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聲明:本文基于真實社會現象改編創作,人物姓名均為化名,情節經過藝術加工,旨在探討醫患關系及社會道德問題。
"20萬!一分都不能少!"
"你們這是訛詐!我是在救你們的家人!"
"救人?你把我爸的肋骨都按斷了,這叫救人?"
2019年7月18日,市人民醫院辦公室里,三個憤怒的家屬圍著陳志華。
桌子被拍得啪啪響,陳志華臉色蒼白地坐在椅子上。
三天前的雨夜,他救了一個心臟病突發的老人。
三天后,卻被家屬指控故意傷害,要求巨額賠償。
"我們已經咨詢過律師了,你別想逃!"
"醫生救人還把人救壞了,這就是事實!"
陳志華怎么也想不到,見義勇為會變成今天的噩夢。
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譴責聲已經開始發酵,一場輿論風暴正在將這個從醫十五年的好醫生推向深淵。
01
2019年7月15日晚上11點,陳志華剛結束一臺手術,正準備回家。走到醫院門口時,雨越下越大。
"救命啊!有人暈倒了!"
陳志華循聲跑過去,看到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倒在地上,臉色發紫,呼吸微弱。周圍圍了幾個人,但都躲在屋檐下不敢上前。
"我是醫生!"陳志華冒著雨蹲下,開始檢查老人情況。
老人心跳微弱,呼吸困難,瞳孔已經開始散大。情況危急!
"快打120!"陳志華一邊給老人做心肺復蘇,一邊大聲喊道。
雨水打濕了陳志華的衣服,但他顧不上這些。
按壓、人工呼吸,按壓、人工呼吸。老人的肋骨很脆,陳志華能明顯感覺到骨頭的斷裂聲,但他不能停。停下來,老人就真的沒救了。
十分鐘后,救護車趕到。老人終于恢復了微弱的心跳和呼吸。
"送急診科!"陳志華協助將老人抬上擔架,一路跟到急診科。
在急診科,陳志華配合醫生完成了各項檢查。心電圖顯示心律不齊,胸片顯示多根肋骨骨折,但生命體征逐漸穩定。
"幸好送來得及時。"急診科主任對陳志華說,"再晚幾分鐘就真的沒救了。"
整個過程中,陳志華注意到老人身邊有個中年女人,一直在哭泣。還有兩個中年男子,應該都是家屬。
"謝謝醫生,謝謝醫生救了我爸爸。"女人拉著陳志華的手,眼淚止不住地流。
"應該的,人命關天。"陳志華擺擺手,"老人家沒事就好。記得按時服藥,注意休息。"
其中一個男子也握住陳志華的手:"醫生,您的大恩大德,我們全家都不會忘記的。"
"真是好人有好報啊。"圍觀的人群中有人感嘆。
陳志華換下濕透的衣服,疲憊地回到家。妻子李紅已經準備好了熱湯。
"又救人了?"李紅心疼地看著丈夫,"你這個職業病什么時候能改改?"
"醫生的本能吧。"陳志華喝了一口湯,"看到有人需要幫助,不能見死不救。"
"小心被訛。"李紅半開玩笑地說,"現在這社會,好人不好當。"
"不會的,那家人看起來很樸實。"陳志華搖搖頭,"而且我救人又沒有錯。"
陳志華以為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他不知道,一場噩夢正在等著他。
三天后,陳志華正在診室看病,護士長急匆匆跑進來。
"陳醫生,有人找你。"護士長的表情有些奇怪,"說是那天晚上你救的老人的家屬。"
陳志華放下手中的病歷,跟著護士長走到辦公室。進門就看到三個人,正是那天晚上的三個家屬。但他們的表情和那天完全不同,充滿了敵意。
"陳醫生,我們是來找您商量點事的。"其中一個男子開口道,語氣冷硬。
"什么事?老人家身體怎么樣了?"陳志華關心地問。
"我爸現在還在重癥監護室。"女人的眼睛紅腫,顯然哭了很久,"醫生說情況不樂觀。"
陳志華心里一沉:"怎么會這樣?那天不是已經穩定了嗎?"
"就是因為你那天的救治有問題!"另一個男子突然提高聲音,"醫生說我爸的肋骨斷了三根,肺部有積血,還有內出血!"
"這都是你按壓造成的!"女人指著陳志華,聲音尖銳,"你把我爸按壞了!"
陳志華愣住了:"心肺復蘇確實可能造成肋骨斷裂,但這是正常的救治反應。如果不及時搶救..."
