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一位終身未嫁的74歲上海老太太因病住院,原本孤獨無依的她,卻在病房里迎來了三位醫生的特殊探望。
這三位醫生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她的病床前,眼含熱淚地喊出了一聲“媽,我們來了”。
這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故事?為何三位素不相識的醫生會同時認這位老人為母?
01
清晨六點,上海靜安區的老洋房里傳來輕微的腳步聲。
沈雅清站在鏡子前,用木梳慢慢梳理著花白的頭發。
七十四歲的她依然保持著當年做語文老師時的嚴謹,每一縷頭發都被整理得一絲不茍。
鏡子里的她身形瘦削,但精神矍鑠,歲月在她臉上留下痕跡,卻沒有磨掉她眼中的溫和。
這套三室一廳的老洋房是她獨自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
房間里的陳設簡單樸素,但每一樣東西都擺放得井井有條。
客廳的書架上擺滿了各種書籍,從文學作品到醫學專業書籍,種類繁多。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醫學書籍,《內科學》、《外科學》、《兒科護理學》,每一本都被翻得很舊。
書頁邊緣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筆記,有些是用藍色鋼筆寫的,有些是用鉛筆標注的。
書桌上還擺著厚厚一摞育兒雜志,從《母嬰世界》到《兒童心理》,應有盡有。
這些雜志有新有舊,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幾年前。
每一本雜志都被仔細閱讀過,重要的文章還用回形針夾著標記。
沈雅清的日常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簡單洗漱后就會出門買菜。
她住的這條街道有一個歷史悠久的菜市場,距離她家只有五分鐘的步行路程。
菜市場里的攤販們都認識這位準時出現的老太太。
她總是買三份量的食材,這個習慣讓所有人都感到奇怪。
青菜要三把,肉要三斤,魚要三條,連調料都是三份。
“沈老師,您一個人住,買這么多菜能吃完嗎?”賣菜的王師傅經常這樣問。
“習慣了?!鄙蜓徘蹇偸堑鼗卮?,從不多做解釋。
王師傅覺得可能是老人家舍不得天天跑菜場,一次性多買點存著。
但奇怪的是,她每天都來,買的菜也不像是要囤積的樣子。
新鮮的蔬菜、剛宰的活雞、剛撈的活魚,都是當天要吃的。
鄰居李阿姨住在沈雅清樓下,經常看到她提著大包小包的菜回家。
“一個人哪里吃得了這么多菜,真是浪費。”李阿姨經常在背后議論。
“可能是老糊涂了吧,年紀大了都這樣?!绷硪粋€鄰居張阿姨也跟著附和。
沈雅清聽到這些議論從不計較,依然我行我素地按照自己的習慣生活。
每次買菜回來,她都會在廚房里忙碌很久。
切菜的聲音、炒菜的香味,從她家廚房里傳出來。
但令人費解的是,她明明買了三份菜,卻從來沒有人看到過有客人來她家吃飯。
樓道里也從來沒有聽到過其他人的說話聲。
沈雅清的生活看起來孤獨而單調,但她似乎有自己的精神寄托。
她經常接到一些電話,每次鈴聲響起,她都會放下手頭的所有事情。
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讓她的神情變得非常柔和,整個人仿佛都年輕了幾歲。
她會耐心地聊上半個小時甚至更久,語氣中充滿了關切和溫柔。
“身體怎么樣?工作累不累?”這是她最常問的問題。
“要注意休息,別總是熬夜?!边@是她最常說的叮囑。
“有什么困難一定要說,不要一個人硬撐著?!边@是她最常給的建議。
鄰居們偶爾聽到這些對話內容,都以為是詐騙分子在套取老人的信任。
李阿姨還專門去提醒過她:“沈老師,現在騙子很多,您要小心啊。”
“沒事的,不是壞人?!鄙蜓徘蹇偸沁@樣溫和地回應。
她從不詳細解釋這些電話的來源,也不說那些人是誰。
每次掛斷電話后,她的臉上都會浮現出滿足的微笑。
那種微笑很特別,像是完成了一件重要任務后的安心感。
除了接電話,沈雅清還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
每個月十五號,她都會準時出現在附近的建設銀行里。
銀行的工作人員都認識這位老顧客,知道她每次都要辦理轉賬業務。
而且不是一筆,而是三筆,分別轉給三個不同的賬戶。
每筆轉賬的金額都不少,少則三千,多則五千。
收款人的姓名也不相同,一個叫陳志華,一個叫李美華,一個叫王建國。
銀行工作人員小陳曾經善意地詢問:“阿姨,這些人都是您的什么人啊?”
