更小心翼翼,總是擔心自己給子女添麻煩,擔心被嫌棄被拋棄。

而像張大爺這樣的孤寡老人,反而沒有這些心理負擔。

"大爺,您從來不擔心這些問題嗎?"李梅曾經問過張大爺。

"擔心什么?"張大爺一臉疑惑。

"就是...費用啊,照顧啊這些。"

張大爺哈哈大笑:"我一個孤老頭子,國家愿意管我,我已經感激不盡了。有什么好擔心的?再說了,我也沒有子女可以麻煩,想多了也沒用。"

李梅突然意識到,張大爺的這種"無牽無掛"反而是一種解脫。他不需要考慮子女的感受,不需要擔心成為別人的負擔,不需要解讀復雜的人際關系。

2016年春天,李梅遇到了一個讓她印象深刻的案例。

一號樓來了一位新住戶——劉奶奶,82歲,退休教師,有一個女兒在美國。女兒專門從美國飛回來為她辦理入住手續,選擇了最貴的套間。

"媽,您住在這里,我就放心了。"女兒抱著劉奶奶,眼中含著淚水,"我在美國工作,不能經常回來照顧您,只能花錢請最好的護工了。"

"囡囡,你別哭,媽媽理解。"劉奶奶拍著女兒的背,"你有你的生活,我不能拖累你。"

李梅站在旁邊,被這對母女的深情感動。她覺得劉奶奶是幸福的,有一個這么孝順的女兒。

女兒在國內待了一周,每天都來陪劉奶奶。她給母親買了很多營養品,還專門請了一對一的護工。

"小李,麻煩你多照顧我媽媽。"女兒塞給李梅一個紅包,"有什么事情隨時聯系我。"

李梅推辭不過,收下了紅包。

女兒走后,李梅以為劉奶奶會很開心。畢竟,她住著最好的房間,有專人照顧,女兒又這么孝順。

但事實卻出乎李梅的意料。

女兒離開后的第二天,李梅去給劉奶奶送藥時,發現她正對著窗外發呆。

"劉奶奶,該吃藥了。"

"哦,好的。"劉奶奶機械地接過藥片。

"您身體有什么不舒服嗎?"李梅關心地問。

劉奶奶搖搖頭,然后突然問道:"小李,你覺得我女兒孝順嗎?"

"當然孝順啊,她對您這么好,還專門從美國趕回來。"

"是啊,她確實孝順。"劉奶奶的眼中卻沒有喜悅,"可是你知道嗎?孝順有時候也是一種距離。"

李梅不太理解。

"她把我安排得很好,房間、護工、營養品,什么都不缺。但她也把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都推給了別人。"劉奶奶的聲音有些顫抖,"她用錢買來了心安理得,卻買不來陪伴。"

李梅這才明白,原來花錢多不一定代表感情深。有時候,過度的經濟投入反而是為了彌補情感缺失的愧疚。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李梅觀察到劉奶奶的狀態越來越差。女兒每周都會打視頻電話,每次通話都很愉快,但掛掉電話后,劉奶奶總是坐在床邊發呆。

"劉奶奶,您女兒對您這么好,您應該高興才對。"李梅試圖安慰。

"小李,你不懂。"劉奶奶苦笑,"有些事情,錢解決不了。她以為給我花錢就是愛我,但我需要的不是錢,是陪伴。"



李梅開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判斷。她原以為住在一號樓的老人是最幸福的,因為他們的子女愿意為他們花大錢。但現在她發現,花錢多的子女未必就是最孝順的,有時候反而說明他們想要用金錢來換取心理平衡。

04

2017年夏天,李梅在養老院已經工作了三年多。她逐漸發現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真正讓老人感到痛苦的,往往不是物質條件的差異,而是心理期待與現實的落差。

這個認知的轉變,源于她遇到的一位特殊老人——王奶奶。

王奶奶87歲,住在三號樓的八人間,是房間里最安靜的老人。她很少說話,也不主動跟人交流,總是獨自坐在窗邊看外面。

最初,李梅以為王奶奶是個孤寡老人,直到有一天她在整理王奶奶的物品時,發現了一個相框。

相框里是一張全家福:王奶奶年輕時和三個孩子的合影。照片上的三個孩子都穿著體面的衣服,看起來家境不錯。

"王奶奶,這是您的孩子嗎?"李梅指著相框問道。

王奶奶愣了一下,然后點點頭:"是的,老大、老二、老三。"

"他們現在在哪里工作?"

