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9年5月7日,夜晚23點45分。
貝爾格萊德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地下儲藏室里,三名技術人員正圍著一臺金屬設備忙碌著。
劉工程師蹲在地上,手里拿著特制的螺絲刀,正在拆卸一個標有「洛克希德」字樣的黑色部件。
「這個接口跟我們之前見過的都不一樣。」
他對身邊的小張說道。
小張是電子專業出身,此刻正用萬用表測量著某個電路板上的電阻值。
「電阻異常高,這種材料我們沒見過。」
第三個人老王站在一旁,不時地看看手表。
他負責警戒,因為這項工作絕對不能被外人知道。
三天前,塞爾維亞軍隊用一枚老式的薩姆-3防空導彈,擊落了一架美軍F-117隱身戰斗機。
這架被稱為「夜鷹」的戰機,在軍事專家眼中幾乎是不可能被擊落的。
但現實就是這樣發生了。
更重要的是,飛機殘骸中的一些關鍵部位消失了。
就在劉工程師準備繼續拆卸工作的時候,窗外傳來了飛機引擎的呼嘯聲。
老王立刻放下手中的資料,走到小窗戶邊上。
「是B-2轟炸機的聲音。」
他的聲音有些緊張。
劉工程師停下手中的工作,抬頭看了看天花板。
此刻距離午夜還有15分鐘。
按照常理,北約的轟炸行動通常不會選擇這個時間段。
但今晚注定不是一個普通的夜晚。
美軍衛星在6小時前就已經監測到,大使館地下室出現了異常的熱源信號。
這個信息直到2004年北約內部報告泄露時,外界才得以知曉。
現在的問題是,五枚JDAM精確制導炸彈為什么會精準鎖定這座大使館的地下三層?
01
事情要從三天前說起。
5月4日凌晨2點30分,塞爾維亞第3防空導彈團的雷達操作員佐蘭正在值夜班。
他盯著屏幕上的綠色光點,那是一個移動速度極快的目標。
「目標航速820公里每小時,高度8000米,航向西北。」
佐蘭向指揮官報告。
指揮官米盧蒂諾維奇少校走過來,仔細觀察著雷達屏幕。
作為一名有著15年防空經驗的軍官,他很清楚這個目標的特殊性。
「雷達反射截面積只有0.003平方米,這是F-117。」
米盧蒂諾維奇做出了判斷。
按照常規,薩姆-3導彈對付這種隱身目標的成功率幾乎為零。
但那天晚上,塞爾維亞人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
導彈發射后127秒,雷達屏幕上的綠色光點消失了。
「目標擊落!」
佐蘭大聲報告。
第二天清晨,塞爾維亞軍隊在貝爾格萊德郊外的一片玉米地里找到了F-117的殘骸。
飛機主體結構保存相對完整,但關鍵的隱身涂層部分和電子設備卻不見了蹤影。
更奇怪的是,當地農民馬爾科后來回憶說,在軍隊到達之前,他看到有「穿著非軍服的外國人」在現場搬運飛機殘片。
這些人說著他聽不懂的語言,但絕對不是塞爾維亞語或英語。
2018年《政治報》記者采訪馬爾科時,他依然堅持自己的說法。
「那些人動作很專業,他們知道要拿什么東西。」
馬爾科說。
事實上,F-117的隱身涂層樣本確實出現在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安全屋里。
這個信息來自于2021年一名塞爾維亞退役軍官的回憶錄。
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軍官寫道,他親眼看到中國武官處的保險柜里存放著一些特殊的金屬片段。
「那些片段表面有一層奇特的涂層,摸上去有種橡膠的質感,但硬度卻超過了普通鋼材。」
除了隱身涂層,更重要的發現是F-117的敵我識別系統部件。
這套系統使用特殊頻段的無線電信號,能夠讓隱身戰機在不暴露位置的情況下與友軍進行通信。
大使館技術人員在拆解這套設備時發現,它的工作頻率范圍遠超他們的預期。
劉工程師在工作日志中寫道:「信號頻率跨越了L波段到Ku波段,這種寬頻設計我們從未見過。」
但這項研究工作很快就被一個意外打斷了。
遇難記者邵云環在采訪過程中,意外發現了某些金屬物品會產生輻射灼傷。
她在采訪筆記的第12頁詳細記錄了這個發現,但第13頁卻被人撕毀了。
邵云環的同事后來回憶,她曾經提到過「有些東西不應該放在這里」。
現在看來,她可能已經察覺到了什么。
02
北約對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轟炸,官方一直聲稱是「技術失誤」。
美軍聲稱使用了過期的地圖,誤將大使館標識為塞爾維亞聯邦軍事采購局。
但真相遠比這個解釋復雜。
美軍使用的是1992年版本的貝爾格萊德地圖。
這個選擇絕非偶然。
1992年的地圖確實沒有標注中國大使館新建的地下室結構。
但問題在于,美軍完全有能力獲得最新的衛星圖像。
更關鍵的是,B-2轟炸機的飛行員在投彈前收到了三次坐標確認指令。
2016年,參與轟炸任務的飛行員在回憶錄中寫道,這種確認程序「異常嚴格」。
「通常情況下,我們只需要一次坐標確認。但那天晚上,指揮部要求我們重復確認三次坐標數據。」
飛行員寫道。
這說明美軍高層對這次轟炸的目標非常明確。
轟炸當晚,貝爾格萊德的無線電環境也出現了異常情況。
當地時間23點15分,也就是轟炸前30分鐘,貝爾格萊德的民用收音機開始收到奇怪的中文數字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