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埋好后抹平,別留痕跡!”
1937年,蘇州城外炮聲震天,潘達于站在潘氏老宅后院,低聲催促兩名木匠。
夜色掩蓋下,木箱沉入土中,里面裝著大克鼎與大盂鼎,潘氏家族的鎮宅之寶。
遠處火光閃現,仆人們不安地低語。
潘達于緊盯土坑,沉聲對木匠說:“這事爛在肚子里,明白嗎?”
木匠點頭,汗水滴落。
她轉身看向老宅,戰火逼近,她必須守住國寶,絕不讓外人染指。
這是潘祖年臨終的囑托,也是她的使命。
01
1937年的蘇州,戰火已燒到城外,潘氏老宅雖巍峨依舊,卻難掩亂世的蕭條。
潘達于站在后院,看著木匠填平土坑,掩蓋了大克鼎與大盂鼎的痕跡。
她轉身回屋,步伐沉穩,肩上仿佛壓著整個家族的榮光。
20歲的她,守寡兩年,卻已成為潘氏的支柱。
這一切,始于她18歲那年嫁入潘氏的決定。
潘達于原名丁達于,1913年出生于蘇州丁氏望族。
丁氏以商賈起家,世代書香,家中藏書樓堆滿經史子集。
達于五歲識字,十歲能背《詩經》,尤擅書法,臨摹顏真卿的《多寶塔碑》,筆鋒剛勁有力。
家中老仆李叔常說:“小姐的字,比老爺當年的還齊整。”
她只笑笑,回道:“字好看沒用,得管用。”
丁氏長輩看她聰慧,常嘆:“若是個男兒,定能考個功名。”
她從不爭辯,只埋頭讀書,偶爾幫母親管賬,算盤打得飛快。
18歲那年,丁氏與潘氏聯姻。
潘氏家族名震蘇州,始于乾隆年間狀元潘世恩,官至一品,門生遍布朝野。
到了潘祖蔭,咸豐二年探花,掌南書房,位高權重。
他酷愛金石書畫,收藏之富全國第二,僅次于故宮。
大克鼎是左宗棠謝禮,大盂鼎是重金購得,與大禹碑齊名,號稱“海內三寶”。
潘氏老宅后院有藏寶閣,青銅器、字畫、瓷器琳瑯滿目,引得古董商趨之若鶩。
達于初入潘宅,驚嘆于藏寶閣的恢弘,暗想:“這等寶物,守著是福,也是擔子。”
她嫁給潘承鏡,潘祖蔭的過繼侄孫。
承鏡溫文爾雅,喜好讀書,卻體弱多病。
婚后三月,他突發急病去世,留下18歲的達于獨守空閨。
潘氏后繼無人,潘祖蔭與弟弟潘祖年皆無子嗣,承鏡是過繼來的希望,卻早早夭折。
族人議論紛紛,有人說:“這寡婦年紀輕輕,守不住潘氏家業。”
潘達于聽在耳里,沉默不語。
她開始接手家務,查賬、管仆、修繕宅院,事無巨細,皆親力親為。
一次,賬房出錯,她徹夜核對,揪出管事私吞銀兩,處置得干凈利落。
族中長輩驚訝:“這丫頭,倒有幾分潘祖蔭的魄力。”
潘達于的堅韌并非一日養成。
丁氏家教嚴謹,母親常教她:“女子也要有擔當,家國大事,不分男女。”
她將這話記在心底。
守寡后,她每日早起,巡查老宅,翻閱潘祖蔭留下的收藏筆記,試圖了解每件寶物的來歷。
大克鼎與大盂鼎的記載尤為醒目,筆記寫道:“此二鼎,國之重器,守之如命。”
她常站在藏寶閣前,凝視青銅器上的銘文,暗自立誓:“既入潘門,定不負先祖。”
然而,潘氏家道已不如前。
清廷覆滅,戰亂頻仍,家族田產縮減,仆人散去大半。
達于每日清點存糧,安排開支,盡力維持門面。
族中遠親常來探聽,言語間試探藏品下落。
她應付自如,從不露怯。
一次,蘇州富商上門,笑說:“達于,守著這些銅疙瘩有何用?換些銀子,日子好過些。”
她冷冷回道:“潘氏之物,非金可換。”
富商碰壁,悻悻離去。
達于知道,覬覦潘氏收藏的不止本地人,還有洋商與軍閥,亂世之中,守護國寶的擔子越發沉重。
1925年,潘祖年病重,他是潘氏碩果僅存的長輩,也是達于的依靠。
他臥病在床,仍關心藏品安危,常召達于到床前,叮囑家事。
達于每日為他端藥送飯,細心照料,族人看在眼里,議論漸少。
她雖年輕,卻以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潘祖年看她管家有方,心中有了打算。
潘氏需要一個當家人,而這個擔子,只能落在她肩上。
02
1925年冬,蘇州潘氏老宅依舊氣派,但門庭冷清,檐下青苔滋生,透著幾分敗落。
潘達于20歲,守寡兩年,每日清晨巡查宅院,核對賬本,安排仆人灑掃庭院。
她的生活如同一張繃緊的弓,日復一日,沒有片刻松懈。
老宅后院的藏寶閣鎖得嚴實,里面存放著大克鼎、大盂鼎等潘氏珍藏,吸引著無數覬覦的目光。
潘達于知道,這些寶物不僅是家族的命根,也是她肩上的重擔.
