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林哲,你瘋了嗎?陳總明天的會議關系到公司生死存亡,你竟然敢說沒空?"電話里,王海的聲音幾乎是在咆哮,聲音都有些變了調。
林哲坐在自家陽臺的藤椅上,慢慢品著茶,看著遠處的夕陽西下。
手機里傳來的怒吼聲,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
"王總,我想你可能搞錯了什么。"林哲的聲音平靜得像湖水。
"我只是一個年終獎8000塊的技術總監,這么重要的投資會議,我擔不起這個責任。"
電話那頭瞬間安靜了,只能聽到王海急促的呼吸聲。
"另外,王總,我今天休假,確實沒空。"林哲放下茶杯,語氣變得更加冷靜。
電話里傳來了什么東西重重摔在地上的聲音,接著是一片死寂。
林哲看著手機屏幕,嘴角微微上揚,十年了,這場游戲,終于到了攤牌的時候。
01
在公司里,所有人都認為林哲只是個沉默寡言的技術總監。
他總是穿著簡單的格子襯衫,戴著黑框眼鏡,除了必要的技術討論,幾乎從不主動和同事交流。
"哲哥又在寫代碼呢?"新來的實習生小李好奇地問道。
"噓,別打擾林總監,他一天能寫一千行代碼,是我們公司的技術大神。"同事小王壓低聲音說道。
但他們都不知道,公司的老板王海,其實是林哲的大學室友,更是他十年來最信任的兄弟。
十年前,當所有同學都在為找工作而焦頭爛額時,林哲和王海卻在學校附近一個十幾平米的出租屋里,用僅有的幾萬塊錢創立了這家公司。
"哲子,你說我們真能成功嗎?"那時的王海坐在破舊的椅子上,看著滿屋子的二手電腦設備。
"只要技術過硬,沒有做不成的事。"林哲頭也不抬,手指在鍵盤上飛快地敲擊著。
那間出租屋簡陋得可憐,夏天熱得像蒸籠,冬天冷得要命。
墻皮脫落,天花板還時不時漏雨。
但就在這樣的環境里,兩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熬過了無數個通宵達旦的夜晚。
王海負責跑業務、拉投資,天生就有一副好口才,總能在關鍵時刻說服客戶和投資人。
而林哲,則是公司真正的技術靈魂,從最初的系統架構設計,到后來的核心算法開發,每一行代碼都是他親手寫出來的。
"哲子,咱們分工明確,我負責對外,你負責技術。但股權這事得商量商量。"有一天,王海突然嚴肅地說道。
"你想怎么分?"林哲停下手中的工作。
"為了方便我在外面談投資和簽合同,工商注冊我占100%。但實際上,你是40%的股東,這個我們簽個代持協議,去公證處公證一下。"
"可以。"林哲想都沒想就同意了。
他們鄭重地簽署了那份代持協議,白紙黑字,清清楚楚。
在林哲看來,這不僅僅是一份法律文件,更是兩人友誼的見證。
時間飛逝,公司從兩個人的小作坊,逐漸發展成了擁有近百名員工的中型科技企業。
今年年初,林哲帶領技術團隊啟動了一個全新的項目,智能數據分析系統。
這個項目的技術難度極高,需要解決行業內一個存在已久的核心問題。
"林總,這個算法真的能實現嗎?"技術部的小張滿臉疑惑。
"理論上可行,但需要大量的測試和優化。"林哲在白板上畫著復雜的技術架構圖。
"那我們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至少八個月。"
整整八個月,林哲幾乎每天都泡在實驗室里。
他帶著團隊一遍遍地調試代碼,優化算法,有時候為了一個參數的調整,要連續工作三十多個小時。
"哲哥,你已經兩天沒回家了,要不先休息一下?"小王擔心地說道。
"快了,這個模塊調通了,整個系統就能跑起來。"林哲的眼睛里布滿血絲,但依然專注地盯著屏幕。
終于,在一個深夜,系統測試通過了。
當看到屏幕上顯示"運行成功"的那一刻,整個技術團隊都激動得跳了起來。
"成功了!我們真的做到了!"小張興奮地大喊。
"這下咱們公司要出名了!"小王也興奮不已。
這套系統在行業展會上一經亮相,立刻引起了轟動。
現場的技術專家們紛紛圍過來,爭相了解技術細節。
一位業內權威專家激動地說:"這個技術至少領先行業三年!"
