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美蓮姐,你這菜怎么種得這么好?"對面的王淑華拿著剛買的小白菜,眼里滿是羨慕。
我笑著擦了擦手上的泥土,"在家鄉種了二十多年了,手藝還沒丟。"
她壓低聲音說:"聽說連林老板都要來買你的菜?"
我愣了一下,心想這消息傳得也太快了。
正說著,遠處傳來汽車聲,我抬頭一看,好家伙,門口竟然停了一排豪車。
01
從彰化到臺北,這四個小時的車程對我來說就像是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
車窗外的風景從稻田換成了高樓大廈,空氣中的稻香味也變成了汽車尾氣。
我緊緊抱著那個舊皮箱,里面裝著我全部的家當,還有女兒小雯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媽,你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出發前,小雯紅著眼睛抱著我說。
臺大的學費實在太貴了,我一個寡婦,光靠家里那點田地根本不夠。聽說臺北有錢人家需要保姆,一個月能掙三萬多,足夠小雯的生活費了。
天母區的別墅比我想象中還要大,三層樓的洋房,前面是整齊的草坪,后面還有個不小的院子。
李美蓮提著一個破舊的行李箱,站在臺北天母區的豪華別墅門前。
四十六歲的她,頭發已經花白了不少,手上滿是常年勞作留下的繭子。她深深吸了一口氣,按下門鈴。
"您就是李美蓮阿姨吧?我是雇主陳志明。"開門的是一個四十出頭的男人,穿著整齊的西裝,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
"是的,陳先生。"李美蓮緊張地點點頭,聲音有些顫抖。
陳志明熱情地接過她的行李箱:"快進來,我太太雅文在廚房準備晚飯,兩個孩子在樓上寫作業。我們已經等您好久了。"
走進屋子,李美蓮被眼前的豪華裝修震撼了。
水晶吊燈、大理石地板、進口家具,這些在她的鄉下老家連想都不敢想。她小心翼翼地跟在陳志明身后,生怕弄臟了什么。
"雅文,李阿姨到了。"陳志明朝廚房喊道。
一個優雅的女人從廚房走出來,正是陳太太王雅文。她穿著簡單的居家服,但舉手投足間透著都市白領的干練氣質。
"李阿姨,您辛苦了,一路上累不累?"王雅文關切地問道。
李美蓮連忙擺手:"不累不累,坐高鐵很快的。"
"那就好。來,我帶您看看房間,先休息一下。"王雅文親自領著李美蓮上樓。
房間不大,但布置得很溫馨。
有獨立的衛浴,還有一張舒適的單人床。對于習慣了鄉下簡陋環境的李美蓮來說,這已經是天堂一般的待遇了。
"李阿姨,您先收拾一下,等會兒下來吃飯。"王雅文說完就要離開。
"陳太太,謝謝您。"李美蓮眼中含著淚水。
自從丈夫因病去世后,她獨自一人帶著女兒生活,日子過得很艱難。
女兒考上臺大是件天大的喜事,但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讓她愁白了頭。這份保姆工作對她來說真是救命稻草。
晚飯時間,陳家兩個孩子也下樓了。十歲的陳小宇和八歲的陳小婷都很有禮貌,主動和李美蓮打招呼。
"美蓮阿姨好!"兩個孩子齊聲說道。
"小宇、小婷真乖。"李美蓮慈愛地看著兩個孩子,想起了遠在家鄉的女兒。
飯桌上,陳志明夫婦詳細地向李美蓮介紹了工作內容:主要是照顧兩個孩子的起居飲食,偶爾幫忙做些家務。工資很優厚,還包吃包住。
"李阿姨,您在鄉下種過菜嗎?"王雅文隨口問道。
"種過的,我們家以前有兩畝地,什么菜都種。"李美蓮眼中閃過一絲懷念。
"那太好了!我們家后院有塊空地,一直荒著。最近買菜也不方便,超市里的菜不是很新鮮。"陳志明說道。
李美蓮心里一動,但沒敢多說什么。
第一天來,還是先熟悉環境比較好。
吃完飯后,王雅文帶著李美蓮在房子里轉了一圈。這是一棟三層的獨棟別墅,有客廳、餐廳、廚房、書房,還有一個大大的后院。
"這后院真大。"李美蓮站在后門口,看著月光下的那片空地。
"是啊,當初買房子就是看中這個院子,想著孩子可以在這里玩耍。不過現在都荒著,長了不少雜草。"王雅文有些遺憾地說。
李美蓮走到院子里,蹲下身摸了摸土壤。
在月光下,她看出這土質還不錯,而且位置向陽,很適合種菜。她的心里開始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02
第二天一早,李美蓮就開始了新的工作。送兩個孩子上學,整理房間,準備午飯,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
孩子們也很喜歡她,特別是她做的家鄉菜,兩個小家伙吃得津津有味。
下午,趁著有空閑時間,李美蓮又來到后院。
白天看得更清楚,這片空地大概有一百多平方米,除了幾處雜草,大部分地方都還算平整。
"美蓮阿姨,您在看什么?"小宇不知什么時候跑到了她身邊。
"阿姨在看這塊地,想著種點菜。"李美蓮摸摸小宇的頭。
"種菜?那太好了!我從來沒見過菜是怎么長出來的。"小宇興奮地說。
"那阿姨教你好不好?"