白天,她與族中長輩商議事務,語氣平靜,條理分明。
賬房管事老張曾出錯,她查出后并未責罵,只讓他重算一遍,事后叮囑:“賬目不清,家業就亂。”
老張點頭稱是,從此不敢馬虎。
晚上,她獨自在書房翻閱潘祖蔭的收藏筆記,字跡工整,記載著每件寶物的來歷。
她常停在大克鼎的條目上,筆記寫道:“左宗棠贈,銘文古樸,國之重器。”
她合上書,抬頭望向窗外,月光灑在院子里,寂靜得讓人窒息。
潘氏家道衰落,清廷覆滅后,田產收入銳減,仆人散去大半。
潘達于精打細算,將存糧分發給家人,盡量維持體面。
族中遠親卻不安分,常常聚在偏廳,低聲議論。
一次,族叔潘文德上門,直言:“達于,你一個寡婦,守著這些銅器有何用?不如改嫁,過幾天舒心日子。”
潘達于放下茶盞,平靜回道:“潘氏家業,我既接手,便守到底。”
潘文德碰了一鼻子灰,悻悻離開。
她知道,族人并非都盼她好,有的惦記著藏寶閣的寶貝,想借機分一杯羹。
外界對潘氏收藏的覬覦從未停歇。
蘇州古董商周老板常來拜訪,笑瞇瞇地說:“達于小姐,上海的洋樓值千金,換你一件青銅器,如何?”
她冷冷搖頭:“周老板,潘氏之物不賣。”
周老板不死心,隔月又來,提價到百兩黃金。
她還是那句話:“不賣。”
她的態度硬如磐石,漸漸傳開,蘇州城里無人再敢當面提買鼎的事。
可背地里,流言四起,有人說她固執,有人說她不懂變通。
潘達于聽在耳里,只當耳旁風。
更大的壓力來自洋商。
一次,英國商人史密斯帶著翻譯登門,開出天價,要買大盂鼎。
翻譯說:“史密斯先生說,這鼎在倫敦能值一棟莊園。”
潘達于端坐堂前,緩緩道:“告訴他,潘氏的鼎,值的是中華千年的魂,不是金子能換的。”
史密斯悻悻而去,臨走丟下一句:“這女人,真是個硬骨頭。”
潘達于表面不動聲色,手卻在袖中握緊。
她知道,拒絕洋商可能招來麻煩,但她別無選擇。
族內也不是鐵板一塊。
潘文德的侄子潘有才,年輕氣盛,常在族會抱怨:“一個寡婦管家,成何體統?藏品該交由族長保管。”
潘達于聽聞后,召集族人,當眾拿出潘祖蔭的筆記,朗聲讀出:“潘氏收藏,守之如命,非忠信之人不可托。”
她環視眾人,沉聲說:“祖蔭公的遺愿,我來擔。”
潘有才啞口無言,族人雖不情愿,也無人再公開反對。
她用行動堵住了流言,卻也讓自己更孤立。
每逢深夜,潘達于坐在書房,孤燈映著她清瘦的身影。
她翻開潘祖蔭的筆記,讀到大盂鼎的記載:“重金購自山西,銘文記周王功績,國之至寶。”
她合上書,揉了揉額頭,疲憊爬上心頭。
守寡的生活單調而沉重,外界的貪婪、族內的猜忌,如同無形的網,將她困住。
她想起母親當年的教誨:“女子也要有擔當,家國大事,不分男女。”
她咬緊牙關,告訴自己:既是潘氏的媳婦,就得撐起這副擔子。
潘祖年是她唯一的依靠。
他雖年老體弱,卻常召她到床前,叮囑家事。
一次,他握著她的手,喘息著說:“達于,你管家有方,潘氏有你,是福。”
她點頭應道:“祖年公放心,我不會讓您失望。”
潘祖年眼中閃過一絲欣慰,卻未多言。
潘達于隱約感到,他似乎有更大的打算。
1925年冬,潘祖年病重,臥榻不起。
潘達于日夜守在床前,端藥送飯,細心照料。
她不知道,這位長輩即將交托給她的,不只是家務,而是一個關乎家族與國寶的使命。
03
1925年冬,蘇州潘氏老宅內寒氣逼人,潘祖年臥病在床,氣息微弱。
潘達于每日守在床前,端茶送藥,安排仆人熬湯。
潘祖年是潘氏家族碩果僅存的長輩,也是潘祖蔭的弟弟,年輕時曾協助兄長管理收藏,深知大克鼎與大盂鼎的價值。
他病榻上常翻閱舊賬,偶爾問起藏寶閣的鎖是否結實。
潘達于答:“鎖好著,鑰匙我親自收。”
他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
潘祖年病重后,族人常聚在老宅偏廳,商議后事。
潘文德帶頭說:“家族無后,家產該如何分?”