更讓人激動的是,一家國內頂級企業的CTO當場表示:"我們愿意出1200萬的價格,獲得這套系統的獨家使用權。"
1200萬!
這是公司成立以來接到的最大訂單,整個團隊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中。
02
慶功宴就在公司樓下的五星級酒店舉行。
王海春風得意地站在臺上,用他那標志性的演講腔調發表著獲獎感言。
"各位同事,今天是我們公司歷史性的時刻!"王海舉起酒杯,聲音洪亮,"這個1200萬的大單,標志著我們正式跨入了行業一流企業的行列!"
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
"當然,這個成功離不開我們整個團隊的努力,特別是我們的技術團隊!"王海走到林哲身邊,用力拍著他的肩膀,"阿哲,今年真的辛苦你了!這個項目能成功,你功不可沒!"
全場的目光都聚焦在他們兩人身上。
王海繼續大聲說道:"我在這里鄭重承諾,今年年底,我從我個人的分紅里,拿出100萬,給阿哲包個大紅包!大家都給我做個見證!"
"好!"
"王總大氣!"
"林總辛苦了!"
掌聲和叫好聲此起彼伏。
林哲只是淡淡地點了點頭,但心里還是有些感動。
畢竟,這是他和王海十年友誼的體現,也是對他技術貢獻的認可。
公司業績的突飛猛進很快引起了資本市場的注意。
幾家知名投資機構主動找上門來,希望參與公司的B輪融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家叫"鼎盛資本"的投資機構,它的合伙人陳建明在業內享有盛譽,被稱為"技術投資第一人"。
"王總,陳總可是出了名的挑剔,很多CEO都在他面前敗下陣來。"財務總監提醒道。
"放心,我準備得很充分。"王海信心滿滿地說道。
投資路演的那天,公司最大的會議室里坐得滿滿當當。
陳建明帶著他的投資團隊準時到達,還有幾家其他投資機構的代表也來了。
王海穿著價值三萬塊的定制西裝,站在投影屏幕前,開始了他精心準備的演講。
"各位投資人,歡迎來到我們公司!"王海的開場白非常標準,"我們的愿景是要做行業的顛覆者,通過技術賦能,打造一個完整的商業生態閉環..."
他滔滔不絕地講著,PPT做得非常精美,各種圖表和數據應有盡有。
王海的演講技巧確實不錯,語調抑揚頓挫,手勢豐富多彩,看起來非常專業。
"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先進的技術和優秀的團隊,通過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實現產業鏈的深度整合..."
臺下的陳建明面無表情地聽著,偶爾在筆記本上記錄幾句,其他投資人也都在認真聽講。
講了大概四十分鐘后,陳建明突然舉手:"王總,打斷一下。"
"您請說。"王海微笑著回應。
"我想問幾個技術問題。"陳建明的語氣很平靜,"您剛才提到的智能數據分析系統,能具體解釋一下核心算法的原理嗎?"
王海愣了一下,但很快恢復笑容:"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的算法是業內最先進的,采用了深度學習和大數據技術的完美結合..."
"具體是什么算法模型?"陳建明追問道。
"呃...是...多層神經網絡...很復雜的那種..."王海開始支支吾吾。
"那么,數據安全方面是如何保障的?采用什么加密方式?"
"多重加密...AES...還有其他的...很安全的..."王海額頭開始冒汗。
"系統架構呢?如何處理高并發訪問?"