"好啊好??!"
晚上,李美蓮鼓起勇氣向陳志明夫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陳先生,陳太太,我想問一下,后院那塊空地,能不能讓我種點菜?就種一小塊,不會影響院子的美觀。"李美蓮有些緊張地說。
陳志明和王雅文對視了一眼,都露出了笑容。
"當然可以?。∥覀冋钅菈K地荒著呢。您要是能種出菜來,我們全家都受益。"陳志明爽快地答應了。
"真的嗎?太好了!"李美蓮激動得差點跳起來。
第三天周末,李美蓮開始了她的開荒大業。
她先去建國花市買了菜種和一些簡單的工具:空心菜種、小白菜種、韭菜根、青江菜種,還有鋤頭、鏟子、灑水壺等。
"阿姨,這些都是什么?"小宇和小婷好奇地圍在李美蓮身邊。
"這是空心菜的種子,這是小白菜的種子..."李美蓮耐心地給兩個孩子介紹每一種菜種。
接下來就是辛苦的開墾工作了。
李美蓮挽起袖子,拿起鋤頭開始翻地。多年的農活經驗讓她的動作很熟練,一鋤頭下去,黑土翻飛。
陳志明下班回來看到這一幕,主動走過來幫忙。
"李阿姨,我來幫您。"他脫下西裝外套,卷起袖子。
"不用不用,陳先生您這么忙,我自己來就行。"李美蓮連忙阻止。
"沒關系,我也想學學種菜。在都市里生活久了,很少有機會接觸土地。"陳志明堅持要幫忙。
王雅文也換了身運動服出來:"我也來幫忙,正好運動運動。"
就這樣,一家四口加上李美蓮,五個人一起在院子里忙活起來。翻地、平整、分畦、播種,每一個步驟李美蓮都詳細地解釋著。
"種菜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細心。"
李美蓮一邊在小畦里撒著空心菜種子,一邊說道:"每種菜的習性都不一樣,空心菜喜歡水,韭菜耐旱,小白菜要施肥..."
兩個孩子聽得津津有味,還親自動手播種。
小宇負責撒種子,小婷負責澆水,分工明確。
"美蓮阿姨,這些種子什么時候能發芽???"小婷問道。
"快的話三四天就能看到綠芽芽了。"李美蓮慈愛地看著小婷。
種完菜已經是傍晚了,大家都累得滿頭大汗,但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看著整齊的菜畦,李美蓮心里涌起一股久違的成就感。
接下來的幾天,李美蓮每天早晚都要到菜園里查看。
她觀察土壤的濕度,及時澆水;清除雜草,防止它們搶奪菜苗的營養;還要注意觀察有沒有蟲害。
第四天傍晚,小宇驚喜地大喊:"美蓮阿姨,快來看!菜芽出來了!"
