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到39度8了!快!快去醫院!”
李娟的聲音在凌晨三點的客廳里撕開一道口子,帶著哭腔的尖利,像被拉到極限的琴弦。
她懷里抱著8歲的兒子陳陽,小家伙滾燙得像個火爐,臉頰透著一種不正常的潮紅,嘴里無意識地哼唧著,眼皮沉重地耷拉著。
“穿衣服,拿上醫保卡!”陳立從床上彈起來,只用三秒鐘就完成了從睡夢到戰備狀態的切換。他一邊吼著,一邊胡亂地把T恤套在身上。
汗水已經浸濕了李娟的睡衣,她抱著兒子的手在抖。
“下午還好好的……怎么會這樣……”
“別說了!”陳立打斷她,聲音粗暴,但掩不住那份慌亂,“現在說這些有什么用!”
他沖過去,從妻子懷里接過兒子。小陽的身體軟綿綿的,像一團被抽掉骨頭的棉花。那股灼人的熱量透過薄薄的衣物,燙得陳立心口一縮。
01.
陳立是個長途貨車司機,跑的是南線,從他所在的南方城市,一路向北,拉一車電子配件過去,再從北方拉一車特產回來。一趟來回,少則十天,多則半月。
他的人生,就像方向盤一樣,被牢牢地固定在“家庭”這個軸心上。車輪滾滾向前,是為了讓老婆孩子能過得安穩一點,讓兒子小陽能上好一點的輔導班,讓這個家能在城市里扎下更深的根。
他們住的社區叫“榕樹里”,一個典型的九十年代末建成的老小區。樓是紅磚的,路是水泥的,鄰里之間隔著一扇防盜門,也隔著一聲熱情的招呼。
陳立不跑車的時候,喜歡在傍晚搬個小馬扎,坐在樓下的大榕樹下,看鄰居們下棋,聽大媽們聊八卦。他話不多,但誰家有需要搭把手的事情,比如扛個煤氣罐、修個水龍頭,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時間久了,大家都知道,三棟二單元的陳立,是個實在人。
妻子李娟在附近一家超市做收銀員,工作不輕松,但勝在穩定。她性子溫和,人也賢惠,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是街坊鄰里公認的好媳婦。
兒子小陽,是這個小家庭的絕對中心。八歲的男孩,正是狗都嫌的年紀,調皮搗蛋,精力旺盛得像個永動機。但他也繼承了母親的善良和父親的義氣。前兩天,鄰居張奶奶家的貓爬到樹上下不來,就是他第一個發現,還跑回家拿了小魚干在樹下守了半天。
這個夏天似乎格外炎熱,空氣像凝固的糖漿,黏稠而沉重。南方的六月,是荔枝的季節。小區門口,水果攤販推著三輪車,一串串妃子笑、桂味,紅艷艷地堆成小山,空氣里都彌漫著那股清甜的香氣。
“今年荔枝大豐收,便宜得很!”水果攤老板老王見人就喊。
李娟下班,總會順手稱上一兩斤。小陽愛吃,陳立也愛吃,冰鎮過的荔枝,是父子倆在夏夜里最好的消遣。
那天陳立剛從北方回來,一家人圍著桌子吃晚飯。電視里放著動畫片,小陽一邊看一邊把荔枝一顆接一顆地塞進嘴里。
“少吃點,這東西上火。”李娟把果盤往自己這邊拉了拉。
“媽,沒事,我喝水就行。”小陽嘴里含糊不清地回答。
從廚房走出來的奶奶看到了,也跟著說:“娟兒說得對,荔枝是‘一把火’,吃多了喉嚨要痛的。明天我用荔枝皮給你們煮點水喝,下火最好。”
陳立聽了,沒當回事。在他記憶里,母親總有各種各樣的“土方子”。小時候他被開水燙了,母親會抓一把鍋底灰敷上;他流鼻血了,母親就讓他把頭仰著,用根紅繩扎住中指。
這些看似不經的法子,有時候好像還真起點作用。生活就是這樣,一半靠科學,一半靠經驗。他對母親的這些傳統智慧,抱持著一種不干涉、不反對的尊重。
他沒注意到,妻子李娟的臉上,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猶豫。
02.