王奶奶的表情突然變得復雜:"都在國外。"

李梅以為是出國工作的成功人士,心里還挺羨慕:"那真好,您的孩子都很有出息。"

但王奶奶沒有接話,只是默默地把相框放回原處。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李梅發現王奶奶從來沒有人來探望,也沒有人給她打電話。這讓李梅感到奇怪:按理說,能夠出國發展的孩子,經濟條件應該不錯,為什么會讓母親住在最便宜的房間?

有一天,李梅忍不住問道:"王奶奶,您的孩子們為什么不來看您?"

王奶奶沉默了很久,然后說:"他們忙。"

"那他們知道您在這里嗎?"

"知道。"王奶奶的聲音很輕,"是他們送我來的。"

李梅更加困惑了。如果孩子們知道,為什么不來探望?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為什么不給母親選擇更好的房間?

直到有一天深夜,李梅值夜班時聽到王奶奶房間傳來啜泣聲。她輕手輕腳地走過去,發現王奶奶正對著那張全家福流眼淚。

"王奶奶,您怎么了?"李梅輕聲問道。

王奶奶被驚到了,趕緊擦掉眼淚:"沒事,睡不著。"

"是不是想孩子們了?"

這句話仿佛觸動了王奶奶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她突然放聲大哭。

"想又有什么用?"王奶奶哭得撕心裂肺,"他們都不要我了。"

李梅慌了,趕緊抱住王奶奶:"奶奶,您別這樣說,他們怎么會不要您呢?"

"不要就是不要。"王奶奶的眼淚止不住地流,"我在這里住了多久?三年!整整三年,沒有一個人來看過我。"

李梅震驚了。她萬萬沒想到,王奶奶居然已經在這里住了三年,而且三年來從未有人探望。

"他們...他們為什么不來?"李梅小心翼翼地問。

"因為我沒用了。"王奶奶的聲音充滿了絕望,"我把所有的錢都給了他們,現在老了病了,就成了累贅。"

那一刻,李梅的心被深深震撼了。她突然意識到,王奶奶的痛苦遠遠超過了張大爺這樣的孤寡老人。

張大爺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孤身一人,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而王奶奶曾經擁有三個孩子,曾經滿懷期待地等待他們的關愛,但最終等來的卻是徹底的遺棄。

這種從天堂到地獄的心理落差,比從來沒有過希望更加殘酷。

從那以后,李梅開始特別關注王奶奶。她發現,王奶奶每天都會在固定的時間坐在窗邊,眼睛望向養老院的大門。

"王奶奶,您在看什么?"李梅問道。

"看看有沒有熟悉的車子。"王奶奶的聲音里帶著一絲期待。

李梅心中一酸。她知道,王奶奶還在等待,等待那個永遠不會出現的身影。

幾個月后,李梅無意中聽到了一段對話,徹底改變了她對"最可憐老人"的認知。

那天,張大爺和幾個老人在聊天。

"老張,你說我們這些沒兒沒女的,是不是很可憐?"一位老人問道。

張大爺想了想說:"我覺得我們不算最可憐的。"

"為什么?"

"你看看王奶奶,有三個孩子,多風光?但現在呢?一個都不管她。我們沒有孩子,也就沒有指望,反而心里踏實。"

其他老人紛紛點頭:"老張說得對,有孩子不來看,比沒孩子更難受。"

"就是,我們靠國家救濟,雖然錢不多,但心安理得。那些被孩子拋棄的,心里該多難受啊。"

李梅聽到這段對話,如醍醐灌頂。她終于明白了王姐之前說過的話:"錢多錢少,真不是衡量可憐與否的標準。"

原來,最可憐的不是那些從一開始就孤身一人的老人,而是那些曾經有過孩子、有過期待,最終卻被遺棄的老人。



他們既享受不到孤寡老人的社會關懷,又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被困在期待與絕望之間,承受著雙重的痛苦。

從那時起,李梅開始重新審視養老院里的每一位老人。她發現,像王奶奶這樣的老人還有很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子女,但被遺棄。

這些老人往往沉默寡言,很少與人交流,總是一個人默默承受內心的痛苦。他們不像孤寡老人那樣能夠得到社會的同情和幫助,也不像那些被子女常常探望的老人那樣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他們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有家卻回不去,有孩子卻見不到。

2018年秋天,李梅已經在養老院工作了四年多。她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認可,被提升為護士長助理。但是,地位的提升并沒有讓她感到快樂,反而讓她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養老院內部的殘酷現實。

有一天,院長找到李梅談話。

"小李,你在這里工作時間不短了,有什么感想?"院長問道。

"挺復雜的。"李梅如實回答,"剛開始以為照顧老人就是端茶倒水,現在發現遠沒有那么簡單。"

"是啊,養老工作不容易。"院長點點頭,"不過你也要理解,我們是企業,不是慈善機構。不同的老人繳費不同,享受的服務自然也不同。"

"我理解,但是..."李梅欲言又止。

"但是什么?"

