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擁有自己的感受表現為:“是你讓我感到憤怒”。
在心理咨詢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某些人習慣將情緒歸咎于他人,他們的口頭禪是“是你讓我感到憤怒”“是你讓我感到恐懼”“是你讓我感到無助”。這種表達方式看似是對他人行為的指責,實則反映了一個人在情緒歸屬上的困擾——他們無法真正擁有自己的感受。
這種現象不僅會影響人際關系,還會限制個人的心理成長和情緒自由。本文將從心理動力學和存在主義哲學的視角,探討“無法擁有自己的感受”的表現、成因及其對關系的影響,并幫助讀者理解如何通過對自己情緒負責,實現情緒自由。
無法擁有感受的表現:情緒的“外化”與“內化”混淆
“是你讓我感到憤怒”“是你讓我感到恐懼”——這種表達方式表面上是對他人行為的反應,但實際上是一種情緒歸屬的混亂。當事人將自己內心的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認為情緒是外界強加的,而非源于自己對情境的理解和感受。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情緒外化”。情緒外化的人往往無法清晰地區分“外界刺激”和“內心感受”,他們傾向于將情緒的責任歸咎于他人,而非認識到情緒是自己對情境的解讀和反應。例如,當伴侶說了一句話,情緒外化的人可能會認為“是你讓我感到憤怒”,而忽略了自己內心對這句話的解讀可能帶有防御性或攻擊性。
長期的情緒外化不僅會讓人失去對情緒的掌控,還會對人際關系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當一個人總是將情緒歸咎于他人時,往往會陷入指責和沖突的循環中,難以建立健康的情感連接。
心理動力學視角:早期經驗圖式與情緒歸屬的混亂
心理動力學理論為我們理解“無法擁有自己的感受”提供了重要的視角。根據心理動力學,一個人對情緒的歸屬和理解往往與早期的客體關系和經驗圖式密切相關。
早期母性環境的影響
在心理動力學中,早期母性環境對個體的情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不穩定的母性環境(例如母親對情感的忽視、過度控制或忽冷忽熱),他們可能會形成一種“不安全的依戀模式”。這種模式會導致個體難以形成穩定的自我認同和情感調節能力,從而傾向于將情緒的責任歸咎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