王海徹底卡殼了。
他看著陳建明犀利的眼神,腦子里一片空白。
會議室里的氣氛瞬間變得緊張起來。
其他投資人開始交頭接耳,陳建明的眉頭越皺越緊。
"王總,看來您對自己公司的核心技術并不了解。"陳建明的語氣變得冷淡,"這讓我們很難相信這是一家真正的技術公司。"
王海的臉漲得通紅,嘴巴張了張,卻說不出話來。
03
就在這極度尷尬的時刻,坐在角落里的林哲默默站了起來。
"讓我來解釋一下。"林哲的聲音平靜而清晰。
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他。
林哲走到投影設備旁邊,沒有征求任何人的同意,直接連接了自己的筆記本電腦。
"我是林哲,這套系統的主要設計者。"
復雜的技術架構圖瞬間出現在大屏幕上,每一個模塊都標注得清清楚楚,數據流向一目了然。
"我們的核心算法基于改進的深度強化學習模型,結合了注意力機制和圖神經網絡。"林哲指著屏幕上的架構圖,用最平實的語言開始解釋,"具體來說,我們首先通過多頭注意力機制提取關鍵特征..."
與王海剛才的夸夸其談完全不同,林哲的每一句話都有具體的技術支撐。
他不用華麗的詞藻,也不需要什么演講技巧,只是用最直接、最專業的方式,展示著技術的魅力。
"在數據安全方面,我們采用了端到端的加密傳輸,結合AES-256加密算法和RSA非對稱加密,確保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的絕對安全..."
陳建明的眼睛越來越亮,他開始頻繁地在筆記本上記錄。
"系統架構采用微服務設計,通過負載均衡和分布式緩存處理高并發訪問。我們的壓力測試顯示,系統可以同時處理十萬級的并發請求..."
整個會議室靜得只能聽到筆記的沙沙聲。
所有人都被林哲的專業程度深深震撼了。
二十五分鐘后,林哲講完了。
他平靜地走回自己的座位,就像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
陳建明放下筆,站起身來,直接走到林哲面前,伸出了手。
"林先生,我聽懂了。"陳建明的眼中滿是贊賞,"這個項目,我們投了。"
那次融資獲得了巨大成功。
陳建明的鼎盛資本領投5000萬,其他幾家機構跟投3000萬,總共8000萬的B輪融資讓公司估值翻了四倍,正式跨入了"準獨角獸"的行列。
慶祝酒會上,王海再次成為焦點。
他穿著更加昂貴的西裝,在臺上慷慨激昂地分享著他的"融資心得"。
"這次融資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我們前期充分的準備和專業的表現。"王海站在聚光燈下,享受著眾人的矚目,"特別是我在關鍵時刻的臨場發揮,成功征服了挑剔的投資人..."
臺下的員工們聽得熱血沸騰,紛紛為這位年輕有為的CEO鼓掌喝彩。
對于林哲在路演中的關鍵作用,王海只是在最后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當然,我們的技術部門也辛苦了,為這次融資做了很多基礎工作。"
就這樣,一句話帶過。
林哲坐在臺下,看著臺上意氣風發的王海,心里涌起一種說不出的感覺。
他想起了十年前那個在出租屋里和他一起熬夜的室友,那時候的王海雖然也愛說話,但從來不會獨攬功勞。
但現在的王海,顯然已經變了。
隨著公司規模的壯大,王海的變化越來越明顯。
他開始頻繁地在公開場合說"我的公司",而不是"我們的公司"。
他開始安插自己的親戚到重要崗位,表弟王強當了人事經理,堂哥王軍做了財務主管。
"王總,這樣安排合適嗎?"林哲有一次忍不住提醒道。
"哲子,你負責技術就行了,管理的事情我來決定。"王海的語氣有些不耐煩。
更讓林哲感到不安的是,在一些核心的技術決策會議上,王海開始故意跳過他。
有幾次,林哲都是從其他同事那里才知道,公司又做了什么重要的技術決策。
"林總,您知道下個月要上線那個新項目嗎?"技術部的小李問道。
"什么新項目?"林哲一臉疑惑。
"就是王總昨天在會議上宣布的那個啊,說是要搶在競爭對手前面推出市場。"
林哲這才知道,公司竟然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決定啟動一個全新的技術項目。
"王海,這個項目為什么不和我商量?"林哲找到王海質問。
"哦,這個啊,我覺得不復雜,讓技術部自己搞定就行。"王海頭也不抬地說道。
"不復雜?這涉及到系統的核心架構,一旦出問題..."