危機,總是在最尋常的日子里,悄悄埋下種子。
小陽開始有點不對勁,是從兩天后開始的。
那天是周六,他不用上學。早上起床,就蔫蔫的,平時能把屋頂掀翻的勁頭不見了。他賴在沙發上,連最喜歡的動畫片都看不進去。
“怎么了兒子,不舒服嗎?”李娟摸了摸他的額頭,不燙。
“沒勁兒,喉嚨有點干。”小陽聲音有氣無力的。
“看吧,就說荔枝吃多了要上火。”奶奶端著一碗綠豆湯走過來,“來,把這個喝了,清熱解毒。”
這就是典型的“上火”癥狀,在老一輩人眼里,比感冒還常見。李娟稍微放了心,叮囑兒子多喝水,就去忙活家務了。
到了下午,小陽的臉頰開始泛紅,嘴唇也有些干裂。李娟不放心,又摸了摸他的額頭,這次,手心傳來微熱的觸感。她找出體溫計一量,37度5。
低燒。
“得去趟社區醫院。”李娟有些緊張了。
“去什么醫院,小孩子發燒不是常事嗎?”奶奶不以為然,“物理降溫就行了。就是荔枝吃的,體內的火沒發出來。”
說著,她從陽臺一個塑料袋里,翻出了一堆曬干的荔枝皮。這些都是前幾天吃剩的荔枝,皮被她仔細地收集起來,在烈日下曬得干脆。
“我來給他煮荔枝皮水喝,喝下去,發一身汗,火就散了,比吃藥強。”奶奶說得斬釘截鐵,透著不容置疑的權威。
李娟想反對。她畢竟年輕,更相信現代醫學。但看著婆婆自信滿滿的樣子,又看看兒子只是低燒,精神狀態還行,拒絕的話到了嘴邊,又咽了回去。婆婆是為了孩子好,自己要是為了這點小事跟她爭,顯得太小題大做,也不孝順。
“媽,要不……還是先吃點退燒藥?”她試探著問。
“藥是能隨便吃的嗎?是藥三分毒!”奶奶把眼睛一瞪,“我帶你爸,帶陳立,都是這么過來的,什么時候出過事?聽我的,沒錯!”
廚房里很快傳來熬煮中藥似的味道。深紅色的荔枝皮在水里翻滾,煮出的湯色澤暗沉,帶著一股奇異的草木味。
陳立當時正在補覺,對客廳里發生的一切毫不知情。常年的奔波讓他養成了沾枕頭就睡的習慣。
李娟端著那碗溫熱的、顏色古怪的湯,心里七上八下的。
“來,小陽,奶奶煮的神仙水,喝了病就好了。”奶奶哄著孫子。
小陽皺著眉頭,聞了聞,一臉抗拒:“媽,這個好難聞。”
“乖,良藥苦口。”李娟把心一橫,柔聲勸道,“喝了就不難受了。”
她抱著一絲僥幸,也許,婆婆的土方子真的管用呢。
一碗荔枝皮湯,就這樣被小陽半推半就地喝了下去。
03.
那碗湯,沒有成為熄滅火焰的甘露,反而成了潑上去的一勺熱油。
喝下湯大約一小時后,小陽非但沒有像奶奶預言的那樣“發一身汗”,反而開始發抖。不是冷,是一種從身體內部透出來的、無法控制的戰栗。
他的體溫在急劇攀升。
李娟再次用體溫計量時,看到那個紅色的數字沖破了39度的刻度線,還在往上走。
她的大腦“嗡”的一聲,一片空白。
“陳立!陳立!你快起來!”她沖進臥室,聲音已經完全變了調。
陳立被驚醒,看到妻子的臉色慘白如紙,立刻意識到出事了。他沖到客廳,只見兒子躺在沙發上,雙眼緊閉,身體在小幅度地抽搐,像一條離水的魚。
“怎么回事!”他大吼。
“我……我給他喝了媽煮的荔枝皮水……”李娟的聲音帶著無盡的悔恨和恐懼。
奶奶也嚇傻了,站在一旁,嘴里喃喃自語:“不可能的……怎么會這樣……以前都管用的……”
陳立來不及憤怒,也來不及追責。他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去醫院,馬上去醫院!
