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情節皆為虛構,人物、地點、事件是基于藝術表達的創作,與現實無關。所用圖片并非真實人物影像,僅作輔助敘事。本文借虛構故事傳遞積極價值觀,呼吁讀者遵紀守法,弘揚友善、正義等正能量,共建和諧社會。
“爸,媽把所有錢都留給我了。”
張靜把一張薄薄的打印紙拍在老舊的八仙桌上,紙張的邊緣因為被攥得太緊而起了皺。
對面的男人,她的父親張建國,甚至沒有抬一下眼皮,只是用筷子精準地將一根青菜夾到自己碗里。
“那是她的錢。”
他的聲音和他夾菜的動作一樣,沒有絲毫多余的波瀾。
“她想給誰,就給誰。”
“可你們是四十年的夫妻!” 張靜的聲音控制不住地拔高,帶著一絲顫抖。
張建國終于放下了筷子,抬起頭,渾濁但銳利的眼睛看著她。
“我們是AA制夫妻。”
一句話,像一道冰墻,瞬間橫亙在父女之間。
張靜的胸口劇烈起伏,憤怒和一種說不清的悲哀讓她幾乎窒息。
她抓起那份遺囑和自己的包,猛地站起身。
“好,好一個AA制。”
她沖向門口,聲音從牙縫里擠出來。
“我倒要去看看,這四十年,她到底攢下了什么,能讓你這么心安理得!”
01
錦城,一座在時代浪潮中幾經沖刷的北方工業城市,鋼鐵的骨架早已銹跡斑斑,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灰色的水泥森林。
張建國就住在這片森林里最老舊的一片,紅磚家屬樓,墻皮剝落得像一幅斑駁的抽象畫。
他的人生,也和這棟樓一樣,刻板,陳舊,每一道裂紋都有著精確的來歷。
張建國是個退休的老鉗工,八級鉗工,廠里曾經的“一把手”,手上功夫出神入化,能把一個零件打磨到微米不差。
他的脾氣,也和手里的銼刀一樣,又硬又直,眼里揉不進半點沙子。
鄰居們都說,老張這人,一輩子活得像個賬本,清清楚楚,也冷冰冰的。
這天下午,他提著一個布袋子從菜市場回來,袋子里裝著兩根茄子,一塊豆腐,還有半斤雞蛋。
回到家,他把菜放在廚房的流理臺上,然后拿出一個小小的硬殼筆記本和一支夾在耳朵上的鉛筆。
他在本子上寫:七月八日,菜金,茄子兩塊四,豆腐一塊五,雞蛋三塊一,合計七元。
寫完,他從廚房的另一個掛鉤上取下另一個一模一樣的布袋,把七塊錢的一半,三塊五毛錢,整整齊齊地放了進去。
那個布袋,是妻子文惠的。
這個習慣,從一九八四年開始,堅持了整整四十年。
那時候,他是廠里的青年骨干,一個月工資三十八塊。
文惠是小學老師,比他出息,一個月能拿四十五塊。
結婚那天,在新房里,文惠第一次提出了“AA制”。
她說,新時代的女性,經濟要獨立,咱們各管各的錢,家里的開銷一人一半,誰也別占誰的便宜。
張建國愣了愣,但很快就點了頭。
他覺得這想法新鮮,也挺公平,像他加工零件一樣,講究個尺寸分明。
于是,他們家的第一筆AA制開銷,是買一臺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機,一百六十塊錢,一人掏了八十。
從那天起,張建國的日子里就多了一本賬。
買米,買面,水電費,孩子的學費,甚至是過年給雙方父母的孝敬錢,他都一筆一筆,算得清清楚楚。
他的賬本,換了十幾本,摞起來有半尺高,每一本的封面都用鋼筆字標注著年份。
女兒張靜從小就看著父親記賬,看著他每天晚上把母親該付的錢,放進那個專用的布袋里。
她不理解,也曾哭鬧著問為什么別家不是這樣。
張建國只是說,親兄弟,明算賬,這樣才長久。
02
時間的銼刀,把曾經的青年骨干打磨成了鬢角斑白的老人。
文惠也從講臺上一筆一劃教書育人的老師,變成了需要人照顧的病人。
一年前,文惠被查出了肺癌,晚期。
這個消息像一塊巨石,砸進了這個死水般的家庭,卻沒能激起太大的浪花。
至少在張建國臉上,看不出什么。
化療,靶向藥,住院費,每一筆開銷都像流水一樣往外淌。
張建國依舊雷打不動地執行著他的AA制。
他每天從醫院收費處拿回單子,回到家,戴上老花鏡,用計算器把總額除以二,然后把數字記在他的賬本上。
“文惠,今天一共是三千二百八十四塊,你那份是一千六百四十二塊。”
他會把賬單放在文惠的床頭柜上,語氣平靜得像是在通知今天的天氣。
病床上的文惠,早已被病痛折磨得脫了形,頭發掉光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頭。
她通常只是微微睜開眼,看一眼丈夫,然后虛弱地點點頭,算是知道了。
女兒張靜從外地趕回來,看到這一幕,當場就和父親吵了起來。
“爸!這都什么時候了!你還跟媽算這個?”
