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此為創意虛構作品,圖片素材源自網絡分享,僅供敘事需要。愿以此傳遞美好能量,共建和諧友善社區。
"梓涵,你臉色怎么這么差?是不是又和浩東吵架了?"小雯關切地問道。
林梓涵苦笑著搖搖頭:"不是吵架,是……我們之間有個很奇怪的默契。"
"什么默契?"
"他生病的時候只讓他媽照顧,我生病的時候只找我媽幫忙。"林梓涵的聲音里帶著深深的疲憊,"結婚五年了,我們像是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小雯皺了皺眉:"這聽起來不太正常啊。夫妻不應該是彼此最親近的人嗎?"
"我也這么想過,但每次他生病,都會很自然地推開我,要他媽來照顧。久而久之,我生病的時候也不指望他了,直接找我媽。"林梓涵端起咖啡杯,手微微顫抖,"可是小雯,我有預感,這樣下去會出大事的。"
"什么大事?"
林梓涵望向窗外的雨夜,眼中閃過一絲不安:"我總覺得命運在等著給我們一個教訓,一個讓所有人都會哭的教訓。"
那時的她不會想到,這個秋天真的會成為一切的轉折點,也不會想到,不久之后的醫院里,兩個老人會抱頭痛哭,為她和浩東,也為她們自己。
林梓涵第一次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是在三年前的那個春夜。
那天凌晨三點,陳浩東突然從睡夢中驚醒,捂著腹部痛苦地蜷縮在床上,額頭上滲出了豆大的汗珠。林梓涵被他的呻吟聲驚醒,看到丈夫痛苦的模樣,立刻從床上跳起來。
"浩東,怎么了?是不是胃又疼了?"她慌忙伸手想要扶他起來,"我扶你去醫院。"
"別碰我!"陳浩東的聲音里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甚至有些急躁,"你不懂怎么照顧我,我要我媽來。她知道我從小的體質,知道怎么照顧我。"
林梓涵的手僵硬地懸在半空中,心中涌起一陣說不出的委屈。結婚兩年了,難道她連照顧丈夫的資格都沒有嗎?但看著陳浩東痛苦的樣子,她還是壓下了心中的不快,撥通了婆婆王淑芬的電話。
"媽,浩東胃疼得厲害,您能過來看看嗎?"
電話那頭的王淑芬立刻緊張起來:"什么?又疼了?我馬上過去!梓涵,你先別動他,讓他躺著,千萬別給他喝水!"
不到二十分鐘,王淑芬就匆匆趕到了。她穿著睡衣,頭發凌亂,腳上甚至還穿著拖鞋,但顧不上這些。一進門就奔向兒子的床邊,那雙因為常年做家務而略顯粗糙的手,輕柔地撫摸著陳浩東的額頭。
"乖兒子,媽媽來了,媽媽來了。"王淑芬的聲音溫柔得像春天的細雨,帶著只有母親才有的安撫力量,"是不是又吃涼的了?媽媽不是告訴過你,你的胃從小就不好,不能吃涼的嗎?"