于是,就出現了開頭那一幕。
救護車的鳴笛聲劃破了老舊小區的寧靜。鄰居們從窗戶里探出頭,看著陳立抱著兒子沖下樓,李娟和老人跟在后面,跌跌撞撞。
紅藍交替的警示燈,像一只巨大的、驚恐的眼睛,掃過每一張錯愕的臉。
急診室里,燈光白得刺眼,空氣里全是消毒水的味道。
醫生和護士迅速圍了上來,監測儀、輸液袋、各種醫療器械發出的滴滴聲,交織成一張令人窒息的網。
“怎么搞的?發燒這么嚴重才送來?”值班醫生是個三十多歲的女醫生,表情嚴肅。
“我們……我們以為只是普通上火……”陳立語無倫次地解釋著,“給他喝了點……喝了點荔枝皮煮的水……”
女醫生皺起了眉頭,但沒多說什么,立刻開始安排搶救。“先上物理降溫!查血常規、電解質、肝腎功能!馬上!”
一系列的指令下達,護士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起來。冰袋敷在小陽的額頭、腋下,退燒藥通過輸液管緩緩滴入他小小的身體。
但情況并沒有好轉。
監測儀上的心率和呼吸數字,一直在危險的邊緣跳動。小陽的體溫,像一座頑固的火山,在現代醫學的壓制下,依舊拒絕冷卻。
一個小時后,女醫生把陳立和李娟叫到一邊,臉色凝重地說:“情況很不好,高燒持續不退,已經引起了驚厥。普通退燒手段效果不明顯,孩子需要立刻轉入重癥監護室。”
“ICU?”李娟腿一軟,差點癱倒在地,被陳立一把扶住。
這兩個字母,對普通家庭來說,意味著病危,意味著天價的醫療費,意味著與死神的殊死搏斗。
“醫生,”陳立的聲音沙啞得像被砂紙磨過,“求求你,一定要救救我的兒子……無論花多少錢……”
女醫生點點頭:“我們一定會盡全力。但是,你們作為家屬,必須告訴我們所有細節。他發病前,除了荔-枝-皮-水,還接觸過什么特別的東西?吃過什么特別的食物嗎?”
醫生一字一頓地問,目光銳利。
陳立和李娟拼命回憶,把兒子這幾天的飲食、活動軌跡想了個遍,卻再也找不出任何異常。
唯一的異常,就是那碗本應“下火”的湯。
04.
ICU的探視時間,是下午三點到三點半,每天只有一次。
厚重的玻璃門,隔開了兩個世界。
門外,是陳立和李娟無盡的等待和煎熬。門內,是小陽和死神的拔河。
陳立靠在走廊冰冷的墻壁上,一夜之間,仿佛老了十歲。他沒刮胡子,眼窩深陷,布滿了血絲。李娟坐在一旁的排椅上,不停地流淚,嘴里反復念叨著:“都怪我……都怪我……”
奶奶在家里沒敢來,她受不了這個打擊,也無顏面對兒子和兒媳。
社區的鄰居們聽說了這件事,都震驚不已。
“怎么會呢?喝個荔枝皮水,怎么就進ICU了?”
“陳立家那孩子,多乖巧啊,老天爺真是不開眼。”
“我跟你說,那些土方子不能信的呀,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了!”
各種議論在榕樹里社區發酵,同情、惋惜、后怕,種種情緒交織在一起。水果攤的老王,默默地把攤位上的荔枝都收了起來,那幾天,再也沒賣過一顆。
ICU的主治醫生姓王,是個經驗豐富的中年男醫生。他把陳立叫到辦公室,進行了一次正式的談話。
“陳先生,你兒子的檢查結果,我們都看了。血象很高,有嚴重的炎癥反應,肝功能也出現了損傷跡象。我們用了最好的抗生素,也用了激素沖劑,但體溫還是反復,說明我們沒有找到真正的病因。”
王醫生的語氣很平靜,但每個字都像錘子,砸在陳立心上。
“那……那是什么原因?”
“這就是我們現在最大的難題。”王醫生推了推眼鏡,“我們懷疑,可能是某種罕見的病毒感染,或者……是中毒。”
“中毒?”陳立猛地抬起頭,“不可能!我兒子很乖,不會亂吃東西的!”
