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月談微信公眾號
“哐當哐當,一路井蓋一路顛”“開車跟過障礙似的,一會兒左一會兒右,簡直像是蛇形走位”“我跟12345投訴過,鋪高路面不抬升井蓋,感覺車胎都要被顛爆了”……在基層治理中,城市井蓋引來不少“吐槽”。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一些井蓋導致道路凹凸不平,成了群眾出行路上的“絆腳石”。
馬路“肚臍眼”擾民坑車
井蓋遍布大街小巷,日常管理卻不簡單。半月談記者采訪時發現,雖然有的地方將井蓋綜合治理列為年度民生實事加以推進,但一些市政道路上井蓋仍未得到妥善處置:有的高出路面,有的基座下沉,有的露出破洞,不僅影響城市形象,還會給群眾出行帶來不便,潛藏交通安全隱患。
“把一個小井蓋管好,把一條路修平整,到底有多難?”貴陽一些市民向半月談記者反映,凹凸不平的井蓋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大不小的困擾”,車輛一經過就會顛簸異響,臨街居民也不堪其擾。
半月談記者在多個城市隨機探訪發現,大多數道路較為平整,但在部分路段,高高低低的井蓋并不鮮見。有的道路200米內就有13處因井蓋沉降造成的“坑”;有的主干道上井蓋周邊瀝青碎裂,凹陷達數厘米。出租車駕駛員趙師傅說,只要開車在城里轉一圈,總要碰上幾個“避之不及”的井蓋。“要么凸起、要么下沉,一旦車速較快,車子都要‘彈飛起來’,有的甚至因此爆胎。”
“汽車可能只是顛簸,如果電瓶車開過去很容易失去平衡。”“在夜間和視線不佳的情況下,避無可避。”近期,一名自媒體博主也拍攝了其所在市區多條路段的爛路、爛井蓋現象,引發上千名網友關注評論。
一些井蓋為何不能和公路齊平,要么下降要么凸起呢?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志軍等專家分析,有些公路因抽用地下水等原因發生沉降,但井蓋沒有下沉形成凸起,有些井蓋長期受車輛碾壓等外界壓力,造成凹陷。此外,井蓋材質不符合標準,或者施工工藝不到位,都可能導致井蓋與路面存在空隙。
部分受訪市民說,如果井蓋安裝和道路鋪設過程中缺乏嚴格的質量控制和監管,或是日常維護缺失,都有可能導致井蓋周邊路面破損,導致路面不平整的問題產生、加劇。
井蓋為何“認親”難
井蓋按材質可分為鑄鐵井蓋、水泥井蓋、復合井蓋等。由于質材不統一、標準不明晰、需求用量大,過去一些廠家為省成本,會在材料、工藝上動歪腦筋,造成一些井蓋承載能力差。
材料、標準不統一,部分原因是井蓋用途、樣式存在差異。一條普通的市政道路上,不同的井蓋下對應著排水、電纜、光纜、排污等管道,權屬單位多達10余家。管理部門分散、管理標準不一,導致遇事推諉扯皮、無人認領補齊等情況時有發生。
此前,一位貴陽市民曾向問政平臺反映一井蓋缺失存在安全隱患,結果多家部門“你推我讓”,井蓋歸屬問題遲遲難明確,修復工作無人開展。根據后臺的辦理留痕顯示,這類問題從發現上報到最終解決,歷時一月之久的情況不在少數。
行業人士介紹,城市井蓋涉及排水、給水、電力、通訊、燃氣、照明等10多家企事業單位以及工信、水務、能源等多個行業主管部門。發現破損或缺失的,屬于市政的井蓋會由市政部門修復,其他則由權屬單位維修。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中為推進道路整治,減少井蓋數量而出現的“綜通”井蓋,卻出現“多方共用、無人想管”的問題。貴陽市一位人大代表在調研中發現,市政層面上井蓋管理缺乏相應的政策依據,缺乏建設的統一標準,沒有專項的經費保障,“綜通”井蓋的相關問題尤為突出。
為此,她建議,在出臺相關管理辦法、標準或導則,保障基本投入之外,一些不屬于地方政府管轄的企業單位,如通信運營商等,對于與自身業務相關的井蓋管道應切實落實井蓋管理、維護責任,服從當地政府統籌安排,杜絕各弱電管線單位相互推諉情況,提高對問題井蓋的處置效率。
以設施更新推動城市更新
2021年,國家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窨井蓋安全管理的指導意見》。受訪專家認為,只有通過明確責任、推動精細化管理、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才能有效解決相關頑疾。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一些地方也開展井蓋綜合治理的專項工作,要求建立井蓋設施的巡查管理和維修責任制度,實施常規巡查管護。2023年,貴陽市、貴安新區開展了為民辦“十件實事”之窨井蓋綜合治理工作,當年共完成10萬多個井蓋綜合治理的工作目標。
2024年,國務院關于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要求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領域設備更新,推動地下管網、橋梁隧道、窨井蓋等關鍵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實現動態監測與預警。今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文件,要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持續推進城市更新。
隨著城市發展,不少地方面臨窨井蓋等市政設施的更新和管理問題。由于建設設計標準較低,沒有充分考慮未來發展需要,隨著年限增加,相關設施使用壽命會顯著縮短。貴州省政協委員陳菊麗指出,由于部分道路涉及多個行政轄區等原因,道路上的多種市政設施都存在歸屬權不明確、相關責任部門互相推諉的情況。
受訪專家和市民建議,針對已投入使用的市政設施,按照“誰使用,誰管理、誰負責”的原則,各地市政部門要聯合權屬單位開展普查建檔,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提高預警能力。要以法治方式破除“多頭管理”,提高處置效率,可借鑒一些地方對民生服務項目實施“首問負責制”,對權屬單位24小時內無故未能完成修復、重置等工作,由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依法處罰。同時,要保障建設維護經費投入。每年要從城管工作經費中安排專項資金,確保資金來源穩定。
原標題《一路井蓋一路顛:馬路上的“肚臍眼”為何填不平》
半月談記者:向定杰
(半月談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