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件正式出爐:福建省被“委以重任”,祖國統一開始提速了!
在福建的街巷里、田埂上、戲臺上,很多故事正慢慢生長。從晉江戲臺前的掌聲到金門水龍頭里的流水,從臺青辦公室的咖啡香到平潭社區的閩南語,兩岸同胞的日子,正以一種潤物無聲的節奏越走越近。這些藏在煙火氣里的細節,或許比任何宏大敘事都更直白:融合,從來不是遙遠的目標,而是當下的生活。
一、文化的根:戲臺搭著情,香火連著心
晉江的兩岸戲劇節,已經熱熱鬧鬧辦了十二年。最早只有三五家臺灣劇團來登臺,如今三十多個團成了常客。后臺里,臺灣演員和福建同行共用一盒胭脂,臺下觀眾跟著同一段唱詞拍紅了手——方言沒障礙,戲魂共通著,這戲臺早成了兩岸戲迷的“老地方”,十二年的戲文里,藏著說不完的共鳴。
莆田的媽祖信俗活動,去年一下子來了三萬臺灣同胞。香火繚繞中,大家說著一樣的閩南語,對著同一尊神像祈福。有臺胞笑著說:“站在這里,聞著香火味,恍惚以為在臺灣的媽祖廟,哪分得清‘這邊’‘那邊’?”
連舌尖上都透著默契。臺灣的釋迦、蓮霧剛恢復輸入,三個月就運來了一萬多噸。福建的超市里,這些帶著臺灣陽光味的水果,和本地的荔枝、龍眼挨在一起,成了街坊們果籃里的“老熟人”。
二、生活的暖:水通了,路近了,日子順了
金門的水龍頭,流著福建的水已經六年。每天一萬多噸水順著管道淌過去,不僅解了島民的“用水難”,更像一條看不見的線,把兩岸的日子串在了一起。現在,福建給金門供電的海底勘探做完了,過不了多久,燈泡亮起的暖光里,也會帶著兩岸共通的溫度。
廈金大橋的前期研究進入實測,福州到臺北的高鐵規劃寫進了國家路網——這些“在路上”的工程,不是圖紙上的線條,而是兩岸人“說走就走”的盼頭。眼下,金門到廈門每天四十班船,馬尾到馬祖的新航線開了,八十分鐘就能跨過去喝杯茶、聊聊天。
臺胞在福建的日子,也越來越順溜:刷公交、進景區用同一張卡;福州的臺胞里,考到社工證的占了全國三分之一;廈門專門為臺胞建了七個保障房社區,兩千多戶在這里安了家,買房的限制比本地戶籍還寬松。有臺胞說:“住久了發現,菜場阿姨遞菜時說的閩南語,和老家村口的一模一樣。”
三、創業的勁:臺青來了,本事用對了地方
去年,六百多個臺灣年輕人帶著想法在福建扎了根。做電商的把臺灣好物賣到大陸鄉鎮,搞農業的把新農技種進閩北的田——廈門有個專門辦臺灣職業資格認證的窗口,三個月就給七百多人發了“通行證”,讓他們的本事在這里有了用武之地。
有意思的是,臺灣青年在福建創業,失敗率比本地青年還低12個百分點。泉州的臺企和大陸伙伴一起定了兩岸共通的茶葉標準,泡的茶、談的生意,用的是一套規矩;金門酒廠在廈門建了分裝基地,臺灣高粱酒在大陸的銷路,五年里翻了一倍。
南平農林大學的臺灣教授,帶著團隊研發出新品茶樹,在武夷山種了一萬多畝。他常說:“技術哪分兩岸?能讓茶農多賺點,就是最好的交流。”
四、數字里的真:人來了,家安了,選擇說明了一切
福建的臺資企業有一萬多家,用的臺資占了大陸近四成;去年在福建交社保的臺胞多了四分之一,來念書的臺灣孩子翻了一倍;半導體項目里,臺商去年新增的注冊資本有三十億——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個“把家安在福建”的選擇。
兩岸婚姻在福建登記的超十萬對,每一對都是一個“兩岸家庭”的煙火故事;廈門的臺胞里,九成二都接種了大陸疫苗,健康面前,大家的選擇直白又實在。平潭綜合實驗區埋頭干了十五年,就琢磨著“怎么讓臺胞住得舒服”,如今這里的社區里,超市有臺灣零食,診所醫生會說閩南語,像極了“家門口的熟悉感”。
這些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是戲臺上演著同一出戲,是水龍頭流著同方水,是辦公室里碰出的同一個想法,是菜場里傳來的同一句閩南語。它們像一條條小溪,慢慢匯成了兩岸融合的江河。
就像一位在福建定居的臺胞說的:“以前總覺得‘兩岸’是段距離,現在才發現,不過是街對面的茶館,轉身就能坐下喝杯茶,熱乎著呢。”
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