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深夜,臺北士林官邸,暴雨中警笛響起。
88歲的蔣介石心臟病發,心電圖變平,醫生搶救無果。
宋美齡握住丈夫的手,對蔣經國說:“備壽衣,七重。”
房間安靜,蔣介石停止呼吸,反攻大陸的計劃成空。
同夜,杭州西湖汪莊,82歲的毛澤東未睡,望著窗外春雨。
警衛員跑入報告:“蔣介石死了!”
秘書舉相機等待回應,毛澤東沉默,轉身看向窗外,未說一字。
海峽兩岸,半個世紀的恩怨在這一刻交匯,故事就此展開。
01
1924年,廣州黃埔軍校,孫中山為對抗軍閥,聯俄容共,創立這所革命軍校。
蔣介石,37歲,剛因“永豐艦護駕”贏得孫中山信任,被任命為校長。
他身著軍裝,站在操場中央,訓話鏗鏘:“革命靠紀律,軍人要服從!”
學生敬禮,口號震天。
蔣介石每日巡查,檢查營房,記錄教官表現,條理分明。
他信奉秩序,認為革命需強人領導。
毛澤東,31歲,擔任文職教員,月薪30大洋。
他穿長衫,戴圓框眼鏡,常蹲在操場邊看周恩來教學生唱《國際歌》。
他負責政治課,講授馬克思主義,課堂上說:“革命靠群眾,槍桿子出政權。”
學生記筆記,有人疑惑:“書生能打仗?”
毛澤東笑答:“書生懂民心。”
課后,他常與蔣介石同桌吃飯,討論國事。
一次晚宴,孫中山在場,蔣介石舉杯對毛澤東說:“潤之,書生談兵,成得了大事?”
毛澤東回敬:“介石兄,槍桿子要聽民心指揮。”
兩人笑談,氣氛融洽。
彼時,國共合作,志在推翻軍閥,蔣介石欣賞毛澤東口才,毛澤東也敬蔣介石帶兵之能。
孫中山叮囑:“你二人同心,革命可成。”
蔣介石私下寫日記:“毛澤東才思敏捷,若為我用,可成大器。”
他卻也記下疑慮:“此人志大,恐難馴服。”
毛澤東則在課堂外對學生說:“蔣介石治軍嚴謹,但革命非一人之力。”
兩人理念初現分歧:蔣介石重紀律與權威,毛澤東信群眾與理想。
1925年,孫中山病逝,國共裂痕漸顯。
蔣介石接掌國民革命軍,權力擴大,主張“以黨治軍”。
毛澤東則奔走湖南,組織農民運動,強調“農村包圍城市”。
黃埔軍校的和諧不再,教官間爭論頻繁。
蔣介石要求教員服從命令,毛澤東卻說:“革命不能只聽一人。”
兩人見面漸少,晚宴上的笑談成追憶。
1926年,北伐開始,蔣介石率軍北上,戰功赫赫。
他在黃埔訓練的軍官成為骨干,軍紀嚴明。
毛澤東則在湖南發動農民暴動,燒地主田契,組織赤衛隊。
蔣介石聞訊,皺眉對幕僚說:“潤之搞亂民心,恐誤北伐。”
他派人警告毛澤東約束行動,毛澤東回信:“革命需民心,北伐靠群眾。”
蔣介石讀信,擱筆不語。
1927年,上海,北伐軍攻克江浙,蔣介石與商界、列強接觸頻繁。
他聽聞共產黨在工人中串聯,擔心失控。
4月12日,他下令清黨,上海街頭槍聲四起,共產黨人被捕殺無數。
毛澤東在湖南僥幸逃脫,輾轉上井岡山。
他在山中對部下說:“蔣介石心狠,革命路偏了。”
他開始組建紅軍,誓與蔣介石分庭抗禮。
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自任主席。
他在日記中寫道:“清黨必要,共產黨若不除,國無寧日。”
他卻也提到毛澤東:“潤之才華,惜志不同。”
他派兵圍剿井岡山,決心消滅紅軍。
毛澤東則在山中布防,夜讀兵書,對部下說:“蔣介石治軍有術,但不懂民心,革命必勝。”
黃埔軍校的舊日時光,成為兩人記憶中的片段。
蔣介石在南京閱兵,偶爾想起毛澤東在操場邊蹲著的身影。
他對幕僚說:“潤之若肯歸順,可封高官。”
幕僚搖頭:“此人寧死不降。”
毛澤東在井岡山,點燃篝火,教紅軍唱《國際歌》。
他提到蔣介石:“老蔣治軍嚴,可惜忘了黃埔初心。”
1928年,蔣介石統一名義上的中國,定都南京。
他站在紫金山,俯瞰長江,信心滿滿。