"什么正常反應?"第一個男子拍桌子,"你把我爸按壞了,現在還要花巨額醫療費!你必須負責!"
女人也哭著說:"陳醫生,我們家本來就不富裕。我爸現在這樣,每天的醫療費就要好幾千。你是醫生,應該知道怎么救人,不應該把人救壞了。"
陳志華感到不可思議:"我當時是在救命。如果不做心肺復蘇,老人家可能當場就..."
"別給我們講道理!"男子打斷他,"現在事實就是我爸被你弄傷了。我們咨詢過律師,你必須承擔責任!"
"我們要求你賠償醫療費和精神損失費,總共20萬!"另一個男子掏出一張紙,"這是我們的要求,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
"20萬?"陳志華覺得自己聽錯了,"我是在救人,不是在害人。心肺復蘇的風險,這是醫學常識..."
"我們不懂什么醫學常識。"女人哭得更厲害,"我們只知道我爸被你弄成這樣了。你們醫生都有錢,20萬對你們來說不算什么。"
"而且你救人的時候那么用力,肯定是故意的!"男子惡狠狠地說,"我們都問過專業人士了,正常的心肺復蘇不會造成這么嚴重的傷害!"
陳志華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努力保持冷靜:"我理解你們的心情,但我不能接受這個要求。我是在救人,而且所有的救治措施都是規范的。"
"那好,我們走法律程序。"男子掏出手機,"我們已經咨詢過律師了,有的是辦法告你。明天就去法院起訴!"
"你們醫生仗著有知識就欺負我們老百姓,沒門!"女人站起來,"我們會讓所有人都知道你的真面目!"
說完,三個人氣沖沖地離開了辦公室。
陳志華坐在椅子上,感覺天旋地轉。他救了一個人的命,卻被說成是故意傷害。這個世界怎么了?
02
第二天一早,陳志華還沒到醫院,就發現醫院門口聚集了很多人。
"無良醫生陳志華,還我爸爸健康!"
"醫生救人反害人,良心何在!"
幾個橫幅高高拉起,老人的家屬站在最前面,對著圍觀群眾激動地講述著。
"就是這個醫生,把我爸爸的肋骨都按斷了!"女人指著陳志華的照片,"現在還不承認,醫生的良心都被狗吃了!"
"我爸爸本來好好的,就是被他一頓亂按,現在躺在重癥監護室生死不明!"
"我們要為老百姓討回公道,不能讓無良醫生逍遙法外!"
圍觀群眾議論紛紛,很多人拿出手機拍照錄像。
陳志華硬著頭皮擠過人群,身后傳來陣陣指責聲。
"就是他!就是那個醫生!"
"看起來文質彬彬的,沒想到這么狠心!"
"現在的醫生真是越來越沒醫德了!"
進入醫院后,陳志華發現同事們看他的眼神都變了。有些人竊竊私語,有些人則避開他的目光。
"志華,怎么回事?"急診科主任王建軍找到他,"外面鬧得這么大,對醫院影響很壞。"
陳志華把事情的經過詳細說了一遍。王建軍聽完后搖搖頭:"這種事情很棘手。雖然你沒有錯,但現在輿論對你很不利。"
"我真的沒有錯嗎?"陳志華有些迷茫,"是不是我的手法確實有問題?"
"心肺復蘇造成肋骨骨折很常見,特別是老年人。"王建軍拍拍他的肩膀,"你做的沒錯,但現在的問題是怎么處理這件事。"
消息很快在網上傳播開來。一個名為"醫生救人反害人"的視頻在各大平臺瘋傳,點擊量迅速突破百萬。
視頻中,老人的女兒哭訴著父親的遭遇,指控陳志華救人不當,導致老人傷勢嚴重。她說:"我爸爸就是想去醫院檢查一下,結果在路上暈倒了。這個醫生說是救人,但把我爸爸按得肋骨都斷了,現在還在重癥監護室。"
網絡上的評論一邊倒地譴責陳志華:
"醫生救人還把人救壞了,這也叫醫生?"
"技術這么差還出來害人,應該吊銷行醫執照!"
"支持老人家屬維權,不能讓無良醫生逍遙法外!"
"現在的醫生就知道賺錢,一點醫德都沒有!"
