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問題很蹊蹺:怎樣一個聽不到聲音、也無法開口說話的炊事員,能在毛主席面前敬個禮,最后拿到少尉軍銜呢?
1935年,川西大渡河畔的安順場,正是腥風血雨的年代。幾支紅軍部隊要過河,卻找不到向導。
當地村民被恐嚇嚇得四散奔逃,只有山野間的鳥鳴回應著緊張的氣息。而此時,一個壯年漢子,默默地站在渡口,攥緊了雙拳。
他聽不見外界的炮火,卻能感受血與火的召喚;他張不開嘴,但心中有著翻山越嶺的堅定。
戰士們走近一看,才發現他是個啞巴。有人皺眉:他會不會是敵特?
有人警惕:他會不會再掏槍?但更多的人,被他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打動。
戰士們想了想,沒來由地齊刷刷點了點頭。就這樣,他踏上了紅軍的行列,從此成為一名炊事員。
他每天拂曉就爬起來,生火、煮粥、分菜肴,用柴火烘暖每一位隊友的胃。有人問他怎么聽不見口令,他笑笑,用手比劃:“我看你們的動作就知道了。”
在連隊里,他砍柴、挑水、擔柴合一條龍服務,干得比誰都順手。慢功出細活,他的鍋碗瓢盆擦得錚亮,戰士們背包上多一袋干糧也能感到一股暖意。
而他并非只會做飯。長征雪山草地的時刻,他背著將近百斤的炊具,緊跟在最前面。
一次,一個年輕戰士被雪崖滑下的巖石擋住去路,掉進了深坑,也叫不出聲。眼見隊伍已經遠去,啞巴炊事員二話不說,沖過去,一把揪住戰友的衣襟,拼著一身力氣,把他拖回到臺階上。
那一幕,如同電影定格:白雪覆蓋的身影、緊張攀爬的手臂、還有那句“這是我應該做的”——他用手勢寫下最質樸的誓言。
新中國成立后,他被分配到北京一處果園。果樹下,那排排紅磚小屋里,他依舊是勤勤懇懇的炊事員。
毛主席每次到果園巡視,他都會放下手中的活,擦干凈手,雙腿一分,立正,敬一個標準的軍禮。毛主席也常常停下來,笑著對他豎起大拇指。
看著主席眼里那份厚愛,他的臉上綻放出比鮮花還燦爛的笑容。
到了1955年,中央舉行授銜儀式。主席臺上,軍委領導端坐正襟危坐,歌聲嘹亮,鼓角齊嗩。
忽然,臺下傳來整齊的腳步聲,啞巴炊事員踏著正步,抬手敬禮。那一刻,全場靜默。
毛主席抬起手,示意中止儀式的樂隊演奏。主席走下臺階,來到他面前,輕輕把一枚閃閃發光的“少尉”肩章別到他的軍裝上。
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一個啞巴炊事員,憑什么能獲得這樣的榮譽?因為他聽不見,卻聽得見同志們的心聲;因為他開不了口,卻用行動書寫了忠誠;因為他默默無聞,卻讓革命洪流中的每一滴汗水都閃著光芒。
正是他這樣的普通人,才讓黨和人民看到了平凡中的英雄。
他從1935年加入紅軍,到1983年在北京安詳地離世,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霜雨雪。他見證了長征的生死瞬間,走過了抗日的槍林彈雨,投入了解放戰爭的浩大潮流。
沒有赫赫戰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一顆熾熱如火的初心和一雙千錘百煉的臂膀。
有句話說得好: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為什么主席要給他少尉軍銜?
因為忠誠是最硬的招牌;為什么我們要記住他?因為正是這些無名英雄,才托起了新中國的藍天。
多少年后,人們依舊會在軍史館里看到他的相片:黃昏下果園里,他向主席敬禮的背影;還有那枚鍍金的少尉肩章,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這樣的故事,能不讓人熱淚盈眶嗎?
也許,他聽不到,也說不出話;但他用一生的實踐告訴我們,什么才是真正的忠誠與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