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我顫抖著拆開包裹,心中滿是愧疚。一沓厚厚的錢映入眼簾,三萬元整,一分不少。母親的字條簡單卻刺痛我心:"兒媳婦,錢都在這,我怕你們不夠用。"
包裹底層還壓著家鄉特產:自制臘肉、干豆角、花生米,每一件都散發著濃濃鄉情。那一刻,我終于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親情,我做了一個多么錯誤的決定。淚水模糊了視線,丈夫在身后沉默不語。
01:
我和丈夫李志明結婚已有三年。初識時,他是城里的大學生,我是鄉下來城里打工的姑娘。我們在一家咖啡廳相遇,他來這里兼職,而我是正式員工。他斯文有禮,對客人總是笑臉相迎;而我,因為農村出身,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錯被投訴。
"你的手藝不錯,為什么總是不自信?"他曾這樣問我。那時我只是靦腆地笑笑,沒有回答。后來熟悉了,我才告訴他,我從小家境貧寒,父母都是農民,我是靠著自己的努力才來到城里。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如城里人,怕被人看不起。
"你很棒,"他說,"我媽也是農村人,她沒什么文化,但是心地善良,勤勞樸實。"
就這樣,我們慢慢熟悉起來,后來成了戀人。他大學畢業后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收入穩定。一年后,我們結婚了。婚前,我曾去他家鄉見過他母親,一個樸實的農村婦女,住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里。她對我很好,拉著我的手說:"閨女,志明能找到你這么好的姑娘,是他的福氣。"
結婚后,李志明每個月都會給他母親寄錢,開始是三千,后來加到五千。我沒有反對,因為我知道農村生活不易,公婆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不容易。可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
房貸、車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更要命的是,去年我懷孕了,各種檢查費用、營養費用接踵而至。我開始計算家庭收支,發現每月入不敷出。我試著和丈夫商量:"志明,咱們能不能暫時減少一點給媽的錢?等孩子出生后情況穩定了再恢復。"
丈夫皺眉:"怎么能減?媽一個人在農村,種地的收入微薄,家里還有老房子需要修繕。"
"可是我們現在真的很緊張,"我解釋道,"我懷孕后不能工作,收入少了一半,而支出卻在增加。"
丈夫不為所動:"那就省著點花,媽那邊的錢一分都不能少。"
我心里有些不痛快,但也理解丈夫的孝心。當我偶然翻看銀行流水時,發現丈夫每月不僅給母親寄五千,還經常額外轉一些零頭。一年下來,至少有七八萬。而我們為了省錢,連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買。
"我懷孕了,你就不能多考慮考慮我和孩子嗎?"一天晚上,我忍不住發火了。
"你懷孕我不是一直在照顧你嗎?"丈夫不解地看著我。
"照顧我?我需要的是安全感!我們自己都沒存款,萬一孩子有個閃失怎么辦?"
"媽年紀大了,需要我們的支持,這是做兒子的責任。"丈夫堅持己見。
我們爭執不下,最終不歡而散。那晚,我翻來覆去睡不著,心中盤算著一個計劃。
02:
第二天,趁丈夫上班,我去了銀行。在柜臺前,我深吸一口氣,做了一個可能會后悔一輩子的決定。我修改了丈夫的網銀轉賬設置,將每月自動轉賬給婆婆的金額從五千改成了兩千。
"太太,確定要修改嗎?"銀行職員問我。
我咬著嘴唇點點頭。我告訴自己,這是為了我們的小家,為了即將出生的孩子。三千元的差額,一年下來就是三萬六,足夠支付產檢費用和嬰兒用品了。
修改完成后,我心里忐忑不安。我知道丈夫很少查賬,應該不會發現這個變動。果然,第一個月過去了,丈夫沒有察覺異常。第二個月,第三個月...一切如常。
有一次,婆婆打電話來,我心提到了嗓子眼,害怕她提到錢的事情。但她只是關切地問我的孕期情況,叮囑我要多休息,沒有提及經濟問題。我略微放心,但內疚感始終縈繞在心頭。
我安慰自己:等孩子出生后,等經濟寬裕一點,我一定會補回這些錢。而且婆婆一個人在農村,消費水平低,兩千元應該足夠她的日常開銷了。
隨著孕期推進,我的身體越來越不適。醫生說我有妊娠高血壓的傾向,需要臥床休息。丈夫不得不請假照顧我,家庭收入進一步減少。
"幸好我們有一些積蓄,"丈夫說,"不然真不知道怎么熬過這段時間。"
他不知道,那些"積蓄"其實是從他母親那里省下來的錢。每當這時,我就感到一陣刺痛,但我告訴自己這是不得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