毛澤東則在井岡山擴軍,紅旗漸多。
兩人從黃埔的同窗,變為戰場上的對手。
蔣介石的剿共命令一道道發出,毛澤東的游擊戰一次次得手。
海峽兩岸的恩怨,自此埋下種子。
黃埔軍校的校訓“親愛精誠”,掛在操場邊的墻上,風吹日曬,字跡漸淡。
蔣介石與毛澤東的交集,止于1927年的槍聲。
蔣介石追求秩序,相信強權定國;毛澤東堅守理想,主張群眾革命。
兩人的道路,從黃埔分叉,指向截然不同的未來。
02
1949年,國共內戰接近尾聲。
蔣介石在南京總統府,面對潰敗的戰報,沉默無言。
4月,解放軍渡江,南京失守。
蔣介石登上“美齡號”飛機,飛往臺灣。
他站在機艙窗口,最后看了一眼紫金山,嘴唇微動,未發一言。
12月,蔣介石在臺北陽明山行宮落腳,改名慈湖,日夜籌劃“反攻大陸”。
他召集將領,攤開地圖,指著福建說:“一年內,國軍必回南京。”
將領低頭,無人應聲。
臺灣島上,國民政府百廢待興。
蔣介石每日閱報,得知大陸紅旗遍地,心知反攻希望渺茫。
他常獨自站在慈湖窗前,望向海峽。
幕僚勸他休息,他說:“紫金山未歸,我睡不著。”
他翻開族譜,發現奉化祖墳未保,嘆氣道:“無顏見祖宗。”
他下令建檔案館,保存國民黨文件,叮囑蔣經國:“留住根,待反攻。”
與此同時,北京中南海,毛澤東宣布新中國成立。
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紅旗飄揚,群眾歡呼。
毛澤東站在城樓,目光掃過廣場,平靜地說:“新中國站起來了。”
慶典后,他回到書房,攤開地圖,盯著臺灣。
金門戰役剛結束,解放軍失利,臺灣問題成死結。
他對秘書說:“老蔣不甘心,我也不輕松。”
新中國面臨難題。
經濟凋敝,糧食短缺,國際上除蘇聯,少有國家承認。
毛澤東夜讀《資治通鑒》,偶爾停筆,抬頭問秘書:“臺灣若不收,統一何談?”
秘書無言。
金門前線僵持,解放軍無法突破,毛澤東下令暫停進攻,改為封鎖。
他對將領說:“打臺灣,時機未到,先穩大陸。”
蔣介石在臺北,政權岌岌可危。
美國援助有限,臺灣經濟艱難,軍隊士氣低落。
他召見陳立夫,詢問反攻計劃。
陳立夫搖頭:“兵力不足,需待時機。”
蔣介石皺眉,寫日記:“美援不可靠,臺灣如孤舟。”
他每天聽廣播,關注大陸動態,得知新中國土地改革成功,農民分田,他冷笑:“毛澤東收買人心,路走不長。”
毛澤東在北京,忙于政務。
他主持會議,討論五年計劃,強調工業化。
深夜,他翻閱情報,得知臺灣內部不穩,蔣介石處境艱難。
他對周恩來說:“老蔣困在島上,翻不了天。”
周恩來點頭:“但臺灣不收,隱患常在。”
毛澤東沉默,提筆在紙上寫:“臺灣,統一必成。”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公開支持蔣介石。
毛澤東聞訊,在中南海踱步,說:“美國插手,麻煩大了。”
他下令加強福建沿海布防,準備長期對峙。
蔣介石得知美軍介入,松一口氣,卻也明白:反攻更無望。
他對蔣經國說:“美國幫我,也是綁我。”
臺北慈湖,蔣介石常在書房批閱文件,桌上擺著紫金山照片。
他對幕僚說:“反攻不成就,國軍守臺灣,也要守尊嚴。”
他下令擴建金門管理防線,囤積物資,擺出死守姿態。
幕僚私下議論:“總統心系大陸,怕是回不去了。”
蔣介石聽聞,拍桌:“不回南京,我死不瞑目。”
北京中南海,毛澤東每日聽匯報,關注國際局勢。
聯合國不承認新中國,他皺眉:“世界不認我,我先認自己。”
他推動抗美援朝,志愿軍出兵,國內士氣高漲。
但臺灣問題仍無解,他對鄧小平說:“老蔣守臺灣,我守大陸,誰先亂,誰先輸。”
鄧小平點頭:“時間在我。”
蔣介石在臺北,漸感無力。
他身體衰弱,常咳嗽,醫生勸他靜養。
他卻說:“國事未了,怎能休息?”
