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臺軍異動之際,美方也派人前往臺島,會不會是為了“保臺”而去?其實是美方另有其他考慮。
臺軍“漢光41號”演習開啟后,立刻成了熱議話題。不僅臺灣民眾紛紛談論,更是引來美方人員的觀摩。不過,這場軍演才剛上演沒多久,就接二連三地出了些“幺蛾子”,諸如撞車、拋錨、撞人等事故,讓很多人對臺軍的實際戰斗力直搖頭。
(臺軍“漢光41號”演習事故頻發)
有人說,美方曾經的想法有點太樂觀,以為只要極力渲染沖突氛圍,臺民眾就能對所謂的戰爭心生向往,但是實際情況可不是這樣,臺灣年輕人對裝甲車可沒有半點兒向往之情。他們更傾向于和平的生活,而不是時刻準備著上戰場。
至于臺灣民眾為何對戰爭不感冒,這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充足的實際證據。臺灣社會普遍存在一種氛圍,尤其是島內年輕人,他們對當兵毫無興趣,導致志愿役兵力捉襟見肘,人數逐年減少。即便那些聲稱自己愿意戰斗到最后一刻的人,也大多只是紙上談兵,當真實面對生死關頭時,他們是否還能堅定,那就要打個問號了。
(臺軍兵力捉襟見肘)
有一則民調結果顯示,假如大陸對臺發起行動,41%的民眾表示“非常愿意”為臺而戰,25%的人“有點愿意”,加起來有66%的臺灣民眾愿意上戰場。然而,臺當局在宣傳時,卻夸張地宣稱“臺灣民眾的抵抗意志近年普遍可達七成”。
這則數據頗具爭議。首先,這個民調早在今年3月就已發布,為何在“漢光41號”軍演期間又被拿出來說事?其次,民調還顯示,大部分人更希望“維持現狀”,這與所謂的七成民眾愿意參戰截然相反。另外,這個調查僅針對18歲到22歲的男性,其結論被夸大解讀為全臺人民的意愿,未免過于牽強。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某種政治宣傳的用意。
對于美方派人觀摩“漢光演習”,有臺退將認為,這并非出于“保臺”目的。雖說臺軍依據美軍的指導,將城鎮戰作為防守臺灣本島的關鍵手段,但城鎮戰往往是最后的選擇。一旦一開始無法與解放軍抗衡,退到城鎮也未必能贏。臺軍或許誤用了城市戰的某個模型,期望通過此類方式延長抵抗時間,但最終可能還是無濟于事。
(臺當局極其看重城鎮戰)
從戰略角度來看,城鎮戰不能真正扭轉戰局,除非臺軍的目標本就是拖延時間。美方或許想得很好,通過這樣的策略試圖拖延解放軍在臺行動的時間。
盡管如此,并不意味著只要臺軍撐得久,美國介入的可能性會增加。美國介入的意愿更多依賴于自身的成本收益考慮,而非單純為了“保衛臺灣”。
事實上,美國正在追求以更低成本、更高收益的方式來打“臺灣牌”。我們必須意識到,美國的“臺灣牌”策略是一場長久的博弈。在美國設想的“印太戰略”中,臺灣作為一個棋子,角色重要,但卻不是不可或缺。美國試圖借助包含日本在內的地區勢力,維護其脆弱的“領導地位”,以應對中國的崛起。
然而,隨著大陸綜合實力的日益增強,中美關系的全局性影響力愈發顯著,臺灣在美國戰略中的相對價值必然遞減,也因此存在被邊緣化乃至成為棄子的風險。這一趨勢幾乎難以逆轉。
(特朗普或繼續關注臺海)
特朗普曾將臺灣比作桌上的圓珠筆尖,而將大陸比作龐大的辦公桌,輕重之別一目了然。而美國國內一些學者也明確指出“臺灣并不重要”。所以,當臺當局自以為是能獲得美方幫助之際,其命運更顯無常。
盡管如此,美國顯然不會輕易放棄“臺灣牌”。因為在美國的視角中,中方構成了“挑戰”,而臺灣則是制衡大陸的重要工具之一,仍有其利用價值。因此,美國在接下來的戰略布局中,可能仍將不遺余力地把“臺灣牌”用到極致。
因此對我們而言,還是要盡可能的提高警惕,嚴防美方在臺海問題上的一切動作,哪怕美方僅僅只是希望利用臺灣,從臺當局身上榨取更多利益,我們也要阻止美方的任何舉動,保證國家利益不受到任何的威脅與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