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發生在寶應元年(762年),也就是平定“安史之亂”的攻堅階段,應唐代宗之邀,回紇十萬騎兵前來助陣。
天下兵馬大元帥、太子李適喜沖沖前去迎接,卻不料,登里可汗玩了個幺蛾子,這家伙竟然要求李適給他行跪拜禮。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李適都蒙圈了:嘛玩意兒?讓我上朝天國的太子爺跪拜你這個蠻夷,喝多吧?
不等李適發作,御史中丞藥子昂挺身而出,怒斥登里可汗不懂中華禮儀,破壞“唐回友誼”。豈料,登里可汗理直氣壯:我跟你爹是兄弟,那你就是我的侄兒,侄兒拜叔叔,天經地義,哪里不符合你們的禮儀?
藥子昂說,當年跟皇帝陛下(唐代宗)結拜的是貴國的太子葉護,跟你有毛線關系?
登里可汗氣炸了:葉護是我哥,皇帝跟我哥是兄弟,跟我不也是兄弟嗎?有什么錯?必須拜,要不然……
我們先按個暫停鍵,補一段當年的歷史,否則無法理解這段公案。
時間退回到五年前的至德元年(757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后的第三年,在郭子儀的主導下終于達成了“唐回結盟”,于是回紇太子葉護奉命率軍增援唐軍。唐肅宗很高興,命令時為太子的唐代宗李豫與葉護太子結為兄弟。
后來葉護太子被殺,其弟移地健即位,即登里可汗。
這就是登里可汗的邏輯:唐代宗跟葉護是結拜兄弟,自然跟我也是兄弟,他的兒子李適理所當然就是我的侄子。
估計不光藥子昂,就連您也不服氣:這能一樣嗎?這是偷換概念,你老登說的私情,可李適代表的是大唐帝國,兩國會面,怎么可以私情壓過公義?恰恰相反,我大唐帝國才是“爹”,你們這些胡夷跪拜大唐才對嘛!
就這樣,兩邊各執一禮,吵得面紅耳赤。作為未來的接班人,除非李適犧牲政治生命,否則他斷然不會向登里可汗跪拜的,但老登一臉橫肉,誓不罷休。
回紇有個叫車鼻將軍的家伙突然火上澆油,他粗暴地將太子隨行官員藥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拖出去一頓“柴火燉屁股”,結果導致魏琚、韋少華被活活打死。
這下事情鬧大了,但老登似乎還不想罷休,他竟然將李適一行扣留在回紇大營中,一副撕破臉的架勢。
仗還沒開打,兩國聯盟竟然因為“禮儀”問題撕破了臉,更可怕的是,這很可能成為兩國反目的導火索,對深處安史之亂漩渦的大唐帝國來說不啻于滅頂之災!
危急時刻,大唐得到了“神助”,有人站出來給老登一頓“胖揍”:你丫的不知天高地厚,想把我們往火坑里推咋的?
誰那么大膽呢?一個老太太,此人就是登里可汗的老媽。
老登雖然不服氣,但也不敢跟老媽較勁,于是老太太誠懇地向李適賠罪,并親自禮送李適一行回到唐營,一場差點釀成驚天巨禍的危機就這么神奇地化解了。
登里可汗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行為已經嚴重地傷害到了大唐帝國的尊嚴,那么他為什么冒著兩國關系破裂的危險,非要執著于“當叔叔”?
我們從兩個層面來談,從國家層面來說,其實登里可汗此舉無可厚非,是大唐失禮在先,只不過史書隱瞞了這個事實;從個人層面來講,登里可汗的舉動暴露了個人的無知和狂妄,為他后來的下場埋下了伏筆。
大唐失禮?史書到底隱瞞了什么?
安史之亂爆發于755年,郭子儀在唐肅宗靈武即位的當年就提出了“唐回結盟”,為何一直拖了一年多才最終進入操作階段呢?
熟悉那段歷史的朋友應該還記得,唐肅宗是贊同郭子儀的,并且也派人聯絡了當時的英武可汗,而英武可汗表現得也很積極。
但奇怪的是,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遲遲沒有推進。后來唐軍接連兩次被叛軍重創,一次是“陳濤斜之戰”,一次是“清渠之戰”,唐肅宗好容易湊起來的家底差點輸個精光,這才加速推進“唐回結盟”。
很顯然,英武可汗不是慈善家,一定提出了讓唐肅宗難以接受的條件,這才讓盟約難產。那么,英武可汗的條件是什么呢?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清渠之戰”后,唐肅宗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大筆一揮:和親,第一,宗室李承寀娶英武可汗的女兒,第二,賜仆固懷恩的兩個女兒為公主,和親回紇。
后來唐肅宗又一咬牙,將守寡的女兒寧國公主嫁給了英武可汗,開創了漢人王朝以真公主和親的先例。
不就是和親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唐肅宗就因為這個耽誤結盟一年多?
當然不是,雖然嫁真公主、娶胡女有點掉價,不過彼時的大唐國破家亡,這點代價還是值得的,真正的原因就藏在前文提到了“李豫與葉護的結拜”。
在回紇騎兵增援唐軍的系列戰斗中,他們并不是一支獨立的軍隊,而是直接劃歸郭子儀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