“朋友?!鄙蜓徘蹇偸呛唵蔚鼗卮稹?/p>
“您每個月給他們轉這么多錢,不會有負擔嗎?”小陳擔心地問。
“沒關系的,我的退休工資夠用。”沈雅清淡淡地說。
小陳覺得奇怪,一個退休老師的工資能有多少,每個月轉出一萬多塊錢,她自己還怎么生活。
但沈雅清從不透露更多信息,辦完業務就安靜地離開。
銀行的監控錄像顯示,她每次轉賬后都會在銀行門口站一會兒。
那種神情很復雜,有滿足,有牽掛,還有一些說不清的憂傷。
沈雅清很少參加社區活動,鄰居們組織的聚會她從不參加。
即使是簡單的鄰里寒暄,她也會盡量避免。
這種刻意的疏離讓她在整棟樓里顯得格外突兀。
02
大家都覺得她是個怪人,有些孤僻,不太好相處。
其實沈雅清并不是不善于交際,而是她的心思都在別的地方。
晚上的時候,她經常坐在客廳里,拿著放大鏡閱讀那些密密麻麻的醫學術語。
這些知識對于一個獨居老人來說,似乎沒有什么實際用途。
但沈雅清學得很投入,像是在為什么重要的事情做準備。
三月份的一個清晨,意外突然降臨在這個規律的生活中。
沈雅清像往常一樣提著菜籃子準備出門買菜。
她穿上深藍色的外套,拿起那個用了很多年的藤編菜籃。
走到門口時,她習慣性地回頭看了一眼客廳。
茶幾上放著三個茶杯,盡管只有她一個人住。
餐桌上擺著三副碗筷,盡管只有她一個人吃飯。
這些細節在外人看來很奇怪,但對她來說卻是日常習慣。
她鎖好門,慢慢地走下樓梯。
老洋房的樓梯有些陡峭,扶手也比較老舊。
平時她都很小心,但今天不知道為什么,走到二樓樓梯間時,她突然感到一陣強烈的眩暈。
眼前一黑,天旋地轉,她失去了平衡。
整個人重重地摔倒在冰冷的樓梯上,菜籃子也滾到了一邊。
樓梯間里回響著沉悶的撞擊聲,然后就是一片寂靜。
住在二樓的李阿姨正在廚房里準備早餐,聽到外面的響聲趕緊跑出來查看。
看到沈雅清躺在樓梯上不省人事,李阿姨嚇得大聲呼救。
“快來人??!沈老師暈倒了!”她的喊聲在樓道里回響。
其他鄰居聽到聲音紛紛跑出來,大家圍在一起不知道該怎么辦。
有人建議先把她扶起來,有人說不能隨便移動,萬一有內傷怎么辦。
最后還是張阿姨比較冷靜,立即撥打了120急救電話。
“有位老人在樓梯上摔倒昏迷,請馬上派救護車來?!彼龑χ娫捲敿氄f明情況。
十分鐘后,救護車呼嘯著趕到了現場。
醫護人員迅速上樓,專業地檢查了沈雅清的生命體征。
“血壓很低,心率也不正常,需要立即送醫院?!奔本柔t生做出判斷。
他們小心翼翼地將沈雅清抬上擔架,送進了救護車。
李阿姨作為發現者,陪同前往醫院處理相關事務。
救護車一路疾馳,很快到達了市人民醫院的急診科。
醫生立即為沈雅清做了全面的檢查,包括血常規、心電圖、CT掃描等。
檢查結果顯示,她主要是因為血壓過低導致的暈厥,再加上年齡較大,身體機能下降。
“需要住院觀察幾天,調節血壓,看看還有沒有其他問題?!敝髦吾t生對李阿姨說。
李阿姨點點頭,然后想到一個重要問題:“醫生,老人家的家屬聯系方式你們有嗎?”