也有少數理性的聲音為陳志華辯護:
"心肺復蘇本來就有風險,不能因此就說醫生有問題。"
"如果不搶救,老人可能當場就死了。"
但這些聲音很快被憤怒的譴責聲淹沒。
陳志華看著這些評論,心如刀絞。他從醫十五年,救過無數病人,從沒想過自己會因為救人而被網絡暴力。
更讓他心寒的是,醫院的態度也開始變化。
院長把他叫到辦公室:"志華,這件事影響很大。我知道你的為人,但現在輿論對醫院壓力太大了。"
"院長,我沒有做錯任何事。"陳志華據理力爭,"心肺復蘇造成肋骨斷裂是正常現象,這在醫學教科書上都有明確說明。"
"我知道你沒錯,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平息輿論。"院長嘆了口氣,"你看能不能和家屬私下協商,給點錢了事?"
"憑什么給錢?我是救人,不是害人!"陳志華有些激動。
"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有時候妥協是最好的選擇。"院長語重心長地說,"要不你先請假避避風頭?"
陳志華沒想到,連醫院都要讓他避風頭。
下午,法院的傳票送到了陳志華手中。老人家屬正式起訴他故意傷害,要求賠償20萬元。
陳志華拿著傳票,手都在發抖。他真的要上法庭了,作為被告。
妻子李紅看到傳票后,臉色瞬間蒼白:"怎么會這樣?你明明是在救人。"
"我也不知道。"陳志華頹然坐在沙發上,"現在所有人都在指責我,說我是無良醫生。"
"我們找律師。"李紅堅定地說,"你沒有錯,我們要為你證明清白。"
陳志華請了一個專業的醫療糾紛律師。律師姓張,有十多年的執業經驗。
張律師看完材料后說:"從法律角度看,你的行為屬于緊急救助,《民法典》是保護的。但現在的問題是對方有醫學鑒定,證明老人的傷勢確實是心肺復蘇造成的。"
"那怎么辦?"陳志華問。
"關鍵要證明你的救治行為是必要的,而且符合醫學規范。"張律師說,"我們需要找專家證人,證明當時的情況下,心肺復蘇是唯一的選擇。"
"但這類案子很復雜,結果不好預料。"張律師又補充道,"建議你做好心理準備。"
網絡上的攻擊愈演愈烈。有人甚至人肉出了陳志華的家庭住址和女兒的學校。
陳志華的女兒陳小雨當時剛上初一,同學們都知道了她爸爸的事。
"你爸爸是不是那個把老人救壞的醫生?"班上有同學這樣問她。
陳小雨哭著跑回家:"爸爸,他們都說你是壞人。你真的傷害了別人嗎?"
陳志華抱著女兒,不知道該怎么解釋。一個12歲的孩子,怎么能理解這種復雜的社會問題?
"爸爸沒有傷害任何人,爸爸是在救人。"陳志華溫柔地說,"有些人不理解,但爸爸問心無愧。"
"那為什么他們都在罵你?"陳小雨天真地問。
陳志華沉默了。他也想知道為什么。
03
開庭那天,法院門口又聚集了很多媒體和圍觀群眾。老人的家屬請來了多名證人,包括當晚在場的路人。
"我親眼看到他對老人家下手很重,一點都不像專業醫生。"一個證人說。
"老人家本來還在動,他一按就不動了。"另一個證人附和。
對方律師在法庭上慷慨激昂:"心肺復蘇確實是搶救手段,但實施不當就會造成傷害。被告作為專業醫生,應該掌握正確的技術,避免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現在老人因為被告的不當救治導致嚴重外傷,被告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張律師反駁:"當時情況危急,老人已經心臟驟停,如果不立即實施心肺復蘇,老人很可能死亡。心肺復蘇造成肋骨斷裂是不可避免的并發癥,這在醫學上是公認的。我的委托人的行為完全符合醫療規范,而且拯救了老人的生命。"
法庭上激烈辯論著,陳志華坐在被告席上,感覺自己像個罪犯。
庭審過程中,最讓陳志華痛心的是老人家屬的態度。女人在法庭上哭訴:"我爸爸本來好好的,就是因為他的救治才變成這樣。我們只是普通老百姓,經不起這樣的打擊。"
老人的兩個兒子也上臺作證,說陳志華的救治手法粗暴,完全不像專業醫生。
"他當時按得特別用力,我們聽到骨頭斷裂的聲音。"其中一個兒子說,"如果真的是在救人,怎么會下手這么重?"
陳志華想為自己辯護,但張律師拉住了他:"現在說什么都沒用,讓我來處理。"
張律師請來了急診科的專家作證,證明陳志華的救治行為符合醫學規范。
"心肺復蘇時,按壓深度要達到5-6厘米,頻率要達到100-120次每分鐘。"專家說,"在這種力度下,老年人出現肋骨骨折是很常見的。如果因為害怕骨折而不進行有效按壓,患者很可能死亡。"
但對方律師質疑:"既然知道會造成骨折,為什么不采用更溫和的方式?"