"我發現,有些老人雖然繳費不多,但心理需求很大。比如王奶奶,她其實更需要人關注。"

院長的表情嚴肅起來:"小李,我知道你善良,但你要記住一點,我們的資源有限。如果對每個老人都投入同樣的感情和精力,我們會累死的。"

"那像王奶奶這樣的老人怎么辦?"

"她的孩子既然選擇了最便宜的房間,就說明他們的態度。我們只能提供相應價位的服務。"院長的話很現實,"小李,你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能把所有老人的痛苦都背在肩上。"

李梅明白院長的意思,但她心里還是很難受。

那天晚上,她又一次路過王奶奶的房間。王奶奶正坐在床邊,看著窗外的夜景。

"王奶奶,這么晚了還不睡?"

"睡不著。"王奶奶的聲音很輕,"小李,你說我這輩子是不是白活了?"

"奶奶,您別這樣想。"

"我年輕的時候,為了三個孩子,什么都舍得。房子賣了供他們出國,積蓄花光了供他們讀書。我以為等我老了,他們會報答我。"王奶奶的眼中閃著淚光,"結果呢?他們成功了,我卻成了累贅。"

李梅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她發現,王奶奶的痛苦不僅僅是被遺棄,更是對自己人生選擇的質疑和后悔。

"奶奶,您當時的選擇沒有錯,每個母親都會為孩子付出。"

"可是看看張大爺他們,雖然沒有孩子,但活得多踏實?"王奶奶苦笑,"我反而不如他們。"

李梅被這句話深深觸動。她意識到,王奶奶的話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在某些情況下,有孩子的老人確實比沒有孩子的老人更加可憐

因為沒有孩子的老人,從一開始就調整了自己的期待,學會了依靠社會和自己。而有孩子但被遺棄的老人,卻要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承受精神上的雙重打擊。

這個認知讓李梅對整個養老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她開始明白,衡量老人是否可憐的標準,不是物質條件的好壞,而是心理狀態的健康程度。

2019年冬天的一個深夜,李梅永遠忘不了那個改變她認知的時刻。

她正在值夜班,突然聽到王奶奶房間傳來電話鈴聲。這讓她感到奇怪,因為王奶奶從來沒有接到過電話

李梅悄悄走到門口,聽到王奶奶顫抖的聲音:"喂?"

電話里傳來一個中年男人的聲音:"媽,是我,老二。"

李梅的心跳加速,王奶奶的兒子終于打電話了!

"老二...真的是你嗎?"王奶奶的聲音充滿了激動和不敢置信。

"媽,我...我想告訴您一聲,我明天要結婚了。"

"結婚?"王奶奶的聲音突然變小,"那...那太好了,媽媽替你高興。"

"媽,您別多想,我們只是想您知道一聲。您就安心住著吧,我們很忙,實在抽不出時間..."

電話就這樣掛斷了。



李梅透過門縫看到,王奶奶握著電話的手在顫抖,眼淚無聲地流淌著。

那一刻,李梅終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最可憐"。

不是沒有子女,不是貧窮,不是疾病,而是...

這個答案徹底顛覆了她五年來的認知,也讓她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付費解鎖全篇
購買本篇
《購買須知》  支付遇到問題 提交反饋
相關推薦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寿县| 苍山县| 罗城| 新余市| 河北省| 城口县| 循化| 冀州市| 阳曲县| 双牌县| 永定县| 三江| 武夷山市| 隆子县| 郎溪县| 额济纳旗| 北海市| 义马市| 夏邑县| 闽侯县| 民丰县| 大洼县| 高要市| 阿图什市| 方山县| 奉贤区| 中卫市| 乌拉特中旗| 万山特区| 清徐县| 扶风县| 镇康县| 皋兰县| 松江区| 八宿县| 常德市| 泸州市| 龙川县| 涿鹿县| 云梦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