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城管隊長陳明一聲"師母",全場頓時寂靜。林素芬站在攤位前,淚水涌出。兒媳婦臉色由怒轉白,尷尬地躲在人群后。圍觀者議論紛紛,有人認出這位老太太曾是鎮上最受尊敬的教師。五十年教書育人,到頭來卻被親人嫌棄擺攤丟人。陳明恭敬地喊著:"師母,您帶過我,還記得嗎?"
01:
林素芬六十五歲那年從鎮中學退休,在學校教了整整四十年的數學。她桃李滿天下,教過的學生已經遍布全國各地,很多都成了各行各業的精英。
林老師嚴厲中帶著溫和,不知幫助了多少迷途的孩子找到人生方向。丈夫王建國是同一所學校的語文老師,兩人教書育人一輩子,在鎮上德高望重。
退休后,王建國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查出肺癌晚期。治療費用像無底洞般吞噬著他們的積蓄。
盡管兒子王明已成家立業,但買房、車貸、孩子教育,每一項都壓得他喘不過氣。林素芬不忍心再向兒子開口,便想著自己做點小生意補貼家用。
"媽,您這是要干什么?"某天早晨,王明看到母親準備出門,身邊放著一個大布袋和折疊桌。
"我想去市場擺個小攤,賣些自己做的小吃。"林素芬輕聲說,"你爸的藥費還差一些。"
王明皺起眉頭:"您和爸一輩子都是人民教師,現在去擺地攤,傳出去多難聽?"
"做什么工作都是勞動,沒什么丟人的。"林素芬平靜地說。
王明還想說什么,他妻子李芳從廚房走出來:"媽,您就安心在家休息吧,我們會想辦法的。不過您擺攤這事確實不太合適,您想想,您那么多學生在外面,看到您賣小吃多丟人啊!"
林素芬沉默了。她知道兒媳的顧慮不無道理,但家里的經濟狀況她心里清楚。
最終,她還是放下了準備好的東西。
王建國的病情在藥物控制下暫時穩定,但每月的藥費依然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林素芬常常睡不著覺,思考如何減輕兒子的負擔。
一天深夜,她聽到兒子兒媳在房間低聲爭吵。
"又有醫院催藥費了,我們這個月實在拿不出來啊!"王明疲憊的聲音傳來。
"我也沒辦法,孩子的補習班費用剛交,房貸車貸都等著,我們哪來那么多錢?"李芳的聲音帶著哭腔。
"要不...咱們和爸媽說實話吧,實在不行就...減藥?"
"你瘋了嗎?那是你親爸!"
"我也不想啊!可是我們真的撐不住了..."
聽到這里,林素芬的心如刀割。第二天,趁著兒子兒媳上班,孫子上學,她悄悄拿出珍藏多年的食譜,開始在家里試做各種小點心。
這些都是她年輕時學會的手藝,如今派上了用場。
02:
早春的清晨,林素芬推著一輛小推車來到菜市場附近。她找了個不起眼的角落,擺上折疊桌,將自制的糯米糍、蘿卜糕、綠豆糕等點心整齊地排列好。
這些都是她深夜里趁家人睡著后做的,一針一線,一勺一碗,傾注了她所有的心血。
第一天生意并不好,只賣出去幾樣點心。但林素芬并不氣餒,她相信自己的手藝,更知道自己別無選擇。
幾天下來,漸漸有回頭客了,大家都夸她的點心香甜可口,價格又實惠。林素芬每天趁著天不亮出門,趕在兒子兒媳起床前回家,小心地藏起賺來的錢。
好景不長。一個周末的上午,林素芬正忙著招呼顧客,突然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
"媽!您怎么在這兒?"王明站在攤位前,一臉震驚。
林素芬愣住了,手中的糕點差點掉在地上。身后是同樣驚訝的李芳和十歲的孫子小浩。
"我...我就是想幫襯一下家里..."林素芬局促地解釋道。
"您知不知道您在干什么?"李芳的聲音提高了八度,引來周圍人的注目,"您堂堂一個退休教師,居然來菜市場擺地攤!我們的臉都被您丟盡了!"
"媽,您快收拾東西回家吧。"王明的聲音低沉而堅決,"我們家還沒到需要您出來擺攤的地步。"
小浩躲在父親身后,怯生生地看著奶奶,眼神中滿是困惑。
"可是你爸的藥費..."
"我們會處理的!您別操心了!"李芳打斷道,"您知道我今天有多尷尬嗎?我同事就住附近,要是被看到了,我以后還怎么在單位抬頭做人?"
林素芬的心一點點沉下去。她明白兒媳的難處,但也知道家中的經濟狀況。
沉默片刻,她開始收拾攤位。
回家的路上,氣氛凝重。李芳一路抱怨著,王明則沉默不語。進門后,李芳徑直去了廚房,王明嘆了口氣,對母親說:"媽,我知道您是為了家里好,但真的不用這樣。如果被您以前的學生看到了,他們會怎么想?"
林素芬只能點頭,但心里明白,兒子的工資勉強維持家庭開支,丈夫的藥費是個無底洞。那天晚上,她悄悄將賺到的錢放進丈夫的藥盒旁,淚水模糊了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