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他從小就有一種理想,那就是賺大錢,照顧好家人,然后為所欲為。40歲后,他基本實現了這個目標,但他經常不開心。
為什么?他老婆說他是矯情,他也無言以對,可他自己知道心里不舒服,好像若有所失的樣子,可他也不知道失去了什么。
后來他才曉得自己是抑郁了,一開始他還難為情,因為周圍人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概念,說起有人抑郁就覺得“吃飽了撐的”,“太脆弱”,“失敗、無能”。
他難受的時候就找個借口開車跑高速,隨便開到哪里,散完心就回來。我有時候會接到他的電話,說到了哪里,看了什么風景,遇到什么事。
有次半夜接到他電話,我問什么事,他老半天不說話,最后問了句“你說人活著是為了什么?”說完就掛了。那時候才曉得他確實有問題了。
錢,看起來重要但并非如此:目標和意義是兩碼事,不要掉入陷阱!
等他回來后我約他聊天,看起來跟原來一樣,但一旦知道有問題再看就看到了很多端倪,這都是我之前所忽略的。
他過去其實很少跟朋友交流,盡管大家經常一起吃飯,談話也基本是生意上的事,或者是人際關系方面的事,大概有十多年時間大家的人生主題都一樣,就是為了多賺錢。
現在他會講一些過去的事,剛開始做生意時候賠了錢,過年也不好意思回家,跟合伙人吃散伙飯都沒錢下館子了,兩人買了一瓶最便宜的白酒,一包花生,兩個饅頭,吃完飯抱頭痛哭,感嘆自己怎么就混到這種地步了呢。
因此他很執著賺錢,他一直堅信錢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錢其他事就都不是問題了。而等他終于有了錢,房子車子都有了,他就好像失去了目標,覺得自己這幾十年過得沒有什么意義,“記得小孩有次過生日,我在外面陪客戶吃飯,她好幾天就告訴我早點回家,但我失約了,當時覺得沒什么,反正是小事,現在孩子大了,我有時間了,她又不需要你陪了……”
人到中年,他對“錢最重要”的信念發生了動搖,所以不再像以前那么不管不顧地努力賺錢。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過去自己的錯誤就在于把目標和意義搞混了,掉進了世俗的陷阱之中。
“意義”才是人生的主題,目標是為自己的人生意義服務的!
什么是意義?我認為這是在人小時候就基本確定的東西,它關乎一個人是什么人,要走什么樣的道路,但人們需要用很長時間才能確認這點,或者就是一輩子都未必能搞清楚。
畢竟世俗的力量非常大,當周圍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想法,你如何不受干擾?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都要面子,都想證明自己,因此就會接受世俗的價值觀,比如以升官發財為成功,以沒錢為失敗和恥辱。
所以,大家盡管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可實際上目標都差不多,都是按照世俗的標準來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