"因為溫和的方式救不了命。"專家回答,"心肺復蘇的核心就是要快、準、狠。任何猶豫都可能導致患者死亡。"
法官最后宣布休庭,擇日宣判。
走出法院時,陳志華被圍觀群眾指指點點。有人甚至向他扔礦泉水瓶。
"無良醫生,不得好死!"
"還我們老百姓一個公道!"
陳志華低著頭快步離開,心中滿是絕望。
案子一直拖了半年多。在這期間,陳志華的生活徹底改變了。
醫院雖然沒有開除他,但明顯疏遠了他。原本該他參與的重要手術,都安排給了別人。同事們見到他也只是點頭示意,很少交流。
"你知道嗎,陳志華的事情鬧得這么大,醫院很被動。"陳志華聽到有同事在背后議論。
"我覺得他確實有問題,正常的心肺復蘇不會造成這么嚴重的傷害。"
"就是,而且家屬也不是無理取鬧的人,肯定有原因。"
最難受的是患者的態度。有些患者看到他的名字,直接要求換醫生。
"我們不要那個把老人救壞的醫生。"一個家屬當著陳志華的面說,"誰知道他會不會把我們也治壞了。"
陳志華的妻子李紅原本在一家私立醫院工作,也受到了影響。醫院領導找她談話,暗示她丈夫的事件對醫院形象不好。
"要不你主動辭職吧,我們會給你一些補償。"主任委婉地說。
李紅憤怒地拒絕了:"我丈夫沒有錯,憑什么要我辭職?"
但壓力確實很大。李紅回家后抱著陳志華哭:"志華,我們現在真的走投無路了。"
"要不我們搬到別的城市去吧。"李紅說,"這里我們已經待不下去了。"
陳志華搖搖頭:"我沒有做錯任何事,為什么要逃?"
但壓力越來越大。陳志華開始失眠,經常整夜坐在陽臺上抽煙。他想不明白,救人為什么會變成罪過?
有一天晚上,陳志華甚至想過從陽臺跳下去。但看到熟睡中的女兒,他又退縮了。
"我不能這樣做,小雨還需要我。"陳志華對自己說。
2020年3月,法院終于宣判了。判決書洋洋灑灑寫了十幾頁,最終認定陳志華的行為屬于見義勇為,但由于救治過程中確實對老人造成了傷害,應承擔部分責任。
最終判決陳志華賠償5萬元。
雖然比20萬少了很多,但陳志華還是不服。他要上訴。
張律師勸他:"這個結果已經算不錯了。上訴風險很大,而且費用也不少。你要想清楚。"
陳志華堅持要上訴:"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原則問題。我救人沒有錯,不應該承擔任何賠償責任。"
"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有時候妥協是最好的選擇。"張律師說,"繼續上訴,你可能面臨更大的損失。"
但陳志華態度堅決。他要為自己的清白而戰。
二審又拖了幾個月,最終維持原判。陳志華敗訴了。
那天晚上,陳志華喝了很多酒。李紅陪在他身邊,兩個人都沒有說話。
"我是不是真的錯了?"陳志華醉醺醺地問。
"沒有,你沒有錯。"李紅緊緊抱住他,"你永遠都沒有錯。"
04
賠了5萬塊錢后,陳志華以為事情就結束了。但他錯了。
老人的家屬并不滿足于這個結果。他們覺得5萬塊錢太少了,繼續在網上發布陳志華的信息,說他是"傷人醫生",拒不承認錯誤。
更過分的是,他們還找到了陳志華的家,在小區門口拉橫幅鬧事。
"陳志華還我爸爸健康!"
"無良醫生害人不償命!"
鄰居們紛紛指指點點,議論紛紛。小區物業也多次找陳志華,希望他能妥善處理這件事。
"陳醫生,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物業經理為難地說,"其他業主有意見,說影響小區形象。"
陳志華的女兒陳小雨現在上初二了,同學們都知道了她爸爸的事。有些同學嘲笑她:"你爸爸是不是那個把老人救壞的醫生?"
陳小雨變得沉默寡言,成績也下降了。老師找陳志華談話:"小雨最近狀態不好,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
陳志華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他能說自己因為救人而被全網譴責嗎?