護士翻看了沈雅清隨身攜帶的證件和物品,沒有找到任何家屬信息。
當沈雅清清醒過來后,護士溫和地詢問:“老人家,您有什么親人需要通知嗎?”
沈雅清虛弱地搖了搖頭:“沒有親人,就我一個人?!?/p>
她的聲音很輕,帶著一絲說不出的落寞。
護士看著這位孤獨的老人,心中涌起一陣同情。
“那有什么朋友需要聯系嗎?”護士繼續問道。
“不用了,麻煩大家了。”沈雅清禮貌地謝絕了。
李阿姨幫忙辦完了住院手續,然后回家去給她收拾一些日用品。
沈雅清被安排在內科病房的一個單人間里。
病房很安靜,只有心電監護儀發出的滴滴聲在提醒著生命的存在。
墻上的時鐘指向下午三點,陽光透過百葉窗照在潔白的床單上。
沈雅清躺在病床上,望著天花板上的日光燈,眼中有些迷茫。
她已經很久沒有在陌生的環境里過夜了,醫院的味道讓她感到不安。
護士小王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姑娘,負責這個病區的護理工作。
她看沈雅清沒有家屬陪伴,就特別用心地照顧她。
“老奶奶,您要不要喝點水?”小王輕聲詢問。
“謝謝,不用麻煩。”沈雅清客氣地回應。
“不麻煩的,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毙⊥踅o她倒了一杯溫水。
第一天晚上,沈雅清幾乎沒有睡覺。
她不斷地看手機,似乎在等什么重要的電話。
手機確實響了幾次,她每次都會迅速接聽,然后壓低聲音說話。
“我沒事,就是血壓有點低...不用擔心,過幾天就出院了...你們都要好好照顧自己...”
小王路過病房時偶爾聽到這些對話片段,覺得很奇怪。
明明說沒有親人,為什么會有人這么關心她的病情?
而且聽語氣,沈雅清對電話那頭的人非常關切,像是在安慰自己的孩子。
03
住院的第二天,小王發現了一些更奇怪的現象。
沈雅清的病床旁總是會出現一些營養品和生活用品。
有高檔的燕窩、人參,有柔軟的毛巾、舒適的睡衣。
這些東西都很貴重,包裝也很精美,明顯不是隨便買的。
“老奶奶,這些東西是誰送來的?”小王好奇地問。
“不知道,可能是好心的陌生人吧?!鄙蜓徘宓幕卮鹇犉饋砗懿蛔匀?。
“可是這些東西都很貴重,陌生人怎么會送這么貴的禮品?”小王追問道。
“可能是看我一個人住院比較可憐吧?!鄙蜓徘迕銖娊忉屩?/p>
小王覺得這個解釋很牽強,但也不好繼續追問。
她注意到,每次有新的營養品出現,沈雅清都會顯得很緊張。
她會迅速把這些東西收起來,不讓別人看到。
而且她對這些營養品的功效異常了解,知道什么時候吃,吃多少合適。
“這個燕窩要用冰糖燉,對身體恢復比較好。”她會這樣自言自語。
“人參不能一次吃太多,容易上火。”她會這樣提醒自己。
這種對營養品的專業了解,不像是一個普通老人應該具備的知識。
更奇怪的是,沈雅清對醫療程序異常熟悉。
護士來抽血時,她會主動伸出手臂,知道應該在哪個位置。
醫生來查房時,她能準確說出自己的各項檢查指標。
甚至有些護理細節的問題,她都能及時發現并指出。
“這個輸液速度是不是有點快?”她會這樣詢問護士。
“血壓計的袖帶綁得有點緊?!彼龝@樣提醒醫生。
“這個藥要飯后服用,現在還沒到時間。”她會這樣糾正用藥時間。
護士們私下討論,都覺得這位老人不簡單。
“她對醫學知識的了解程度不像是普通患者?!毙⊥鯇ν抡f。
“可能以前在醫院工作過吧?!绷硪粋€護士猜測道。
“但是她的檔案上寫的是退休教師啊?!毙⊥蹩粗v說道。
大家都覺得這位老人身上有很多謎團,但又不好直接詢問。
住院的第三天上午,心內科主任陳志華路過沈雅清的病房。
陳志華今年四十五歲,是醫院里德高望重的專家,在心血管疾病治療方面頗有建樹。
他剛剛結束一臺復雜的心臟手術,正準備回辦公室休息一下。
路過74床病房時,里面傳出了一個聲音:“醫生,能麻煩您一下嗎?”