陳浩東像個受了委屈的孩子,緊緊握住母親的手,眼中甚至有了淚花:"媽,好疼,就像有人在拿刀子攪一樣。"
"別怕別怕,媽媽在這里。"王淑芬輕撫著兒子的后背,"媽媽給你按按,就不疼了。"
林梓涵站在一旁,看著這溫馨的母子情深,心中卻涌起復雜的情緒。她想起自己小時候生病時,母親也是這樣不分晝夜地守護著她。只是現在,她成了這個家庭中的局外人,成了那個"不懂得照顧人"的妻子。
"梓涵,你去睡吧,我來照顧浩東。"王淑芬頭也不回地說道,語氣雖然不算冷淡,但明顯帶著一種理所當然的疏離感,"年輕人不懂照顧病人,容易幫倒忙。"
這話像一根刺,深深地扎進了林梓涵的心里。她想要說些什么,想要爭辯自己也能夠照顧丈夫,但看到陳浩東在母親懷中逐漸平靜下來的樣子,她最終還是選擇了沉默。
接下來的三天里,王淑芬幾乎寸步不離地照顧著兒子。她知道陳浩東愛喝什么粥,知道他用什么姿勢睡覺會舒服一些,知道他的體溫稍微有一點變化意味著什么。她熬粥、煮藥、量體溫,每一個細節都做得無微不至,每一個動作都透露著幾十年的經驗積累。
而林梓涵,除了偶爾遞遞水、拿拿東西,似乎變成了多余的存在。她試圖參與照顧,但總是被各種理由拒絕。
"這個藥要飯前喝,不是飯后。"
"粥要溫的,不能太熱也不能太涼。"
"他現在需要安靜,你不要總是問東問西的。"
每一句話都在提醒林梓涵,她是個外人,是個不懂得照顧丈夫的妻子。
第三天晚上,陳浩東的病情完全好轉了。王淑芬收拾東西準備回家,臨走前特意把林梓涵叫到廚房。
"梓涵,我知道你心里可能有些想法,但你要理解,男人生病的時候就是需要母親。"王淑芬的語氣誠懇,但話語中的強勢卻讓人無法忽視,"這是天性,不是說你不好,而是說有些事情,只有母親才能做到位。"
林梓涵想要為自己辯護,但王淑芬已經繼續說道:"浩東從小身體就弱,我照顧了他二十多年,知道他的每一個習慣。你們才結婚兩年,很多事情還需要時間學習。"
這話聽起來似乎是在安慰,但林梓涵卻聽出了另一層意思:你永遠無法像我一樣了解我的兒子,永遠無法取代我在他心中的位置。
陳浩東康復后,生活似乎又回到了正軌。但林梓涵心中卻留下了一根刺,時不時地提醒著她,在這個家里,她的位置并沒有她想象中那么重要。她開始觀察其他夫妻的相處模式,開始質疑自己的婚姻是否正常。
朋友小雯曾經開玩笑地說:"你們家真有意思,分工明確,各找各媽。"但林梓涵笑不出來,她知道這句玩笑話背后隱藏著多少心酸。
時間一晃就是兩年,這種微妙的家庭關系已經成為常態。林梓涵和陳浩東之間的感情并沒有加深,反而在這種看似合理的分工中越來越疏離。
直到今年春天,輪到林梓涵生病了。
那是一個周六的上午,林梓涵感冒發燒,渾身酸痛得厲害。她躺在床上,腦袋昏昏沉沉的,嗓子疼得連說話都困難。她多么希望丈夫能夠像她當初想要照顧他時那樣,給她一些關懷和照顧。
但陳浩東只是匆匆看了她一眼,皺了皺眉頭,說道:"你給你媽打個電話吧,讓她來照顧你。我對照顧病人不在行,而且我今天約了幾個朋友踢球。"
聽到這話,林梓涵的心瞬間涼了半截。她想起自己當初想要照顧他時被拒絕的情形,原來在他心中,自己也是一個"不在行"的人。
"可是……"林梓涵想要說什么,但陳浩東已經開始換運動服了。
"專業的事情還是交給專業的人比較好,你媽照顧了你二十多年,肯定比我有經驗。"陳浩東的語氣很自然,仿佛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且你也知道,我不太會照顧人。"
林梓涵閉上了眼睛,眼淚順著臉頰流了下來。她顫抖著手撥通了母親的電話,聲音哽咽得幾乎說不出話來。
"媽……我生病了……"
電話那頭的母親趙慧敏立刻緊張起來:"怎么了寶貝?嚴重嗎?發燒了嗎?媽媽馬上過去!"
不到四十分鐘,趙慧敏就出現在了女兒的床邊。她放下手中的保溫盒,眼中滿含著心疼,手輕輕撫摸著女兒發燙的額頭。
"怎么燒得這么厲害?體溫多少度?有沒有去看醫生?"趙慧敏一邊問著,一邊熟練地為女兒量體溫,然后又摸了摸女兒的手腳,"手腳冰涼,這是高燒的癥狀。浩東呢?他怎么不在?"
