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伏牛山深處,寂靜的山谷見證著一段熱血傳奇: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年輕人,扛著工具、背著行囊,毅然踏入這片荒無人煙的土地。他們以工棚為家,與星辰作伴,在荒煙蔓草間建起河南向東機械廠——這不僅是豫西集團北方向東公司的起點,更是人民兵工精神扎根深山的見證。他們住窯洞、啃窩頭,卻在荒山中辟出軍工生產線,“把一切獻給黨”的誓言,化作支撐起國防事業的鋼鐵脊梁。
六十載風雨兼程,是什么讓一代又一代兵工人甘愿將青春深埋群山?他們找到了答案。是“黨有所呼,我必有應”的鐵血忠誠,是“國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使命擔當。回望來時路,從窯洞油燈下的手繪藍圖,到智慧車間里的數字模擬;從肩挑背扛的原始勞作,到精密數控的智能制造,他們以信念為刃、以歲月為爐,將荒山野嶺鍛造成國防重器的搖籃。
新時代的考卷上,“強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命題赫然在目。某重點裝備研發任務遭遇時間與技術的雙重挑戰,6支黨員突擊隊和3支青年突擊隊如利劍出鞘,紅旗漫卷處,黨員突擊隊隊長張寶秀目光如炬:“老一輩能在油燈下造出槍炮,我們一定要用前沿技術為國防添磚加瓦!”近三年,公司黨員牽頭斬獲19項科技進步獎,15項專利,科技人才占比躍升至32%。公司“啟航計劃”中,90后技術員李延鵬從青澀學徒成長為主管技術員,其主導的自動化改進項目讓生產效率飆升40%。創新的火種,在黨建引領下燃成燎原之勢。
在代代相傳的長卷中,既有沖鋒在前的科技尖兵,更有匠心傳承的動人篇章。熱表分廠陸鵬,三十余載扎根生產一線,既是生產計劃的“活地圖”,也是設備故障的“急診醫生”。當關鍵設備突發異常,他僅憑細微震顫便能20分鐘鎖定癥結,通宵搶修只為守護軍工生產的“生命線”。如今,陸師傅不僅堅守崗位,更將畢生經驗傾囊相授。看著徒弟們在工藝攻關中嶄露頭角、獨當一面,他滿是欣慰:“兵工精神的接力棒,穩穩地傳下去了!”
歲月更迭中,改變的是生產方式,永恒不變的,是刻進基因的人民兵工精神。突擊隊的旗幟依然在攻堅一線獵獵飄揚,無數個張寶秀、陸鵬,用一次次精準的調度、一行行嚴謹的代碼、一處處細微的改進,匯聚成推動國防事業前進的磅礴力量。
強國復興不是一句口號。它是老兵工攥著開裂的手掌,在油污里反復校準的毫厘精度;是青年工程師熬紅的雙眼中,迸發的敢闖“無人區”的鋒芒;是生產線不熄的燈火,是每一次設備轟鳴里,向勝利宣戰的鏗鏘回響!
當晨曦再次照亮伏牛山巔,新一代兵工人已握緊接力棒,在科技強軍的賽道上奮力奔跑。他們腳踏先輩的足跡,將青春化作強國路上的鋪路石;胸懷凌云之志,把熱血熔鑄為強軍征程的脊梁骨!這一路,戰鼓催征,步履鏗鏘,奏響人民兵工的礪劍長歌!(豫西集團北方向東公司 李良哲)
審核:盧超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