李美蓮急忙跑過去,只見空心菜畦里,密密麻麻的綠色小芽正努力地從土里鉆出來,嫩綠嫩綠的,像一個個小精靈。
"哇,真的發芽了!"小婷也興奮地跳起來。
陳志明夫婦也被吸引過來,看著這些新生的綠芽,都露出了驚喜的表情。
"李阿姨,您真厲害!"王雅文由衷地贊嘆道。
李美蓮看著這些嫩芽,眼中閃閃發光。這些綠色的小生命,就像她心中的希望之火,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意義。
03
半個月后,菜園里一片蔥綠。空心菜長得最快,已經有巴掌那么高了;小白菜也長出了圓潤的葉片;韭菜更是躥得老高,綠油油的一片。
"該收第一茬菜了。"李美蓮看著茁壯成長的蔬菜,心里美滋滋的。
她精心挑選了一些最嫩的空心菜和小白菜,清洗干凈后在廚房里忙活起來。
爆炒空心菜、白灼小白菜、韭菜炒蛋,很快,三道香噴噴的家常菜就上桌了。
"哇,好香??!"小宇一聞到菜香就跑到餐桌邊。
陳志明夾了一筷子空心菜嘗了嘗,眼睛立刻亮了:"這菜的味道怎么這么鮮甜?比外面買的好吃多了!"
"當然了,這是剛摘的新鮮菜,沒有農藥,還是有機肥種的。"李美蓮自豪地說。她用的都是廚余堆肥和自制的有機肥料。
"媽媽,我從來沒吃過這么好吃的菜!"小婷一邊大口吃著一邊說。
王雅文也連連點頭:"李阿姨,您的手藝真是太棒了!這菜又嫩又脆,還帶著一種特殊的清香。"
正當一家人吃得正香的時候,門鈴響了。
陳志明去開門,只見對面鄰居王淑華站在門口,手里拿著一盒馬來西亞特產。
"志明,我剛從馬來西亞回來,給你們帶了點特產。"王淑華是馬來西亞華僑,在天母住了好幾年,和陳家關系不錯。
"淑華姐,快進來坐。"陳志明熱情地招呼。
王淑華一進屋就聞到了飯菜的香味,忍不住深深吸了一口氣:"好香??!你們在吃什么菜?我在對面就聞到這個香味了。"
"我們家保姆李阿姨種的菜,您嘗嘗。"王雅文連忙盛了一盤菜給王淑華。
王淑華嘗了一口,眼睛瞬間瞪大了:"天哪!這菜怎么這么好吃?我在馬來西亞吃過很多有機蔬菜,都沒有這個味道!"
李美蓮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王太太過獎了,就是普通的家常菜。"
"不不不,這絕對不普通!李阿姨,您這菜在哪兒買的?我也想買一些。"王淑華激動地問。
"這是李阿姨在我們后院種的。"陳志明笑著解釋。
"什么?在后院種的?"王淑華更加驚訝了:"您能不能也賣給我一些?我愿意出高價!"
李美蓮看向陳志明夫婦,征詢他們的意見。
"李阿姨,您自己決定就好。"王雅文善解人意地說。
"那...我明天給您采一些吧,不要錢的。"李美蓮樸實地說。
"那怎么行!我一定要給錢。"王淑華堅持道。
第二天,李美蓮給王淑華送去了一大袋新鮮蔬菜。王淑華堅持給了錢,還夸個不停。
"李阿姨,您這手藝真是絕了!我昨晚回去做了空心菜,我先生吃了都說從來沒吃過這么好吃的菜。"
消息很快在華人圈里傳開了。王淑華逢人就夸李美蓮種的菜,還發了朋友圈。沒幾天,就有好幾個鄰居來打聽。
先是樓上的張太太,接著是隔壁的李先生,還有后面那棟別墅的林太太,都主動上門來問能不能買些菜。
"李阿姨,聽說您種的菜特別好吃,能不能也賣給我們一些?"
