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質,就是管理人性:解決這3大根源,團隊很難不高效!
做管理,一定要懂人性。
只有拿捏了人性,才能做好管理。
關鍵,你要解決以下這3大根源,用好以下這3大方法,方可打造高效隊伍。
一:管理問題的3大根源
深入探究會發現,幾乎所有管理上遇到的棘手問題,其核心都與人性的基本特質息息相關。
讓我們通過幾個常見的例子來理解這一點:
1、“搭便車”現象:惰性與公平感的交織
為什么團隊里會出現有人偷懶、依賴他人完成工作的“搭便車”情況?
這很大程度上源于人類天性中對省力的追求——能不做事就不做,能少做事絕不多做。
當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考核機制時,這種惰性就容易滋生,讓人選擇“躺平”或“摸魚”。
同時,這種不公平感也會蔓延:那些勤懇付出的成員看到多勞不多得,少勞不少得,積極性自然會受挫,最終導致整個團隊效率下滑。
2、“部門墻”:領地意識與安全需求的壁壘
而部門之間壁壘森嚴、各自為政,則往往根植于人的領地意識和尋求安全感的需求。
比如,運營團隊不愿意分享銷售線索,可能是因為潛意識里認為“這是我的地盤,我的資源”,分享出去就意味著自身資源的減少和利益的犧牲。
另一方面,跨部門協作常常意味著要承擔額外的工作量,且可能擔心得不到好處,反而容易成為問題的“背鍋俠”。
這種對潛在風險和額外付出的規避,使得人們傾向于“各掃門前雪”,不愿意主動支持他人。
3、執行力不足:意愿缺失與損失規避
團隊執行力差,很多時候并非成員能力不足,而是缺乏內在的意愿。
一方面,前述的惰性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人們普遍存在“怕吃虧”的心理。
投入就意味著付出,如果預期回報不明朗,或者擔心投入了卻沒有相應的收益,基于對損失的厭惡心理(損失帶來的痛苦感往往大于等量收益帶來的快樂感),他們自然缺乏行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