“你先別激動。”王醫生示意他冷靜,“中毒的范疇很廣,不一定是你們想的那樣。比如食物、藥物,甚至是一些植物。所以我們還在追問那個荔枝皮水,你們確定里面沒有加別的東西嗎?比如,某些草藥?”
陳立給母親打了電話,用一種從未有過的嚴厲口氣詢問。電話那頭,老人哭著發誓,說就是用清水煮的干荔枝皮,祖祖輩輩都這么喝,絕對沒放任何別的東西。
線索,似乎又斷了。
官方的調查陷入了僵局,而小陽的生命,依然懸于一線。
陳立看著躺在病床上,全身插滿管子的兒子,心如刀割。那個曾經能跑能跳,會抱著他脖子撒嬌叫“爸爸”的小男孩,現在只能安靜地躺著,靠機器維持生命。
他第一次感到如此無力。他開著幾十噸的重卡,能翻山越嶺,能日夜兼程,卻無法為兒子分擔一絲一毫的痛苦。
李娟的眼淚已經流干了,取而代之是一種令人心疼的麻木。她每天就守在ICU門口,不吃不喝,像一尊望子歸來的石像。
家庭的積蓄,在ICU每天上萬元的開銷面前,迅速地消耗著。陳立不得不開始給親戚朋友打電話借錢。昔日的“實在人”,如今只能低著頭,承受著別人的同情和探究。
這個原本幸福的小家庭,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推到了懸崖邊緣。
05.
時間又過去了兩天,小陽的病情依然沒有決定性的好轉。
王醫生團隊嘗試了各種方案,就像在迷霧中開槍,希望能僥幸命中目標,但每一次,都只聽到空洞的回響。
這天下午,王醫生再次找到了陳立。他的表情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嚴肅。
“陳先生,常規的手段我們都用了。現在,我們必須采取一些非常規的辦法了。”
陳立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醫生,您說,只要能救我兒子,怎樣都行!”
“我們討論后,決定立刻申請一次全方位的毒理學篩查和基因測序。”
“這兩項檢查,費用非常高,而且……不一定能有結果。”王醫生補充道,“但這是我們目前唯一能走的路了。我們需要你的同意。”
“做!馬上做!”陳立沒有任何猶豫。錢沒了可以再掙,兒子沒了,這個家就塌了。
他顫抖著手,在厚厚的文件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每一個字,都重若千鈞。
接下來的二十四小時,是陳立人生中最漫長、最黑暗的等待。
血液、尿液、甚至骨髓的樣本,都被送進了最頂級的檢測中心。那里的機器將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去分析一個8歲男孩生命里遭遇的這場神秘狙擊。
陳立守在電話旁,不敢離開半步。他怕錯過任何一個電話,也怕接到那個他最不想接到的電話。
第二天傍晚,夕陽的余暉把醫院的走廊染成一片絕望的橘紅色。
陳立的手機響了。
是王醫生。
“陳立,你來我辦公室一趟。快。”醫生的聲音很短促,聽不出情緒。
陳立的心臟瞬間被一只無形的手攥緊。他幾乎是跑著沖向醫生辦公室的。
推開門,王醫生正坐在辦公桌后,手里拿著一張剛剛打印出來的檢測報告。他的臉上,沒有找到病因的喜悅,反而是一種混雜著震驚、困惑和難以置信的復雜表情。
他抬頭看了看陳立,沉默了片刻,然后將那張薄薄的、卻仿佛有千斤重的紙,推到了他面前。
“你自己看吧。”
陳立走上前,拿起那份報告。上面密密麻麻全是英文縮寫和專業數據,他一個也看不懂。他只看到了最下面,結論那一欄里,被紅色圓圈標記出的一個化學名詞。
他盯著那個詞,起初是茫然,然后,他用手機查了一下這個詞的中文意思。
當翻譯結果跳出來的那一刻,陳立感覺全身的血液瞬間凝固了。
他手里的手機“啪”的一聲掉在地上,屏幕摔得粉碎。
他抬起頭,雙眼圓睜,死死地盯著王醫生,嘴巴張了張,卻發不出任何聲音。整個人像被抽走了靈魂的雕塑,愣在了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