面對越來越多的鄰居,李美蓮既開心又有些手忙腳亂。她的菜園雖然產量還可以,但供應這么多人還是有些吃力。
"大家都這么捧場,我真是受寵若驚。但是菜園就這么大,產量有限,我盡量給大家分一些。"李美蓮誠懇地說。
陳志明看在眼里,主動提議:"李阿姨,要不您把菜園再擴大一些?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機會。"
"真的可以嗎?"李美蓮眼中閃過一絲希望。
"當然可以!您種菜不僅讓我們吃到了新鮮蔬菜,還增進了鄰里關系。這是好事?。?陳志明很支持。
于是,李美蓮又在后院開辟了更大的菜地。
她種了更多品種的蔬菜:菠菜、蘿卜、茄子、辣椒、番茄等等。每天早晚,她都在菜園里忙碌著,澆水、施肥、除蟲、收菜。
鄰居們也經常過來參觀學習,大家圍著李美蓮問東問西:
"美蓮阿姨,這個肥料是怎么做的?"
"為什么您種的菜沒有蟲子?"
"這個蔬菜多久能收?"
李美蓮總是耐心地回答每一個問題,還手把手地教大家一些種菜的小竅門。
慢慢地,她在這個富人區里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喜愛。
04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一個周末的下午。
香港移民劉家豪帶著他的太太來買菜,他太太是個美食博主,在社交媒體上有不少粉絲。
"劉太太,這是今天早上剛摘的番茄,您嘗嘗。"李美蓮遞過一個紅彤彤的番茄。
劉太太咬了一口,立刻被這番茄的味道驚艷了:"天哪!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番茄!又甜又酸,還有濃郁的番茄香味!"
"真的嗎?"她興奮地拿出手機開始拍照:"我一定要分享給我的粉絲們!"
當天晚上,劉太太就在她的社交賬號上發了一長串文字,配上李美蓮菜園的照片:
"在臺北天母發現了一個寶藏保姆!她在雇主家后院種的菜簡直是人間美味!純天然無農藥,味道鮮美得讓人流淚!強烈推薦大家去嘗嘗!"
這條動態很快就火了,轉發和評論不斷增加。
"真的假的?天母富人區還有人種菜?"
"看起來好厲害的樣子,在哪里能買到?"
"我也想嘗嘗這個傳說中的蔬菜!"
第二天一早,李美蓮正在菜園里澆水,突然聽到門鈴響個不停。她跑到前門一看,嚇了一跳:門外竟然排著一長隊的人!
"請問您就是李美蓮阿姨嗎?我們是看到網上的推薦來買菜的。"隊伍最前面的一位女士說道。
李美蓮傻眼了,她完全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
陳志明聽到動靜也出來了,看到這個場面也很吃驚:"這...這是怎么回事?"
"陳先生,我也不知道?。∷麄冋f是看到網上的推薦來買菜的。"李美蓮手足無措。
隊伍里的人越來越多,有年輕的上班族,有帶著孩子的媽媽,還有不少老人。大家都很有秩序地排著隊,但李美蓮的菜園哪有這么多菜供應。
"對不起大家,我的菜今天已經賣完了,實在沒有了。"李美蓮向大家道歉。
"美蓮阿姨,您明天還有菜嗎?"
"什么時候能有新的菜?"
"我們可以預訂嗎?"
面對大家的熱情,李美蓮既感動又為難。她只是想賺點錢補貼家用,從來沒想過會有這么大的影響。
就在這時,一輛電視臺的采訪車停在了門口。
"請問哪位是李美蓮女士?"一個拿著話筒的記者走過來:"我們是臺灣本地電視臺的記者,想采訪一下您的種菜經歷。"
李美蓮更加緊張了:"記者?采訪?我...我沒什么好采訪的。"
陳志明走過來:"李阿姨,這是好事啊!您的事跡值得宣傳。"
在陳志明的鼓勵下,李美蓮接受了采訪。
她樸實地講述了自己的故事:為了女兒的學費來臺灣當保姆,在雇主家后院種菜,得到鄰居們的喜愛和支持。
"您種菜的秘訣是什么?"記者問道。
"沒有什么秘訣,就是用心。每一株菜都像我的孩子一樣,我用心照料它們。"李美蓮真誠地說。
當天晚上,這個新聞就在電視上播出了。
新聞播出后,影響更大了。
第二天,來買菜的人更多了,隊伍都排到了街口。
不僅是本地人,還有外地專程趕來的,甚至有大陸觀光客也慕名而來。
"我們是從高雄特地開車來的,就想嘗嘗這個傳說中的蔬菜。"
"我在臉書上看到推薦,一定要買點回去試試。"
"能不能教教我們怎么種菜?"