張靜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聲音里全是難以置信的憤怒和心痛。
張建國正坐在小馬扎上,用一把小刀,一絲不茍地給文惠削一個蘋果,蘋果皮在他手下連成一條長長的線,不斷。
他頭也不抬,淡淡地回應。
“規矩就是規矩,定了一輩子了,不能亂。”
“什么狗屁規矩!那是我媽!是你老婆!” 張靜的情緒徹底失控。
“她要是沒錢了呢?你就不給她治了嗎?”
張建國削蘋果的手停頓了一下,這是他情緒波動的極限。
“她有錢。” 他說,然后繼續手里的活。
“她的退休工資比我高。”
張靜覺得一股寒意從腳底升起,瞬間傳遍全身。
她看著眼前這個固執得近乎冷酷的父親,再看看病床上沉默如石的母親,一種巨大的無力感攫住了她。
她不明白,這四十年,他們究竟是怎么過來的。
文惠的沉默,在張靜看來,是一種無聲的抗議和絕望。
她或許已經沒有力氣,也沒有意愿再去和這個男人爭辯什么了。
然而,張靜不知道的是,就在她和父親爭吵的前一天,文惠趁著張建國出去買飯的功夫,用盡全身力氣,抓住了女兒的手。
她用氣若游絲的聲音,對張靜說了一句話。
“靜靜,幫我……找個律師來。”
張靜當時就愣住了,她看著母親眼中一閃而過的、不容置疑的決絕,心中忽然升起一種不祥的預感。
她沒有告訴父親,偷偷地聯系了一位律師。
律師來的時候,張建國正好被一個老同事叫出去,說是有個老機器的圖紙問題要請教他。
病房里,只有文惠、張靜和律師三個人。
沒有人知道他們談了什么,只知道律師走的時候,表情很復雜。
而文惠,在簽完一份文件后,仿佛用盡了最后一絲力氣,徹底陷入了昏睡。
03
在文惠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張建國表現出一種矛盾的姿態。
他依舊每天記賬,分毫不差地計算著醫藥費。
但同時,他也開始做一些賬本之外的事情。
他開始研究營養學,每天變著花樣給文惠熬湯,骨頭湯、魚湯、蔬菜湯,用小火慢燉,撇去浮油,用保溫桶裝著,準時送到醫院。
他會守在床邊,一勺一勺地喂,文惠喝不下去,他就拿著勺子,耐心地等著,一等就是半個小時。
湯涼了,他就拿去護士站用熱水溫著,再回來繼續。
整個過程,他一言不發,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像是在完成一道精密的工序。
張靜看不懂。
如果說他是冷酷的,那這份日復一日的耐心又算什么?
如果說他是在乎的,那床頭柜上那張每天更新的賬單又是何等的諷刺?
更讓張靜起疑的是,張建國開始變得有些神秘。
他會一個人在走廊的盡頭,壓低聲音打很久的電話。
張靜悄悄走近過一次,只隱約聽到“……風險很大……拜托了……錢不是問題……”這樣的詞句。
她心里一沉,錢不是問題?
這個把一塊錢掰成兩半花的男人,說錢不是問題?
他到底在跟誰打電話?在謀劃什么?
一種可怕的猜想在張靜心里瘋長。
父親是不是背著母親,在外面有什么事?或者,他在轉移母親的財產?
聯想到母親悄悄立遺囑的行為,張靜越想越覺得心驚。
這個家,表面上是AA制的冰冷,水面下,是否還涌動著更洶涌的背叛和算計?