"阿哲,我現在是CEO,有些決策不需要事事請示你。"王海打斷了他,"你把技術做好就行了。"
林哲愣住了。
這還是那個曾經和他同甘共苦的兄弟嗎?
王海似乎越來越享受這種"獨裁者"的感覺,也似乎漸漸忘記了,這家公司,原本是他們兩個人共同的夢想。
04
十二月的最后一個工作日,公司傳統的年終獎發放日。
今年公司的業績格外輝煌,那個1200萬的大單,加上后續簽約的幾個項目,讓公司的凈利潤比去年增長了300%。
財務報表顯示,公司賬面上的現金流異常充裕。
"今年的年終獎應該會很豐厚吧?"同事們議論紛紛。
"肯定的,公司賺了這么多錢,王總不會虧待大家的。"
"聽說技術部的獎金會更多,畢竟那個大項目主要是他們做的。"
辦公室里彌漫著節日的喜悅氣氛。
財務部門從上午開始就忙個不停,準備著每個人的年終獎金清單。
下午三點,財務部開始統一發放年終獎。
幾乎所有人的手機都同時響起了銀行的到賬短信。
"天哪,我的獎金比去年多了一倍!"銷售部的小趙興奮地叫道。
"我也是!王總真的太大方了!"市場部的小陳也激動不已。
"看來明年要更加努力了!"
辦公室里響起此起彼伏的歡呼聲。
林哲的手機也響了。
他拿起手機,點開短信。
一串數字跳了出來:年終獎金:8000.00元。
林哲愣住了。
他又仔細看了一遍,沒錯,就是8000塊。
他想起了兩個月前慶功宴上王海的承諾:年底從個人分紅里拿出100萬給他包紅包。
當著全公司人的面,信誓旦旦的承諾。
100萬,變成了8000。
"林總,您的獎金..."坐在旁邊的小王小心翼翼地問道。
"多少?"林哲平靜地問。
"8000..."小王的聲音越來越小。
就在這時,公司微信群里突然熱鬧起來。
王海的司機發了一張照片,是一輛嶄新的銀色保時捷911,車身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配文是:"恭喜王總,辛苦一年,犒勞一下自己!這車真漂亮!"
底下立刻有人回復:
"哇,王總威武!"
"這車得兩百多萬吧!真羨慕!"
"有錢就是任性啊!"
"王總品味真好!"
一個接一個的點贊和恭維表情包在屏幕上跳躍著。
林哲靜靜地看著這些消息,心里突然明白了。
那100萬的承諾,連同他們十年的友情,都被王海拿去換了四個輪子。
辦公室里,氣氛變得微妙起來。
所有人都知道林哲是公司的技術核心,也都聽說過王海在慶功宴上的承諾。
現在看到王海買了新車,而林哲的年終獎據說只有8000,大家都覺得這太不公平了。
技術部的幾個同事悄悄聚在一起,小聲議論著。
"這也太過分了吧,哲哥為公司付出這么多..."
"就是,那個大項目主要都是哲哥做的,結果年終獎才8000?"
"王總這樣做真的合適嗎?"
大家都在等著看林哲的反應。
按照常理,遇到這種明顯不公平的待遇,任何人都會憤怒,都會去找老板理論。
技術部的小王悄悄走到林哲身邊,壓低聲音說:"哲哥,這也太過分了吧?要不要去找王總理論一下?"
產品部的張經理也湊過來:"林總,我們都愿意為您作證,當時王總確實當著所有人的面承諾過100萬。"
甚至連平時和林哲交流不多的行政部女孩小李都投來了同情的目光:"林總,您這么辛苦,不應該受這種委屈。"
所有人都覺得,以林哲的性格,接下來肯定會有激烈的反應。
他們腦海里已經想象出了各種情形:
林哲會憤怒地沖進王海的辦公室,拍桌子質問為什么食言而肥;
或者在公司群里公開發聲,揭露王海的虛偽面目;
又或者當場辭職,狠狠地甩門而去,讓王海難堪。
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辦公室里所有人都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