陳志華停下腳步,回頭看向病房里的老人。
沈雅清正坐在病床上,戴著老花鏡在看一本醫學雜志。
“您好,有什么需要幫助的?”陳志華禮貌地走進病房。
“我想了解一下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方法?!鄙蜓徘宸畔码s志,認真地看著他。
陳志華有些意外,一般患者很少會主動詢問這么專業的問題。
“您是因為這次的血壓問題想了解相關知識嗎?”他問道。
“是的,我想知道如何預防心肌梗塞、心律不齊這些疾病?!鄙蜓徘宓膯栴}很具體。
陳志華開始詳細地為她講解心血管疾病的預防知識。
從飲食調理到運動鍛煉,從藥物預防到定期檢查,他講得很全面。
整個過程中,沈雅清聽得非常認真,還時不時地提出一些很專業的問題。
“β受體阻滯劑對心率的影響是怎樣的?”
““ACEI類藥物有什么副作用?””
“心臟支架手術后的康復期需要注意什么?”
這些問題讓陳志華刮目相看,一般患者不可能了解得這么深入。
“您對醫學很有研究啊?!标愔救A忍不住稱贊道。
“以前接觸過一些。”沈雅清淡淡地回應,目光卻一直沒有離開他的臉。
陳志華注意到,老人看他的眼神很特別。
那種眼神中帶著關切,帶著溫暖,還有一種說不出的復雜情感。
就像是一位母親在關心自己的孩子,但又有些小心翼翼,不敢表達得太明顯。
“您平時也要注意身體,工作不要太累?!鄙蜓徘逋蝗徽f道。
這句話讓陳志華有些意外,患者關心醫生的情況并不常見。
“謝謝您的關心?!彼蜌獾鼗貞?。
“年輕人要注意勞逸結合,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鄙蜓徘謇^續叮囑著。
那種語氣很溫和,但帶著長輩對晚輩的關懷。
陳志華心中有種奇怪的感覺,這位老人給他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04
當天下午,婦產科醫生李美華在醫院食堂遇到了沈雅清。
43歲的李美華正在排隊買飯,沈雅清主動走到她身邊。
“您是婦產科的醫生對吧?”沈雅清開口詢問。
李美華有些驚訝,點了點頭:“是的,您怎么知道的?”
“您胸前的科室標識。”沈雅清指了指她的工作牌。
兩人開始聊天,沈雅清詢問了很多關于女性健康的問題。
令李美華驚訝的是,這位老人對兒童心理發展也異常了解。
她能準確說出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發育特點,甚至知道一些專業的育兒方法。
“您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李美華好奇地問。
“教書的。”沈雅清回答得很簡單,但眼神中有種復雜的情緒。
第四天晚上,外科醫生王建國在電梯里遇到了沈雅清。
41歲的王建國剛下完一臺手術,看起來有些疲憊。
“醫生,您看起來很累,要注意身體啊?!鄙蜓徘尻P切地說道。
王建國抬頭看了她一眼,有些意外于一個陌生病人的關心。
“謝謝您的關心,職業習慣了?!彼Y貌地回應。
電梯里的幾分鐘時間,沈雅清詢問了他的工作科室和日常工作時間。
王建國感覺這位老人的關心有些特別,但又說不出哪里奇怪。
當電梯到達她的樓層時,沈雅清臨走前說了一句:“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p>
這句話讓王建國心中莫名地溫暖了一下。
三個醫生都沒有想到,他們會在接下來的幾天里頻繁遇到這位老人。
陳志華發現,每次他路過那個病房,沈雅清總是恰好在窗邊張望。
李美華注意到,老人總是能準確知道她的工作時間和科室安排。
王建國也發現,每次在走廊里碰到沈雅清,她的眼神中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情緒。
