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封,名義上是劉備的長子,但其實他并非親生,而是劉備暫居荊州時,由于當時沒有子嗣而收養的羅侯寇氏之子,也就是所謂的養子。
在古代,養子與義子是不同的,養子在法理上與親生兒子一樣具有繼承權,只不過繼承順序一般是次于親生兒子的,而義子則沒有這些權力,只是名義上的兒子。
劉封成為劉備的養子之后,一度很受寵愛,被劉備當作繼承人來重點培養,如果劉備一直沒有親生兒子,那么他將會成為劉備的繼承人。
但是,在建安十二年的時候,劉備的甘夫人生下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劉禪,劉封的地位因此悄然發生了一些改變。
之所以這么說,倒不完全因為劉禪是親生兒子,而劉封不是,還在于因為一些原因,劉禪與劉備的支持者們,也就是諸葛亮、趙云、關羽和張飛等人組成的荊州集團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進而演變成政治同盟。
劉禪出生的第二年,劉備兵敗長坂坡,他拋妻棄子而走,趙云挺身而出,單槍匹馬回去將甘夫人和劉禪給救了回來。
劉禪五歲的時候,劉備帶著劉封等人進入益州,孫夫人趁機裹挾劉禪返回東吳,諸葛亮及時偵查到這一情況,派遣趙云和張飛對孫夫人進行攔截,最終救下了劉禪。
要不是荊州集團屢次三番保護劉禪,他恐怕早就性命不保了。
由于荊州集團對劉禪有救命之恩,彼此之間建立非同尋常的關系,諸葛亮等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也出于正統上的考慮,當然更傾向于擁立劉禪作為劉備的繼承人了。
尤其是在劉禪稍稍長大之后,諸葛亮更是擔任了他的老師, 關羽、張飛和趙云等人也是極力擁護他的,幫他解除了來自益州集團的威脅,等他順利登上皇位,依然不遺余力地給予支持。
對于劉禪與荊州集團的關系,劉備本人當然很明白,所以他在去世前選擇讓諸葛亮作為托孤大臣,劉禪更是在繼承皇位之后嗎,選擇與張飛的兩個女兒進行聯姻,從而加強與荊州集團的聯盟關系,益州集團則一直是個陪襯,李嚴的遭遇就是很好的證明。
至于說劉封,他雖然是劉備的養子,但他顯然與荊州集團交往不多,更多時候是待在劉備身邊,跟隨劉備南征北戰,不曾被關羽、張飛和趙云等任何一人領到過,甚至很多時候都是單獨作戰,跟孟達合作也只是偶然,因為劉備排他到上庸去,從某些方面來說是為了監視孟達。
因此,從關系親密度上來說,劉禪與荊州集團的關系顯然要比劉封更好,因此荊州集團支持劉禪而不支持劉封,也就可以理解了。
以此作為前提,再來說說劉封之死。
劉封雖然不是劉備親生的,但劉備對他其實還不錯,沒有因為有了親兒子就把他一家踹開,而是將其留在軍中效力,并將其培養成一員猛將。
建安十六年,劉備入益州,當時劉封二十多歲,被劉備委以重任,在奪取益州的戰役中表現優異,戰后被劉備封為中郎將。
在漢中之戰中,劉封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最終幫助劉備奪取漢中,并在戰后同孟達一起奪取了上庸三郡,因功被封劉備為副軍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為了拉攏益州集團,劉備在法正的建議下,娶了益州官員吳懿的妹妹為妻,并封為王后。
而在冊封漢中王太子這個問題上,劉備完全沒有考慮劉封,直接選擇了親兒子劉禪。
當然了,劉備之所以選擇劉禪,而不是劉封或者其他兒子,主要還是考慮到荊州集團的感受,因為他如果選擇其他兒子為繼承人,將得不到荊州集團的支持,未來也是無法坐穩王位的。
我們可以發現,由于不是親生兒子,與荊州集團的感情也不如劉禪深厚,所以劉封早就失去了作為劉備繼承人的可能,這一點他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不爭不搶,而是老老實實當一個將軍。
但是,劉封沒有奪嫡之心,不代表荊州集團就對他放心,畢竟他在劉備兒子之中年紀最大,綜合才能也是最高的,性格又桀驁不馴,一般人難以駕馭,因此是劉禪的最大威脅。
諸葛亮將這件事看得很明白,但他起初并沒有想過要鏟除劉封,因為劉封沒有罪過,劉備對劉封也有感情,諸葛亮沒必要這么做。
事情轉折點出現在建安二十四年年末,東吳趁著關羽攻打襄樊之機,派遣大將呂蒙白衣渡江,將荊州給偷襲了,還聯合曹軍對關羽進行夾擊,關羽數次向距離最近的劉封和孟達求援,但被劉封以上庸剛被占領,人心不附,不能輕易離開為由拒絕。
由于缺乏救援,關羽最終敗走麥城,被呂蒙俘虜后殺死,荊州也因此徹底丟失。
在得知關羽被殺的消息后,劉備痛不欲生,因此對劉封十分痛恨,但也并沒有想過殺死劉封,而是讓他繼續鎮守上庸。
對于劉封而言,他剛剛惹惱了劉備,本應該夾著尾巴做人才是,但他性格囂張跋扈,竟然看不起降將孟達,與他爆發了激烈的矛盾。
就比如說,有一次孟達在聽樂隊演奏音樂,劉封得知后十分心動,竟派人將孟達的樂隊給奪走了,孟達非常生氣,但礙于劉封是劉備養子,只能忍心吞聲。
后來,劉封又多次欺凌孟達,孟達無法忍受,再加上他害怕因為沒有救援關羽之事而被劉備秋后算賬,于是帶領四千多部眾投降了曹魏。
孟達在離開之前,曾寫了一封信給劉備,大致內容是控訴劉封對他搞霸凌,劉備看完后十分生氣,但依然沒有要殺掉劉封的想法。
劉備之所以不殺劉封,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劉封有才干,且向來忠心,雖然有過錯,但劉封畢竟是養子,不能輕易殺掉;再者說了,上庸也需要人鎮守,劉封是最熟悉那里情況的人,主將人選非他莫屬,因此也不能殺掉他。
后來,曹丕派遣夏侯尚率領孟達和徐晃等人討伐上庸三郡,孟達認為由于劉封沒有救援關羽,所以遲早會被劉備處死,不如勸說他投降,夏侯尚表示同意。
孟達便給劉封寫了一封信,說與其被劉備處死,不如投降曹魏,但被劉封嚴詞拒絕。
既然劉封不投降,那就只有打了,但孟達猛攻了很久都沒能擊敗劉封,可見劉封確實是一員猛將。
后來,孟達派人對劉封手下申耽、申儀兄弟進行策反,然后里應外合攻打劉封,劉封這才戰敗,但他成功逃了出來,還一路跑到了成都。
劉備見到劉封之后,只是責備他沒有救援關羽,還因為欺凌孟達致使其叛逃,并配合曹魏奪取了上庸三郡,并沒有要殺他的意思。
劉備向來以仁義示人,不殺劉封倒也不難理解,但諸葛亮在聽說這事后,竟然跑去找劉備,勸說他將劉封給殺掉。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不是個心胸狹窄之人,哪怕后來他當了丞相,對危害更大的李嚴、魏延和楊儀等人也非常寬容,那么他為何在劉備要放過劉封之時,反而要勸說他殺掉劉封呢?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之所以勸劉備殺劉封,是因為他認為劉封性情剛烈勇猛,劉禪繼位之后難以抑制他,不如趁此機會殺掉他以除后患。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后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
諸葛亮的擔憂有沒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