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巴基斯坦會被我們滿懷深情地稱作“巴鐵”呢?
又為何在風云變幻的國際舞臺上,這個南亞國家幾乎總是堅定不移地與我國并肩而立?這其中的緣由,究竟藏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這得把時光的指針撥回到1965年那個充滿緊張與危機的9月。
分治的陰影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英國的殖民旗幟在南亞次大陸徐徐降下,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嶄新的國家宣告誕生。
然而英國人離去時,留下的不只是獨立,還有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政治炸彈——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
克什米爾面積達22.2萬平方公里,戰略位置極為特殊。
印度河、杰赫勒姆河等多條南亞的生命線流經此地,其水資源占印度河流域系統的70%以上。
更為關鍵的是,它地處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四國交界,被稱為“亞洲十字路口”。
誰控制了克什米爾,誰就掌握了通往中亞的咽喉要道。
這里的人口構成十分復雜,穆斯林占77%,印度教徒占20%,還有少量的錫克教徒和佛教徒散居各地。
按照常理,克什米爾邦本應按照宗教人口比例劃歸穆斯林占多數的巴基斯坦。
但當時的印度教土邦主哈里·辛格,在英國人的暗示下,于1947年10月簽署了加入印度的協議。
“蒙巴頓方案是南亞最大的地緣政治悲劇。”國際關系學者拉克曼在《分治之痛》一書中這樣寫道。
“在短短三個月內就倉促劃定邊界,完全無視復雜的民族和宗教現實。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為南亞埋下了一顆永遠無法拆除的地緣政治火藥桶。”
第一次印巴戰爭在分治后不到三個月就爆發了。
1948年底,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斡旋下,雙方勉強達成了停火協議。
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約三分之二的領土和75%的人口,包括人口密集的克什米爾谷地和首府斯利那加。
而巴基斯坦僅獲得了西部和北部的山區。
這種不平等的劃分,在巴基斯坦國內埋下了深深的仇恨種子,終將在未來某一天爆發。
突如其來的入侵
1965年的南亞夏季格外炎熱。
8月初,巴基斯坦情報部門就察覺到印軍有異常調動的跡象,但沒人能預料到風暴會來得如此迅猛。
8月下旬,印度以“平定克什米爾境內暴亂”為借口,開始在邊境大量集結兵力。
巴基斯坦內部對此產生了分歧。有人主張先發制人,一位軍官皺著眉頭說:“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必須先動手,不然等印度準備好了,我們就更難打了。”
但也有人希望通過外交手段緩解緊張局勢,另一位官員則憂心忡忡地回應:“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一旦開戰,后果不堪設想,我們還是先試試外交途徑吧。”
就在巴方猶豫不決的時候,印度已經完成了軍事部署。
當地時間9月6日凌晨3點58分,沒有任何宣戰通告,數百輛印軍M4謝爾曼和森特里昂重型坦克在炮火的掩護下,越過國際公認的邊界,直插巴基斯坦腹地。
坦克集群分三路同時推進,戰略目標直指旁遮普平原和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
“這絕不是邊境偶然沖突,而是一次精心策劃、全面準備的戰略進攻。”
巴基斯坦軍事學院前教官、親歷此戰的哈桑?馬利克中校在回憶錄中寫道。
“印軍選擇的進攻路線顯示,他們的目標是切斷拉合爾與伊斯蘭堡之間的聯系,進而威脅巴基斯坦的國家存亡。”
前線戰況迅速惡化
印軍裝備的M4謝爾曼坦克配備了先進的90毫米火炮,而巴軍的主力坦克仍是二戰時期的M47巴頓和一些更為老舊的裝甲車輛。
裝備代差至少有一代半。
更致命的是,巴軍的通信系統和防空網絡在戰爭開始24小時內就遭到了嚴重破壞。
前線指揮部與拉合爾總部的聯系時斷時續,有時長達4到6小時都無法接通。
前線部隊只能依靠過時的戰術手冊和指揮官的個人判斷來應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
印軍的戰役節奏極快。
9月6日至9日短短72小時內,裝甲部隊就推進了28公里,突破了巴軍三道防線,占領了戰略要地BRB運河東側的所有陣地。
到9月10日,印軍先頭部隊已經能用肉眼看到拉合爾市區的建筑輪廓。
巴軍傷亡慘重,第10步兵師和第15裝甲旅損失超過40%的兵力。炮兵部隊被持續精確打擊,不得不每隔4到6小時就更換陣地。
四面楚歌
“美國的盟友承諾在哪里?”9月9日的緊急軍事會議上,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阿尤布?可汗將軍憤怒地拍著桌子質問外交官員。
外交官員低著頭,無奈地說:“美國國務院通過使館渠道回復說,美巴防御合作協議‘僅適用于共產主義國家的威脅’,印度作為‘非共產主義國家’發動的進攻不在協議保護范圍內。”
實際上美國早已暗中向印度提供了情報支持,包括邊境地區的高空偵察資料。
英國的態度更加令人失望。
作為大英聯邦的“老大哥”,英國外交部公開表示印巴沖突是“英聯邦內部事務”,強調英國“將保持絕對中立”。
然而巴基斯坦情報部門截獲的電報顯示,英國正在向印度提供炮彈和裝甲車零部件。
戰前巴基斯坦曾寄希望于蘇聯能夠保持中立,但戰爭爆發后,莫斯科迅速表態支持印度。
據可靠情報,戰爭前兩周,蘇聯就已通過烏茲別克斯坦邊境向印度運送了不少軍事物資。
隨軍事物資一同抵達的,還有一支由蘇聯技術人員組成的顧問團,他們直接參與了印軍裝甲部隊的戰術規劃和設備維護。
伊朗和土耳其雖然表示支持巴基斯坦,但實際援助僅限于象征性地提供一些燃油和醫療物資。
印尼蘇加諾政府提議召開緊急會議,但在美蘇的壓力下不了了之。
9月13日傍晚,巴基斯坦情報部門向總統府提交了一份絕密評估報告。
報告中寫道:“拉合爾外圍BRB運河防線已接近崩潰,預計最多可堅持36小時。一旦運河防線被突破,印軍裝甲部隊將在72到96小時內抵達伊斯蘭堡外圍。我方空軍戰斗機損失過半,防空系統覆蓋率不足30%,無法有效保護首都安全。”
當晚11點38分,阿尤布·汗總統在一片昏暗的燈光下召開了緊急國家安全會議。
與會者還記得,總統面色灰白,聲音低沉,眼神中透著絕望。
他拿起一份地圖,畫了一個圈,說出了那句后來被寫入歷史的話:“先生們,如果局勢不發生根本性轉變,我們的國家可能只剩下72小時的生存時間。”
會議室陷入死一般的沉寂。
就在那一刻,遠在東方的中國,一個關鍵決定正在形成……
東方援手,局勢逆轉
“必須幫助巴基斯坦。”北京,一場高層會議正在進行。
9月12日,毛澤東拍板定案。
他說:“這不僅關系到巴基斯坦的生死存亡,也關系到亞洲的格局。”
中國的支持絕非停留在口頭,而是迅速付諸行動。
一邊積極準備軍事干預印巴沖突,一邊與印度尼西亞緊密協調,共同為巴基斯坦提供急需的軍事物資與支援。
當巴基斯坦在1965年面臨存亡之際,毛主席究竟采取了什么行動?
關鍵時刻,毛澤東主席作出了震驚國際社會的戰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