"他……他去踢球了。"林梓涵不想讓母親擔心,勉強擠出一個微笑,"媽,您來就好了。我給您添麻煩了。"
趙慧敏的眉頭皺得更緊了,她雖然沒有說什么,但心中已經有了想法。女兒生病,女婿卻去踢球,這說明了什么?
"什么添麻煩,你是媽媽的女兒,照顧你是應該的。"趙慧敏輕撫著女兒的頭發,"媽媽給你熬了白粥,還有你愛吃的咸菜,等會兒你喝點粥,出出汗就好了。"
接下來的兩天里,趙慧敏幾乎沒有合眼。她跑藥店買藥,給女兒熬粥煮湯,用溫水給女兒擦身體降溫,整夜不眠地守護著。每當林梓涵半夜發燒迷糊的時候,總能感受到母親溫暖的手掌貼在自己額頭上。
而陳浩東,踢完球回家后只是淡淡地問了一句:"好些了嗎?"然后就自顧自地去洗澡了。第二天他照常上班,晚上回來也只是簡單地詢問一下病情,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關心。
趙慧敏看在眼里,心中五味雜陳。她想起女兒剛結婚時那種幸福的模樣,想起當初陳浩東對女兒的體貼入微,再看看現在這種被忽視的狀況,心疼得幾乎要掉眼淚。
"梓涵,媽媽覺得……"趙慧敏猶豫了很久,"浩東他是不是對你不夠關心?"
林梓涵勉強笑了笑:"媽,您別多想,他就是不太會照顧人。而且他工作也忙。"
"可是夫妻之間,不應該是這樣的啊。"趙慧敏忍不住說道,"你爸爸當年雖然也不太會照顧人,但我生病的時候,他會請假在家陪我,會緊張得不知道該怎么辦。這才是夫妻該有的樣子。"
林梓涵沉默了,她何嘗不知道母親說的是對的?但現實就是這樣,她和陳浩東之間,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化的模式,很難再改變了。
林梓涵康復后,兩個家庭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奇特的默契:丈夫生病找母親,妻子生病找母親。表面上看起來公平合理,各自都有人照顧,實際上卻暴露了這對夫妻感情中的深層問題。
王淑芬對這種安排感到滿意,甚至有些得意。每當兒子需要她時,她都感到一種被需要的滿足感,這證明了自己在兒子心中的重要地位,證明了兒媳婦永遠無法替代她的作用。她常常在鄰居面前炫耀:"我們浩東多孝順啊,生病了還是要媽媽照顧,說兒媳婦不如媽媽懂他。"
而趙慧敏則感到越來越不安。作為女人,作為母親,她能夠理解女兒心中的委屈和失落。她看得出來,女兒在這個家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愛和重視,這種婚姻狀態讓她深深擔憂。
有一次,兩位老人在超市偶遇。王淑芬看到趙慧敏,主動走過來打招呼,語氣中帶著一種微妙的優越感。
"親家母,最近還好吧?我們浩東身體一直很好,都沒怎么生過病。"王淑芬挑選著蔬菜,表情得意,"男孩子就是身體好,不像女孩子那么嬌氣。"
趙慧敏聽出了這話的潛臺詞,心中涌起一陣苦澀。她知道王淑芬在暗示什么:她的兒子很少生病,說明身體強壯,基因優秀;而林梓涵經常需要母親照顧,說明體質弱,是個"嬌氣"的女人。
"是啊,梓涵從小體質就弱一些。"趙慧敏無奈地回答,"不過只要孩子們過得好就行。"
"那當然,我們浩東對梓涵很好的。"王淑芬的語氣中帶著一種理所當然,仿佛兒子對兒媳婦好是一種恩賜,"就是梓涵有時候太依賴家長了,遇到點小病小痛就找媽媽,應該學會獨立一些。"
趙慧敏想要反駁,想要說這種依賴是被逼出來的,但最終還是忍住了。她不想在公共場所和親家母爭論,更不想因為自己的話影響到女兒的家庭和睦。
"孩子們都還年輕,慢慢會好的。"趙慧敏勉強笑了笑。
但王淑芬顯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其實我覺得,年輕夫妻就應該各自有各自的空間,不要什么事都膩在一起。像我們浩東,生病了就找媽媽,讓梓涵該干什么干什么,這樣多好。省得兩個人都不舒服。"
這話說得趙慧敏心中更加不舒服。什么叫"該干什么干什么"?女兒作為妻子,照顧丈夫不是應該的嗎?但她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只是匆匆結束了這次偶遇。
