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太原7月22日電(記者 田昕禾)談起山西,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或是爭奇競秀的萬壑千峰,還是萬里飄香的老陳醋……這片鐫刻著五千年歷史的古城,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亦是中華法系的重要源頭。
從皋陶的原始法治思想發軔,到春秋戰國法家文化在此勃興,山西這片文明沃土始終浸潤著法治基因。那些跨越千年的法治積淀,早已化作滋養法治理念的深厚養分,讓今日山西的法治建設“枝繁葉茂”。
7月22日,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山西站”正式啟動。記者隨采訪團走進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土地,循著法治文化的脈絡深入探訪,了解三晉大地法治建設與時代浪潮交融共生的生動圖景。
尋根法治文明之源,照鑒現代法治思想延伸
“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這段源自《玉堂春》中膾炙人口的戲劇選段,將山西洪洞縣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
而這座古城承載的,遠不止戲劇里的傳奇。在臨汾洪洞縣甘亭鎮士師村,華夏司法博物館興館建在皋陶廟原址。作為全國首家司法主題博物館,這座采用明清風格的建筑群,系統展示了中國司法制度的發展脈絡,為探尋中華法治文明的源流打開了一扇厚重的歷史之門。華夏司法博物館以皋陶法律思想研究為核心,打造集法制史展示、學術研討于一體的國家級文化地標。
博物館以皋陶法律思想研究為核心,著力打造集法制史展示與學術研討于一體的國家級文化地標。皋陶“創設監獄,明于五刑,以弼五教”的治理智慧,開創了德法融合的先河,成為中華法治文明的重要源頭。館內通過豐富的史料、碑刻和實物,生動展現了中華司法制度從起源到演變的歷史長卷。
將時空坐標再向前推移,百余公里外的陶寺遺址給出了更震撼的答案。據介紹,四千年前這里的先民已構建起系統的社會規范,成為中華法治文化的早期萌芽。其中蘊含的秩序觀念與契約精神,如中華法治文化破土而出的第一縷曙光,將文明的根系扎得更深。這種對秩序與規范的追求貫穿山西法治發展史,至今仍深刻影響著這片文明沃土的法治實踐。
近年來,山西省系統梳理三晉法律文化瑰寶,出版《法治文化在山西》《山西法治史話》等系列讀物,收錄53個法治故事傳說;推出《山西省法治文化地圖》,標注14位法治人物與5處歷史遺址。將狄仁杰、陳廷敬等山西歷史廉吏的事跡成為鮮活教材,融入黨風廉政教育,讓傳統廉政文化通過創新式展陳煥發新生。
“中華法系歷經兩千年未曾中斷,其智慧對當代法治建設具有重要啟示。”山西省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山西在推進依法治省進程中,注重將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運城法院從“三尺法臺”典故中提煉司法為民理念,晉中市將“無訟”傳統融入多元解紛機制,臨汾市把《唐律疏議》元素植入法治公園設計。這種古今交融的創新實踐,正推動三晉大地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
從皋陶制刑到新時代法治山西建設,歷史的回響始終在這片土地上激蕩,讓法治文明的根脈在傳承中不斷生長。
賡續紅色法治基因,推進法德融育實踐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80多年前,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點燃了光未然的靈感之火,寫就《黃河大合唱》歌詞。如今的壺口瀑布依然翻涌奔騰,無形的紅色精神力量,在這片三晉大地得以賡續傳承。
在烽火歲月里,山西作為重要的革命根據地,見證了無數先烈的英勇事跡,也開創了紅色法治的探索實踐,這些紅色法治文化如今已成為山西省依法治省的重要養分。
坐落于太原市文瀛公園內文瀛湖南側的彭真故居紀念館,是彭真同志出生和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成長的地方。這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建筑,其前身為明清時期的貢院。1924年5月,山西省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太原支部在此成立,這里因此被譽為山西革命史上的“南湖”,見證了山西革命火種的點燃。2020年11月,該紀念館被確立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開啟了傳承紅色基因與弘揚法治精神的新篇章。
館內珍貴的史料,見證著彭真參與法制建設的整個過程,成為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歷程的重要窗口。該紀念館共有三層,設有《彭真生平業績陳列》《高君宇生平業績陳列》《賀昌生平業績陳列》等多個展館。展覽借助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的文獻、照片等藏品,輔以雕塑、場景復原等手段,生動再現了他們的光輝事跡,展現了太原支部成立的歷史背景和領導山西工人、學生進行革命斗爭的光輝歷程。
如今,山西正以創新舉措,讓紅色歷史資源煥發新的法治生命力。2021年,山西公布首批省級紅色文化遺址名錄191處,并以此為基礎,依托革命遺址建設了一批紅色法治文化陣地。除了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舊址紀念館外,還啟動了“人民檢察紅色教育山西展館”建設工作,與蔡家崖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共建紅色法治文化基地。晉中市打造“紅色印記”法治教育基地,通過展示山西抗日根據地司法檔案文獻等,宣傳紅色法治文化;呂梁市則深入挖掘革命老區紅色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全力推進建設紅色法治文化陣地。
紅色精神歷久彌新,法治建設薪火相傳。從彭真同志“一輩子追求真理”的誓言,到新時代法治山西的生動實踐,紅色基因已深深融入山西依法治省的血脈。山西以紅色法治文化為引領,將革命傳統轉化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強勁動力,正沿著紅色精神指引的方向,穩步邁向法治建設的新征程。
法治理念創新傳播,激活依法治省“一池春水”
立足新時代全媒體傳播浪潮,山西充分發揮融媒體矩陣優勢,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普法網絡。
全國首檔多元沉浸式融媒體專欄《調解“晉”行時》,以“媒體+調解”的互動模式,讓群眾在真實案例調解中直觀學法。《法官說民法典》《滔滔說法》等全媒體節目,用生活化語言解讀法律難題,實現“屏幕有法、指尖學法”。“山西普法”抖音平臺持續推出鮮活短視頻,連續三年舉辦的法治動漫微視頻征集展播活動,近600部參賽作品覆蓋六大主題,以可視化、趣味化內容打破普法時空限制,使互聯網成為普法“最大增量”,讓法律知識觸手可及。
智慧網絡成為山西基層普法的重要助力,激活了基層普法的神經末梢。晉中市搭建六級普法微信群,實現法治信息“一鍵直達”基層,配套發放《“法律明白人”應知應會手冊》,提升了基層普法骨干的服務效能。平遙古城文化保護法庭接通法院專網與互聯網,實現線上線下訴訟服務、審判業務無縫銜接,科技成為提升司法普法質效的“加速器”,推動法治信息高效傳遞。
此外,山西注重群眾參與式創新,讓普法從“單向傳播”走向“全民共創”。太原市以“123 工作思路”為指引,發動群眾文藝骨干組建245支法治文藝演出隊,6900 余名群眾化身“普法宣傳員”,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演繹身邊法治故事,實現了“專業普法”與“群眾參與”的雙向互動。該模式獲司法部肯定并在全國推廣,在互聯網平臺大放異彩,放大了科技普惠價值。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與“八五”普法規劃的收官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蒞臨山西,對山西發展寄予深切厚望,提出“希望山西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在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突破”“續寫山西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的重要囑托。
如今,山西正著力激活歷史饋贈的法治文化資源,讓法治文化的“根”與“魂”生生不息。通過“以史鑒今、以網拓面”的創新路徑,推動歷史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全面依法治省注入持久動力,讓古老的三晉大地在法治護航下煥發新時代生機。
來源:中國青年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