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 創作聲明:本文虛構故事,非封建迷信,內容來源于網絡,旨在修心明性,啟迪智慧,請讀者朋友注意辨別。
王舍城的秋晨帶著薄霧,一位青年比丘跪坐大殿,手持《地藏經》誦讀,卻在“南無”二字前停下。
他皺眉自語:“為何只念‘南無’,不見‘阿彌陀佛’?”滿寺的木魚聲仍舊敲響,可他腦海里卻越來越混亂。
這不是小事,佛經句句皆法,遺漏一字便疑千重。為了弄明白,他決定登門求教師父迦葉尊者。不料這一問,引出了塵封數百年的藏經往事、智者與法藏的因緣,佛號之下,竟藏著眾生根器千差萬別的深層邏輯。
一
寶林寺秋色正濃,晨霧尚未散盡,寺后山林里,偶有落葉拂過瓦檐。木魚聲從大殿中緩緩傳來,節奏沉穩而悠遠。
明賢比丘跪坐在佛前,手中捧著一卷剛從藏經閣取出的《地藏經》。他才讀了不到一頁,便忽然停下,眉頭緊蹙。
他嘴中輕聲念出:“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p>
頓了頓,又低頭重新翻了一頁,來來回回確認。還是沒有。
他喃喃自語:“怎么只念‘南無’,卻從未見‘南無阿彌陀佛’?”
這問題看似細微,可他越想越不對勁。
從他出家以來,耳邊最熟悉的佛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從寺中長老,到山下信眾,無論課誦功課還是日常問訊,這六字佛號幾乎從未間斷??蔀楹蔚搅恕兜夭亟洝愤@樣的重要經典,竟連“阿彌陀佛”四字也未出現?
他想起《阿彌陀經》中佛陀明明親口勸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乃至十念……”這段經文他幾乎倒背如流。照理說,如此莊嚴功德圓滿的佛號,怎會在另一部被稱為“孝經”的《地藏經》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疑問如同山間夜霧,繚繞不散。
他合上經卷,起身向禪房走去。
途經回廊,正好碰見師兄智明,后者端著一盆剛換的香水蓮。
“又遇到難題了?”智明笑著問,“一早就去找師父?”
“嗯,經里有處看不懂。”明賢答得很坦白。
“你是不是念到‘南無’那個地方?”
明賢一怔,脫口而出:“你也留意到了?”
“前幾年我也琢磨過。后來聽師父講了一段故事,才放下這個心結?!敝敲髡f著,拍拍他肩膀,“你去吧,也許他正等著你發問?!?/p>
禪房里,迦葉尊者正在為一尊舊佛像擦拭檀油。他早已過耳順之年,衣袍潔凈,目光卻像初秋湖面般澄明。
“師父?!泵髻t低聲喚了一聲,“弟子在經中讀到‘南無’,心中卻總覺少了什么?!?/p>
“少了阿彌陀佛?”迦葉尊者微笑,一眼看穿他心思。
明賢點頭:“弟子所學中,‘南無’后面接‘阿彌陀佛’幾乎成了自然。但這卷經中,卻始終未見?!?/p>
“走。”迦葉放下布巾,起身道,“跟我來,我帶你看點東西?!?/p>
兩人穿過回廊,繞過天井,踏上藏經閣那道年久失修的木階。樓梯發出老舊的吱嘎聲,仿佛也在回應某段封塵的記憶。
在閣樓深處,迦葉尊者從一個漆黑角落搬出一只布包,慢慢解開。
一卷泛黃的古經緩緩露出封面,題名為《善光比丘傳》。
“你這問題,當年就有人問過。”他輕聲道,“而且問得比你還急?!?/strong>
那人是誰?發生了什么?為什么佛經中會出現如此反常的念誦方式?“南無”之后,是否另有深意?又為何獨缺阿彌陀佛的名號?
謎團逐漸堆疊,而答案的線索,正藏在那段幾百年前的傳承中。
那一年,迦毗羅衛國,雪山腳下,一座叫靜月寺的小寺,迎來了一位奇特的游方僧人。他不念佛號,只念“南無”。而那個年少聰穎的善光比丘,正像明賢此刻一樣,正困在“缺字”的迷團里。
二
藏經閣里靜得只能聽見檀香穿過灰塵的氣味。明賢看著師父打開的那本《善光比丘傳》,心中泛起一種久違的預感——他似乎已站在某個謎團的邊緣。
迦葉尊者輕輕拂開書頁,指著其中一段泛黃的文字。
善光比丘曾問一位游方老僧:‘為何只念“南無”,而不稱任何佛名?’”尊者念出這句時,聲音低沉而莊嚴。
那位老僧并未立刻作答,而是給他講了一個發生在懸崖邊上的故事——般若寺的智通年輕時也曾被這個問題困擾。他曾夜夜在藏經樓抄經,直到深夜。
他發現,《地藏經》中始終只寫“南無”,從未出現“阿彌陀佛”的名字。他疑惑、焦躁,幾度想要刪去“南無”二字后加上“佛名”以使圓滿,最終還是忍住,轉身去找師父智海禪師請教。
智海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他:“你若種田,會在一塊地上同時種粟米、豆子和西瓜嗎?”
智通搖頭:“不會,它們的根會打架,搶水搶土,最后都長不好?!?/p>
修行也是種植。不同的經典,是給不同土地、不同時節、不同人心的種子。”智海的聲音在風中極輕,卻一字不落地落進了智通的心里。
這時,迦葉尊者合上經卷,轉而看著明賢。
“經中只說‘南無’,是因為……