回到家后,趙慧敏越想越不對勁。她開始更加關注女兒的生活狀態,觀察女兒和女婿之間的相處模式。她發現,林梓涵和陳浩東之間越來越像室友,而不像夫妻。他們各有各的生活圈子,各有各的依靠,彼此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少。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奇特的"分工"模式越來越固化。陳浩東和林梓涵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他們說話時客客氣氣的,像是在履行某種社交禮儀,而不是在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
林梓涵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她經常坐在鏡子前,看著鏡子中那個越來越憔悴的自己,想起戀愛時陳浩東的溫柔體貼。那個會為她的一個小感冒而緊張不已的男人,那個會半夜起來給她買藥的男人,那個會因為她不舒服而請假陪她的男人,現在到哪里去了?
有時候她會想,也許是自己要求太高了,也許這就是婚姻的常態。但內心深處,她知道這不對。夫妻之間應該是最親密的關系,應該是可以互相依靠的關系,而不是現在這種各自為政的狀態。
而陳浩東似乎對這一切都習以為常。在他看來,妻子有她的母親照顧,他有他的母親照顧,這樣很公平,也很合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母親照顧兒子是專業的,媳婦照顧女兒也是專業的,這有什么問題嗎?
他從未意識到,在這種看似公平的安排背后,隱藏著多么深的情感鴻溝。他也從未思考過,為什么別人家的夫妻能夠互相照顧,而他們卻要各找各媽。
秋天深了,梧桐葉開始泛黃。林梓涵常常站在陽臺上,看著遠方的天空,心中滿懷憂慮。她不知道這樣的生活還要持續多久,也不知道這樣下去,她和陳浩東的婚姻還能走多遠。
她想過和陳浩東認真談一次,但每次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她怕破壞了表面的和諧,怕引發不必要的爭吵,更怕聽到一些自己不愿意聽到的答案。
就在這時,命運再次向這個家庭伸出了它的手。
十月的第一個周末,林梓涵在單位體檢中被檢查出了子宮肌瘤,醫生的表情嚴肅,建議立即住院手術。
"林女士,您的情況比較復雜,肌瘤的位置和大小都需要手術處理。"醫生看著檢查報告,"建議您盡快安排住院,不能再拖了。"
林梓涵拿著檢查報告,手止不住地顫抖。這不是小感冒小發燒,這是需要開刀的大手術。她想象著手術臺上的自己,想象著術后的痛苦和虛弱,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恐懼。
回到家,她怯生生地把消息告訴了陳浩東。她內心深處還抱著一絲希望,希望丈夫能夠緊張關心,能夠主動提出陪伴和照顧,能夠像電視劇里的男主角那樣,緊緊擁抱她說"別怕,有我在"。
但陳浩東的反應卻讓她徹底絕望了。
"那你趕緊給你媽打電話吧,這種大手術,還是需要專門的人照顧。"
陳浩東頭也不抬地說道,手指還在滑動手機屏幕,"我明天有個很重要的項目要談,可能脫不開身。
這種事情,還是你媽比較有經驗。"
林梓涵的心徹底涼了。她木然地點點頭,撥通了母親的電話。
電話里,趙慧敏的哭聲幾乎要穿透聽筒傳遍整個房間。
而此時此刻,陳浩東不知道的是,他的體檢報告也即將送達,一個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
因為就在林梓涵拿到診斷書的同一天,陳浩東也收到了自己的體檢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