她開始不動聲色地觀察父親。
她發現父親每周都會失蹤一個下午,回來的時候,身上總帶著一股淡淡的藥味和煙草混合的氣息。
有一次,她甚至看到父親在和一個陌生男人交談,那男人穿著一件不太合身的西裝,看起來有些油滑。
父親遞給那個男人一個厚厚的信封。
張靜的心,在那一刻沉到了谷底。
她幾乎認定了,父親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醫院里的氣氛愈發詭異和壓抑。
父女倆共處一室,卻幾乎零交流,空氣中充滿了猜忌和懷疑。
張建國依舊我行我素,削蘋果,喂湯,擦身,動作一絲不茍,仿佛一個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
他的沉默,在張靜看來,就是心虛的鐵證。
04
對張建國的懷疑,像一根毒刺,深深扎進了張靜的心里。
她終于忍不住,在一個傍晚,攔住了剛從外面回來的父親。
“爸,你必須給我一個解釋。”
她的聲音不大,但異常堅定。
“你最近總是不見人影,跟陌生人來往,你到底在干什么?”
張建國看了她一眼,眼神里是她熟悉的、不容置喙的冷漠。
“你管不著。”
他繞開她,想回病房。
“我管不著?” 張靜的火氣“騰”地一下就上來了,她一把抓住父親的胳膊。
“里面躺著的是我媽!是你老婆!她快不行了,你卻在外面搞這些見不得人的事!你對得起她嗎?”
她的聲音在空曠的走廊里回蕩,引來了幾個護士和病人家屬的側目。
鄰近病房的一個大媽探出頭,對著張建告指指點點,嘴里念叨著:“這老頭子,看著挺老實的,沒想到……”
張建國被女兒抓著,又被外人指點,一張老臉漲得通紅,那是他極度憤怒又極力壓抑的表現。
他猛地甩開張靜的手。
“我做什么,不用你來教訓!”
他丟下這句話,不再看女兒一眼,走進了病房,重重地關上了門。
張靜站在原地,渾身發抖。
父親的反應,更加印證了她的猜測。
就在這種家庭矛盾一觸即發,氣氛緊張到極點的時候,奇跡發生了。
文惠的病情,竟然出現了好轉。
不是那種回光返照式的虛假繁榮,而是各項指標實實在在地趨于平穩。
醫生都覺得不可思議。
她開始能自己小口吃飯,能和張靜說一些話,雖然聲音依舊虛弱,但邏輯清晰。
甚至有一次,張建國給她喂湯時,她還主動說了一句:“今天的湯,咸了點。”
張建國握著勺子的手,僵在了半空中。
這突如其來的轉機,讓張靜欣喜若狂。
她暫時放下了對父親的懷疑,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照顧母親中。
她覺得,只要母親能好起來,一切都不重要了。
希望,像一縷金色的陽光,穿透了醫院濃重的陰霾。
張靜甚至開始幻想,母親也許能徹底康復,她們一家人,或許可以……重新開始?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文惠的精神看起來特別好。
張靜扶著她,在病房里慢慢地走了兩步。
張建國就站在一邊看著,一言不發,但張靜從他的眼神里,讀到了一絲她從未見過的東西,那似乎是……松了一口氣的感覺。
文惠的目光,越過女兒的肩膀,和丈夫的目光在空中相遇。
幾十年的夫妻,他們之間沒有語言,但又好像說了很多。
那一刻,病房里的氣氛不再是冰冷的對峙,而是一種微妙的、近乎溫情的平靜。
張靜看著這一幕,鼻子一酸,差點掉下淚來。
也許,是她誤會了父親。
也許,那些所謂的秘密,都只是她憑空的猜忌。
這個家,還有救。
然而,這束希望的陽光,太過短暫。
僅僅維持了五天。
第六天的凌晨,文惠的各項指標毫無征兆地斷崖式下跌。
搶救,電擊,各種儀器發出刺耳的尖叫。
醫生最終還是搖了搖頭,宣告了生命的終結。
一切發生得太快,快到讓張靜覺得那五天的希望,就像一場殘忍的夢。
05
文惠的葬禮辦得很簡單。
沒有過多的儀式,來的人也都是些老鄰居和舊同事。
張建國全程面無表情,像一尊石雕,沉默地迎來送往。
他沒有哭,一滴眼淚都沒有。
他只是在火化前,用他那雙布滿老繭的鉗工的手,仔細地、一遍又一遍地整理著文惠的壽衣,撫平每一個褶皺,動作輕柔得像是在觸摸一件絕世珍品。
葬禮結束后,家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張建國做的第一件事,是拿出他最后一個賬本。
他戴上老花鏡,用鋼筆,在最后一頁,一筆一劃地寫下:文惠,喪葬費,合計一萬八千六百元。
然后,他用尺子,在下面畫了一道長長的橫線,代表著這個長達四十年的賬本,正式終結。
張靜就坐在他對面,冷冷地看著他做完這一切。
她心中的悲傷,已經被一種即將爆發的憤怒所取代。
幾天后,那位姓王的律師打來了電話。
