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高
說實話,當年在那樣非常艱難的情況下,17國還不照樣被打的乖乖的坐下低著頭,17國怎么也想不通,全世界也都沒想到吧,還是那句話,千萬別相信現在的所謂朋友,到關鍵時刻都會各自西飛,還是要強大自己,武裝好自己,兵來將擋 水來土掩!
中美關系如履薄冰
中美關系的緊張眾所周知,然而在一些人看來,中美之間軍事沖突的風險正在降低。曾幾何時,我們總是看到這樣的畫面,大國之間劍拔弩張,似乎隨時都要擦槍走火,爆發軍事沖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中美之間雖然關系緊張,但似乎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危險。
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里奧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美之間的軍事沖突風險正在下降,他提出了一些不成文的規矩,用以管理兩國之間日益緊張的關系。此外,他還提到一件讓人頗感意外的事情,那就是盡管中美關系在惡化,但雙方在氣候變化和全球防疫等問題上仍然有合作的空間。
這似乎印證了這樣一種說法,大國之間的博弈往往牽扯的是小國的命,小國在大國的博弈中往往最為清醒,新加坡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小國。
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近日在一次演講中表示,中美之間如果爆發戰爭,其破壞力絕對會超過俄烏沖突,他呼吁各國要為可能的沖突做好準備,但不必過度恐慌。
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它的經濟體量雖然不大,但卻在中美之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并不是因為它有多強大的軍事力量,而是因為它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全球最大的轉口貿易中心之一。
新加坡對中美沖突的態度非常謹慎,它必須小心翼翼地在兩大國之間維持平衡,避免選邊站,新加坡的軍事專家曾直言,如果中美開戰,全球經濟將會立刻崩盤,因為兩國經濟早已深度捆綁,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方都承受不起失去另一方的后果。
大國崛起必然伴隨摩擦
從歷史上看,大國的崛起往往伴隨著摩擦與沖突,無論是曾經的英法,還是后來崛起的德意志帝國與英國之間,都發生過不少大大小小的沖突,在彼此博弈的過程中,才漸漸明確了規則,才漸漸學會了如何與對方相處。
雷·達里奧提到的不成文規矩或許就是這樣一個規則,他列出了三條規矩:
第一,不要試圖改變現狀;第二,不要低估對方的決心和能力;第三,要保持溝通。
顯然,這樣的規矩適用于中美關系,也適用于其他大國之間。
我國曾多次在國際場合上表明自己的態度,那就是我們不尋求戰爭,但是如果有人想要與我們對抗,那么他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這句話似乎已經成為一種默認的潛規則,大國之間的摩擦和碰撞總是在暗流涌動中進行,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對抗。
五角大樓和蘭德公司曾對中美之間的軍事力量進行過分析,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目前我國的軍力還無法用常規武器直接打擊美國本土,其主要的戰略思想是“區域拒止”,也就是說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阻止對手進入自己控制的區域之內。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戰略是相對成功的,無論是南海還是臺海,美國都很難將其航母戰斗群送入我國大陸附近。
而對于美國來說,它的防御體系是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美國地理位置優越,兩洋隔絕,讓其成為了世界上最難攻破的堡壘,而這并不是美國一個國家的功勞,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美國每年的軍費開支高達八千多億美元,這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這樣的軍費投入,讓美國擁有了世界頂尖的軍事裝備和強大的空軍、海軍,以及常規導彈部隊,而這些力量最擅長做的事情,就是展示威懾力。
我國近年來也加大了軍事投入,但相較于美國來說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核武器和戰略轟炸機方面,兩國幾乎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我國的軍力也在迅速提升,美國雖然依靠強大的科技和經濟基礎穩居世界第一,但其霸主地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且美國自己也清楚這一點,因此才會不遺余力地試圖遏制我國的發展,包括發動貿易戰、科技戰等手段就是明證。
可以預見的是,中美之間的競爭模式將會持續下去,貿易戰、科技戰不會停下來,而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也在逐漸增大。
各國應為可能發生的沖突做好準備,但不必過度恐慌,以免因恐懼而做出極端決策。
說到底,幾千年歷史證明,沒有一個大國崛起能逃避戰爭。慎戰而不懼戰,戰爭是災難,也可能是機遇。樹欲靜而風不止,不要妄想用美好的愿望替代現實。
#MCN雙量進階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