三位醫生開始私下交流這個奇怪的現象。
“那位74床的病人,您也遇到過?”陳志華問李美華。
“是的,她對醫學知識的了解程度很不一般?!崩蠲廊A回應道。
“我也覺得她很特別,總感覺她對我們很關注?!蓖踅▏尤肓擞懻摗?/p>
他們開始留意沈雅清的一些細節。
她的手上有很多小疤痕,看起來像是長期被熱水燙傷留下的痕跡。
她在婦產科醫生面前,總是不自覺地關心起醫生的家庭情況。
每次見到外科醫生,她都會擔心地詢問工作是否太辛苦。
護士小王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細節。
在整理沈雅清的床頭柜時,她看到了三張照片。
照片中是三個不同年齡段的男孩,背景看起來像是很多年前的合影。
照片很舊了,邊緣已經有些泛黃,但保存得很好。
“老奶奶,這是您的什么人?”小王好奇地詢問。
沈雅清聽到聲音,慌張地走過來收起照片:“朋友家的孩子。”
她的反應很激烈,手甚至有些顫抖。
小王覺得奇怪,但也不好多問,只是把這個細節記在了心里。
陳志華開始更仔細地觀察沈雅清的生活習慣。
他發現老人吃飯時總是習慣性地準備三副碗筷,盡管病房里只有她一個人。
這個細節讓他感到困惑,但也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李美華注意到沈雅清手機里的通訊錄,有幾個號碼的備注很特別。
分別是“小華”、“小國”、“小志”,而且這些號碼她經常撥打。
每次打電話時,她的表情都會變得非常溫柔,像是在和最親近的人通話。
王建國發現沈雅清對他們三個人的關注并不是偶然的。
她能準確說出他們的姓名、科室,甚至知道一些工作細節。
這種了解程度讓他開始懷疑,這位老人可能和他們有某種特殊的聯系。
三位醫生決定暗中調查沈雅清的身份背景。
陳志華通過醫院的關系,查到了她的一些基本信息。
檔案顯示,沈雅清確實是一名退休的中學語文老師,但在30年前曾經有一段時間在育幼院工作。
這段工作經歷的記錄很簡單,只有短短幾行字。
李美華找到醫院的老護士長詢問情況。
護士長回憶說:“那位老人每個月都會來銀行轉賬,轉給好幾個不同的人?!?/p>
“數額還不小,每次都有好幾千塊?!弊o士長補充道。
王建國在整理病歷時,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
沈雅清的緊急聯系人一欄被人為涂改過,涂改得很仔細。
通過特殊的光線角度,可以隱約看到涂改前的一些筆畫。
那些筆畫看起來像是三個人名的一部分。
05
三位醫生把各自的發現匯總起來,一個模糊的輪廓開始浮現。
這位看似孤獨的老人,可能和他們三個人有著某種特殊的關系。
她對他們的了解,她的關心,她的種種異常行為,都在暗示著什么。
住院的第七天,沈雅清的病情突然出現了變化。
她的血壓開始不穩定,心率也出現了異常波動。
醫生決定將她轉入重癥監護室進行密切觀察。
在半昏迷狀態下,沈雅清開始說胡話。
她反復呢喃著三個名字:“小華...小國...小志...”
這些名字讓守在旁邊的三位醫生心中一震。
陳志華的名字叫陳志華,小名就是小華。
李美華記得,小時候有人叫過她小華,雖然她是女性。
王建國想起來,他小時候的確有人叫他小國。
三個人對視了一眼,心中都涌起了一種奇怪的感覺。
那種感覺很熟悉,像是久違的記憶在慢慢蘇醒。
護士匆忙趕來,檢查沈雅清的各項生命指征。
“血壓還在下降,心率也不穩定。”護士緊張地報告情況。
三位醫生立即投入到救治工作中,但他們的心思已經不完全在醫療上了。
沈雅清在昏迷中抓住了陳志華的手,力氣很大。
接著她的話如同一道閃電,瞬間擊中了陳志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