“張女士,關于您母親的遺囑,您看什么時候方便,我們當面交接一下。”
“現在。” 張靜的回答干脆利落。
一個小時后,王律師來到了這間充滿壓抑氣息的屋子。
張建國也在,他似乎早就料到了,給自己泡了一杯濃茶,坐在八仙桌的主位上。
張靜把之前一直躲著她的老鄰居李大媽也請了過來,作為見證人。
王律師打開公文包,取出幾份文件,表情嚴肅。
“根據文惠女士生前的遺愿,我在這里宣讀她的合法遺囑。”
他清了清嗓子,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文件。
“我,文惠,在我意識完全清醒的狀態下,決定將我名下所有的個人財產,包括但不限于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及退休金賬戶余額,在我去世后,全部由我的獨生女張靜一人繼承。”
“我的丈夫張建國,無繼承權。”
律師的聲音在寂靜的房間里回蕩,每一個字都像一顆釘子,敲在張建國那本宣告終結的賬本上。
李大媽倒吸一口涼氣,難以置信地看著張建國。
張建國端起茶杯,吹了吹熱氣,臉上依舊沒什么表情,仿佛律師念的,是別人的故事。
張靜的心,卻在這一刻被一種混雜著勝利的快感和刺骨的悲涼的情緒填滿了。
她贏了,她替母親贏了這場長達四十年的戰爭。
可是,為什么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爸,你聽到了嗎?”
她站起身,居高臨下地看著自己的父親,聲音因為激動而顫抖。
“這就是你的AA制!這就是你堅持了一輩子的公平!”
“四十年夫妻,到頭來,她在心里,根本就沒有你這個人!”
“她把所有的一切,都留給了我!你,什么都沒有!”
張建國終于放下了茶杯,杯底和桌面碰撞,發出一聲清脆的“嗒”。
他抬起頭,那雙渾濁的眼睛里,沒有憤怒,沒有悲傷,只有一種深不見底的平靜,或者說是……虛無。
“我說了。”
“那是她的錢。”
“她有權決定給誰。”
他的冷靜,像一盆冰水,澆滅了張靜所有的氣焰。
不,她不接受。
她不能接受父親這種置身事外的態度。
她要讓他痛,讓他后悔!
她抓起那份律師給她的財產交接文件,和自己的身份證,沖著父親吼道。
“我現在就去銀行!我要看看我媽到底留下了多少錢!”
“我要把每一分錢都取出來,讓你看看,你這輩子,到底有多失敗!”
她摔門而出,高跟鞋的聲音在樓道里敲出憤怒的鼓點。
她要用一個具體的、龐大的數字,徹底擊垮眼前這個男人的尊嚴。
錦城銀行,分行營業廳。
張靜坐在VIP窗口,將所有的文件——死亡證明、火化證明、公證遺囑、戶口本、她的身份證——一股腦地推給了銀行經理。
她的手因為激動而微微顫抖。
經理是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女性,表情專業而富有同情心。
她仔細地核對著每一份文件,然后在電腦上操作著。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
張靜的心跳越來越快。
會是多少?
二十萬?三十萬?
母親是個節儉的人,又是高級教師,退休金不低,四十年的積蓄,應該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終于,經理操作完畢,從打印機里抽出一張憑條。
她將憑條遞給張靜,公式化地問道。
“張女士,這是您母親賬戶里的全部余額,您看一下,是需要全部轉到您的卡上,還是直接取現?”
張靜深吸一口氣,接過了那張薄薄的紙。
她的目光,落在了那串數字上。
下一秒,她臉上的所有表情,瞬間凝固了。
眼睛猛地睜大,瞳孔急劇收縮,嘴唇無聲地張開,仿佛被人扼住了喉嚨,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那是一種極致的、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震驚,仿佛看到了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
她整個人,如同被一道驚雷從頭到腳劈中,僵在了原地。
銀行經理看著她的反應,似乎有些擔憂,身體微微前傾,小聲地再次確認。
“女士,您……您還好嗎?”
張靜死死地盯著那張紙,指尖因為用力而發白,那張紙被她捏得變了形。
她的嘴唇哆嗦了半天,才從喉嚨深處擠出一句破碎的、帶著氣音的囈語。
“這……這……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