他寫信給美國,要求更多軍援,信中提到:“若無美援,臺灣難保。”
美國回函含糊,他讀后嘆氣。
日記中,他寫道:“紫金山,待我歸,恐成空話。”
毛澤東在北京,健康尚可,但操勞過度。
他常熬夜批閱文件,秘書勸他休息,他說:“國家初立,睡不得。”
他收到金門前線報告,得知國軍固守,炮火零星。
他對秘書說:“老蔣不攻,我不打,耗著吧。”
他翻開黃埔軍校舊照,看到蔣介石訓話的身影,停頓片刻,未言。
海峽兩岸,蔣介石與毛澤東隔海相望。
蔣介石守著臺灣,夢回紫金山,卻知希望渺茫。
毛澤東掌新中國,紅旗漫卷,卻為臺灣僵局頭痛。
兩人各有困局,孤獨對峙。
慈湖窗前的蔣介石,喃喃自語:“反攻,談何容易。”
中南海的毛澤東,合上書卷,說:“統一,路還長。”
03
1958年,金門炮戰爆發。
8月23日,解放軍炮火猛轟金門島,國軍陣地硝煙彌漫。
蔣介石在臺北慈湖行宮,聽取戰報,面無表情。
他下令增兵金門,十萬國軍囤積島上,擺出死守架勢。
美國顧問催促蔣介石反攻,暗示制造“兩個中國”。
蔣介石搖頭,說:“金門不丟,臺灣不攻。”
他私下對蔣經國說:“打是姿態,守是根本。”
北京中南海,毛澤東收到金門戰況報告。
他站在地圖前,指著福建沿海,說:“炮轟金門,警告美國。”
他下令解放軍“單日開炮,雙日停火”,炮彈只炸灘頭工事,避開核心陣地。
福建前線指揮官疑惑:“為何不全打?”
毛澤東答:“老蔣明白我的意思。”
雙方炮火雖烈,傷亡卻少,宛如默契配合。
美軍顧問在金門視察,氣惱地說:“這仗假得離譜!”
蔣介石聽聞,未作回應。
他在日記中寫道:“毛澤東氣度,吾不及也。”
他明白,炮戰是政治信號,警告美國勿插手臺灣。
金門炮聲震天,福建漁民卻編歌:“蔣介石蹬腿,金門要完蛋。”
大陸百姓放鞭炮,以為勝利在望。
臺北,蔣介石召見國民黨元老陳立夫。
陳立夫進書房,關門后說:“總統,與大陸和談,或是出路。”
蔣介石皺眉,沉默片刻,說:“和談?紫金山未歸,談何容易。”
陳立夫遞上密函草稿,建議邀請毛澤東訪臺,商討和平。
蔣介石接過,讀完后鎖進抽屜,說:“容我再想。”
他夜里翻日記,寫道:“和談若成,國軍何存?若不成,臺灣何存?”
北京,毛澤東收到情報,得知蔣介石增兵金門,卻無反攻跡象。
他對周恩來說:“老蔣不傻,打是假,守是真。”
他翻閱戰俘名單,見293名國軍戰犯在押,提筆批示:“特赦,送回臺灣。”
他叮囑秘書:“用軍艦送,派人護航。”
秘書問:“是否附信?”
毛澤東搖頭:“不必,老蔣自會明白。”
金門炮戰持續數月,雙方心照不宣。
解放軍炮彈精準避開金門水廠,國軍還擊也留余地。
國際社會緊張,美國威脅介入,蔣介石與毛澤東卻未升級沖突。
炮戰年底暫停,金門硝煙散去,國軍與解放軍隔海對峙,各自收兵。
1960年,蔣介石在臺北,重讀陳立夫的密函。
他提筆回信,同意商討和談條件,卻遲遲未寄。
他對蔣經國說:“和談若成,恐失國軍根基。”
蔣經國點頭:“美方也不會允。”
蔣介石嘆氣,鎖回抽屜。
日記中,他寫道:“金門一戰,毛澤東留情,惜我無膽。”
北京,毛澤東批準特赦戰犯名單,軍艦準備就緒。
他在書房對鄧小平說:“送人回去,是信號。”
鄧小平問:“若蔣介石不接?”
毛澤東答:“他會接,遲早的事。”
戰犯登船,軍艦駛向臺灣海峽,國軍未攔截,順利交接。
蔣介石聞訊,沉默不語。
時間推至1975年4月5日,臺北士林官邸,蔣介石病逝。
消息傳到杭州西湖汪莊,毛澤東深夜聽聞。
秘書沖入書房,報告:“蔣介石死了!”
毛澤東坐在椅上,望著窗外春雨。
他未說話,秘書舉筆等待,未見回應。
房間安靜,警衛員低聲說:“該說點什么吧?”
毛澤東擺手,起身走向窗邊,背對眾人,最終只說了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