面對如此熱烈的反響,李美蓮既興奮又擔心。
興奮的是自己的勞動得到了這么多人的認可,擔心的是這樣下去會不會給雇主一家帶來麻煩。
05
就在李美蓮的"蔬菜事業"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麻煩來了。
這天上午,李美蓮正在菜園里收菜,準備供應排隊的顧客,突然看到兩個穿著制服的人走向陳家。
"請問這里是陳志明先生的住所嗎?"其中一個戴眼鏡的中年男子問道。
"是的,請問您是?"陳志明迎出來。
"我是臺北市農業發展局的專員張文政,這位是都市計畫科的科長黃慧玲。我們接到舉報,說這里有人在住宅區進行商業性農業活動,違反了都市計畫法。"張文政嚴肅地說。
李美蓮聽到這話,手中的菜籃子差點掉在地上。她急忙走過來:"先生,是我在種菜,不關陳先生的事。"
黃慧玲拿出一份文件:"根據都市計畫法第七十九條,住宅區內禁止從事商業性農業活動。你們這種做法已經違法了。"
"違法?"李美蓮臉色蒼白:"我...我只是種點菜賣給鄰居,沒想到會違法。"
張文政走到后院查看了菜園:"這個規模已經超出了家庭園藝的范圍,明顯是商業性質的。而且門口排隊的人群也影響了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
正在排隊買菜的鄰居們聽到消息,紛紛圍了過來。
"怎么能說違法呢?美蓮阿姨種的菜又新鮮又健康,我們都很支持!"王淑華第一個站出來說話。
"就是?。∵@么好的事情,為什么要禁止?"劉家豪也幫腔。
"各位居民,我們理解大家的想法,但法律就是法律。住宅區就是住宅區,不能隨意改變用途。"黃慧玲態度堅決。
張文政接著說:"按照規定,你們必須立即停止商業性種植活動,恢復土地原狀。否則將面臨罰款和強制拆除。"
李美蓮聽到這話,眼淚一下子就流了出來:"求求您們,不要拆掉這些菜??!我女兒還在上大學,我就靠這點收入補貼家用。"
"美蓮阿姨,您別哭!"小宇和小婷看到李美蓮哭了,也跟著哭起來。
陳志明夫婦也很為難:"兩位官員,能不能通融一下?李阿姨確實不容易,而且她種菜也得到了鄰居們的支持。"
"規定就是規定,沒有通融的余地。"
黃慧玲冷冷地說:"我們給你們三天時間整改,三天后如果還沒有恢復原狀,我們就要采取強制措施了。"
說完,兩個官員就離開了。
門口的鄰居們都很憤怒:
"這太不合理了!"
"美蓮阿姨種菜又沒有妨礙任何人!"
"我們要去市政府抗議!"
但是,法律就是法律,大家的憤怒也改變不了什么。
李美蓮坐在菜園里,看著這些即將被毀掉的蔬菜,心如刀絞。
這些菜就像她的孩子一樣,從播種到發芽,從幼苗到成熟,每一天她都精心照料。眼看著就要被拆掉,她怎么能不心痛?
"李阿姨,您別太難過。我們一定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陳志明安慰道。
"是啊,總會有辦法的。"王雅文也在一旁鼓勵。
但是,面對冰冷的法條,個人的力量顯得那么渺小。李美蓮擦了擦眼淚,開始收拾菜園的工具。既然法律不允許,她只能服從。
第二天,消息傳開后,更多的人來到陳家門口。有支持李美蓮的鄰居,有同情她遭遇的市民,也有前來采訪的媒體。
"我們不能讓這樣的好事被扼殺!"
"都市農業應該被鼓勵,不是被禁止!"
"支持李美蓮阿姨!"
人群的聲音越來越大,場面有些混亂。李美蓮看著這一切,心情更加復雜。她不想因為自己的事情給大家帶來麻煩。
就在這時,一個熟悉的聲音在人群中響起...
"大家靜一靜,聽我說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