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發掘出一批造型精美、紋飾獨特的彩陶器。
其中一件腹徑約30厘米的彩陶罐因其上繪制的特殊圖案格外引人注目。
在那件陶器的腹部中央,繪制著一個半人半蛙的神秘形象:
上半身呈現清晰的蛙類特征,有突出的雙眼、寬大的嘴部和典型的蛙類四肢。
下半身被描繪為夸張的女性特殊器官形態,特別是用赤紅色彩強調的部位,被研究者認為是女性的“子、宮”。
另外,整個圖案周圍環繞著多個“工”字形符號,那些符號排列規整,似乎具有某種特定的象征意義。
因那一圖案,含有女性和蛙的特殊元素,考古學家將其命名為“女蛙”。
更令人驚嘆的是,通過對陶器制作工藝和出土層位的分析,最終確定那件彩陶制作于約78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屬于馬家窯文化早期作品。
馬家窯文化作為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史前文化,以其絢麗多彩的彩陶藝術聞名于世。
而“女蛙”圖案則是那一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紋飾之一。
“女蛙”上半部分,圓睜的大眼用同心圓表示,四肢以簡練的弧線勾勒,背部點綴著排列整齊的圓點。
有學者分析稱,那些圓點很可能象征蛙卵,暗示著強大的繁殖能力。
下半部的人體部分更為概念化,有子、宮,有類似胚胎的紋樣,連接著象征輸卵管的曲線。
另外,“工”字符號作為“女蛙”圖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有學者認為,“工”字可能代表天地溝通的通道或祭祀用的禮器,象征著“女蛙”作為中介者的角色。
即連接人類與神靈、大地與天空、生者與死者。
也有專家提出,“工”字是早期文字的雛形,與后來的“巫”字存在淵源關系。
暗示著“女蛙”形象可能代表著部落中的女祭司或薩滿。
那么,7800年前的“女蛙”,到底在給人類傳達著什么?
歸納起來,主要有:
1、生殖崇拜
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生存面臨嚴峻挑戰,族群的人口數量直接決定了其存續能力。
在那種背景下,強大的生殖力成為最為珍貴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