潘有才附和:“達于管家雖穩,但她一個寡婦,終究不妥。”
潘達于站在門外,聽得清楚,推門而入,平靜道:“祖年公還在,家事輪不到旁人操心。”
眾人噤聲,潘文德干笑兩聲,不再言語。
她轉身離開,步子沉穩,藏住心中的疲憊。
兩年來,她應付族人、擋住外商,早已習慣這樣的爭鋒。
潘祖年看在眼里,對潘達于越發倚重。
他曾親眼見她處置賬房貪墨,應對古董商的軟磨硬泡,20歲的年紀,卻有超出年齡的擔當。
他翻閱潘祖蔭的筆記,上面寫道:“大克鼎,左宗棠贈,銘文述周王賞賜;大盂鼎,重金購自山西,記周王功績。
兩鼎為國之重器,守之如命。”
他合上書,暗想:潘氏家業衰落,亂世將至,這兩鼎若落入外人之手,家族榮光盡毀,民族文化也將蒙羞。
他召潘達于到床前,屏退仆人,低聲說:“達于,你管家兩年,族里無人比你穩當。”
她應道:“祖年公過獎,我只盡本分。”
潘祖年喘息片刻,繼續道:“潘氏的寶物,不是金銀能衡量的。
你可知大克鼎的來歷?”
潘達于點頭:“左宗棠贈的,祖蔭公珍之如命。”
他又問:“大盂鼎呢?”
她答:“重金購自山西,銘文記周王功績。”
潘祖年眼中露出贊許,緩緩說:“這二鼎不僅是潘氏的命根,也是國家的根。
亂世將近,守住它們,比守住命還重要。”
潘達于低頭,明白這話的分量。
她想起這些年,外商和軍閥對藏寶閣的覬覦,族人的冷言冷語。
她說:“祖年公放心,我不會讓寶物旁落。”
潘祖年搖頭:“光你一人不夠。
潘氏需要一個當家人,名正言順。”
他決定改她的姓氏,正式列入潘氏族譜。
此舉在族中掀起波瀾,潘文德當場反對:“一個外姓寡婦,怎能入族譜?”
潘祖年咳嗽著,沉聲說:“達于忠信,勝過你們百倍。
她不入,誰入?”
潘達于站在一旁,沉默不語,雙手卻攥緊了衣角。
為讓她名正言順,潘祖年還為她過繼兩個孩子,一個六歲,一個四歲,皆是族中旁支的孤兒。
族人雖不甘,卻不敢違抗。
潘達于接過族譜,上面新添了她的名字:潘達于。
她看著墨跡未干的字跡,肩頭更沉了幾分。
族人散去后,她對潘祖年說:“祖年公信我,我定不負。”
他點頭,喘息加重,似有話未說完。
幾天后,潘祖年的病情惡化,藥石無靈。
族人圍在床前,個個神色凝重。
潘達于端著藥碗,喂他喝下最后一口。
他忽然揮手,示意眾人出去,只留潘達于。
房內燭光昏暗,他握住她的手,氣息斷續:“達于,你守寡兩年,真是苦了你了。
但我死后,你也一定不要改嫁,我有要事相求!”
潘達于一愣,點頭應道:“祖年公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