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漢朝時,大漢就長期和匈奴爭奪西域的主導權。唐時,突厥、吐蕃、唐帝國輪流在地爭雄。
就連遠在中東的波斯,要不是深陷與拜占庭的戰爭,必然也會在西域插一腳。
西域之所以重要,倒不是物產豐富,而是掌握了西域,就掌握了東西方貿易的商路,意味著取之不盡的財富。
不過,對于唐朝來說,西域更加重要。
和后世的很多朝代不一樣,唐朝很清楚在西邊些強大的帝國存在,比如波斯帝國,比如阿拉伯帝國。
唐朝的基本盤在中原,只有控制了西域,有相當的軍事存在,才能讓西域成為唐朝與其他勢力間的緩沖地帶。
一旦這些勢力對唐朝圖謀不軌,有西域擋著,唐朝有足夠的時間來調集軍隊,做出反應,以此來確保中原的安全。
所以,唐朝踏足西域,為的不是攻,而是守。這也使唐朝對于西域志在必得,不惜投入大量的資源。
最先稱霸西域的當屬突厥,草原民族的戰斗力之高,自然不是西域那些小國可以抗衡的。
因此,西域小國只得臣服于突厥。
然而,突厥對西域壓榨得太厲害了。不僅嚴重影響了唐帝國的對外貿易,還經常騷擾唐朝邊境。
于是,唐朝出手了,唐朝的軍力乃歷朝歷代最強,直接把突厥人揍得哭天喊地。
就這樣,西域諸國向唐朝臣服,成為唐帝國藩屬國。唐朝也順勢在西域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到了唐玄宗時期,安西都護府下轄四鎮,擁有駐軍3萬人。同時,可以調動西域的藩屬國軍隊協同作戰,此時唐朝的西域防御體系基本成型。
而關于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沖突,最早可以追溯到唐高宗時期。
當時,阿拉伯帝國大舉進攻波斯,波斯常年與拜占庭帝國交戰,導致國力虛弱,不足以對抗阿拉伯帝國,這時他們想起了遠在東方的唐帝國。
畢竟,兩國常年都有貿易往來,關系還算不錯。如果唐帝國愿意伸出援手,那么波斯就有救了。
第一次波斯人前來求援,唐高宗直接拒絕了。
這很好理解,交情歸交情,但是這明擺了是賠本買賣,唐朝怎么會為了別國,讓自己的士卒去以身犯險呢?
后來波斯人實在是扛不住了,再次向唐朝求助。這次前來的是波斯末代皇子俾路斯。
而這次唐高宗的反應與前一次大相徑庭,他一口答應了俾路斯的請求。并派大將裴行儉護送俾路斯回去。
唐高宗可沒犯傻,就算他真的犯傻了,唐朝那么多名臣良將也會阻止他的。他這么做是因為符合唐朝的利益。
裴行儉打著護送俾路斯的旗號,率領浩浩蕩蕩的大軍出發了。所有人都以為他這是去和阿拉伯人干架的,包括西突厥人。
當時西突厥人與吐蕃結盟,長期派兵騷擾安西都護府轄區,唐朝必須讓其付出代價。
于是,裴行儉打著護送俾路斯的幌子,經過吐蕃與西突厥的勢力范圍時,突然對西突厥出手,攻打西突厥,西突厥自然不是唐軍的對手,只得跪地求饒。
然后,裴行儉就以路途遙遠為由,不走了。
至于俾路斯,唐高宗在西域建立了波斯都護府,任命其為都督,后改封波斯王。讓他召集波斯殘余勢力,繼續在當地與阿拉伯帝國對抗。
因為唐朝明白,一旦阿拉伯帝國消滅了波斯,那么就會與西域接壤。以阿拉伯人的習性,很可能兵犯西域,直接威脅到唐朝在西域的利益。
可惜波斯人明顯不是阿拉伯人的對手,俾路斯在當上波斯王后,僅僅過了四年,就丟光了地盤,跑到長安尋求庇護了。
至于阿拉伯帝國,也許是需要消化波斯的地盤,其攻勢明顯放緩,只是在緩慢蠶食西域諸國。但是西域實在是太大了,唐朝的勢力也不足以覆蓋整個西域,因此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
但是所有人都明白,隨著阿拉伯帝國不斷擴張,遲早會和唐帝國發生沖突的。于是便有了后來的怛羅斯之戰。
怛羅斯之戰爆發的導火索,是一個叫石國的小國。
這石國位于怛羅斯河流域,此處已經是唐朝勢力范圍的最西邊了,更遠的地方,唐朝也鞭長莫及,那已經是阿拉伯帝國的勢力范圍了。
這石國就是個彈丸小國,而且是唐朝的藩屬國。按照中國傳統史書的說法,石國身為唐朝的藩屬國卻“無藩臣禮”,于是唐朝派遣高仙芝率兵征討石國。
這石國哪里是唐朝大軍的對手,于是很干脆地投降了。
高仙芝也接受了石國的投降,到這里事情本該結束了。結果高仙芝剛簽完和平協議,接著就把石國國王及一干權貴全抓了,押回長安城。
唐玄宗直接下旨將這些人全處斬了。
后來石國的王子逃了出去,然后西域到處宣揚此事,讓西域諸國覺得唐朝暴虐,以便尋求幫助。但是西域都是些小國,誰也不敢招惹唐朝,于是這石國王子便向阿拉伯帝國尋求援助。
按這說法,此事是高仙芝貪圖軍功,才背信棄義的。
其實想一想,石國就那么大點地方,能有多少軍功?高仙芝真想要軍功,應該去找吐蕃玩玩。
事實上,那些史書都是后世朝代編寫的,中間隔了一兩百年,那時候西域早已丟失,后人根本不了解當時的真實情況。
經過專家們研究多國文獻后得出結論,石國這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