壓力越來越大,陳志華開始考慮辭職。
醫院領導也暗示過,如果他主動辭職,醫院會給他一些補償。
"志華,你看這樣行不行,你主動申請調離,我們安排你去分院工作。"院長找他談話,"那邊環境相對簡單一些。"
但陳志華舍不得這個工作。他從小就夢想當醫生,為了這個夢想付出了太多。
"我不能就這樣放棄。"陳志華對妻子說,"如果我走了,誰來救那些需要幫助的病人?"
李紅理解丈夫的堅持,但她也擔心家庭的未來:"志華,你這樣下去身體會垮的。"
陳志華確實感覺身體越來越差,有時候手術時手都會發抖。
"陳醫生,你最近怎么了?狀態不太好啊。"有護士關心地問。
陳志華苦笑:"沒事,可能是太累了。"
最困難的時候,陳志華甚至想過輕生。但看到妻子和女兒,他又堅持了下來。
"我不能這樣做,她們還需要我。"陳志華對自己說。
時間慢慢過去,輿論的熱度逐漸減弱。但陳志華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創傷。他變得謹慎,不再輕易幫助陌生人。
有一次,陳志華下班路上又遇到有人暈倒,他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打了120,但沒有上前施救。
"我害怕了。"那天晚上,陳志華對妻子坦承,"我害怕再次被訛詐。"
李紅心疼地看著丈夫:"你變了,志華。以前的你不是這樣的。"
陳志華知道自己變了。那個當初立志救死扶傷的熱血青年,已經被現實磨得遍體鱗傷。
2021年,老人的病情惡化,最終去世了。陳志華在報紙上看到了訃告,心情復雜。
他想去吊唁,但最終還是放棄了。他不知道老人的家屬會是什么反應。
老人去世后,家屬的鬧事行為也停止了。但對陳志華的傷害已經造成了。
這三年多的時間,陳志華像是活在陰霾中。他依然在工作,但已經失去了當初的激情。
"志華醫生以前特別負責任,現在卻很少主動參與搶救了。"有護士私下議論。
"可能是那件事對他打擊太大了。"
"其實我覺得他當時沒錯,心肺復蘇本來就有風險。"
陳志華聽到了這些話,但他無法解釋。有些創傷,只有當事人才能理解。
就在陳志華以為這件事會永遠成為他心中的陰影時,命運出現了轉機。
2024年8月底,醫院門診大廳里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一個年輕人拿著陳志華的照片,到處詢問護士:"請問這位醫生現在在哪里?我想找他。"
"你是誰?找陳醫生有什么事?"護士警惕地問。畢竟陳志華的遭遇大家都知道,護士們本能地想要保護他。
"我...我是來道歉的。"年輕人的聲音有些顫抖,"五年前的事,我想和他當面說清楚。"
護士愣住了。五年了,第一次有人說要為那件事道歉。
"你等一下,我去問問陳醫生。"護士匆忙跑向陳志華的診室。
陳志華聽到這個消息時,手中的筆停在了半空中。五年來,除了法庭傳票,再沒有那家的人主動找過他。現在突然有人要來道歉,這是什么意思?
"讓他等一下,我看完這個患者就過去。"陳志華努力保持鎮定,但內心已經波瀾起伏。
半小時后,陳志華走向門診大廳。遠遠地,他就看到了那個年輕人——大約十八九歲的樣子,手里拿著一個包,神情緊張地四處張望。
當年輕人看到陳志華時,眼中閃過一絲復雜的情緒,有愧疚,有緊張,還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激動。
"陳醫生......"年輕人起身,聲音顫抖著叫了一聲。
陳志華走到他面前,仔細打量著這張陌生又似乎有些熟悉的臉。"你是......"
"陳醫生,我叫張晨陽,是五年前那個老人的外孫。"年輕人聲音顫抖著,"我今天來,是想向您道歉的。"
說完,張晨陽深深地鞠了一躬,隨后緩緩跪了下來。"陳醫生,我代表我們全家向您道歉。五年前我們做的事,是錯誤的。"
陳志華看到眼前的年輕人突然跪下,整個人呆立在原地。
他的第一反應是想要去扶,但腳步卻僵在了那里。
五年來積壓在心中的憤怒、委屈、痛苦,在這一刻全部涌了上來。
他的雙手微微顫抖,嘴唇動了動,想要說什么卻又說不出來。
"你...你快起來。"陳志華的聲音有些哽咽,"你這是干什么?"
張晨陽從包里拿出一封信和一個存折,眼中含著淚水。
"我外公臨終前,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訴了我,還寫了這封道歉信,我們對不起您。"
陳志華微微顫抖著,接過那封顫抖字跡寫成的道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